在“无券时代”一直充当主力的折扣促销正处在尴尬境地中。昨天,京城多家商场表示,当前市场上的打折并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而上周五《北京市实施〈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细则》中提倡的明折明扣其实很难实现。
去年底开始顶替返券而出现的折扣促销正在逐渐失去生命力。昨天,记者发现,除了清甩库存底货,北京已经很难找到统一打折促销的商场。
某商场从业人员透露,打折降低了商品单价,却没有带来客流量的明显提升,所以各品牌营业额会下降,商场通过扣点挣到的钱也会减少。所以,打折活动前,很多品牌供货商会抬高商品价格,并联合商场在收银结账系统中虚构“原价”蒙混价格检查。比如一件2000元的服装,参加活动后的“原价”会变成3000元,打7折后的价格为2100元,比活动前还贵。此外,商场玩文字游戏,比如,“6折起”的活动中,6折7折的商品多是旧款,新品基本不打折。消费者难以从中得到实惠,也就难以欢迎这种虚假打折。
该人士表示,供货商与商家一方面想提高销售额,在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一方面又不愿承担折扣促销带来的“损失”,所以彼此想方设法在促销活动中作假。在这种行业大环境下,促销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中友百货、庄胜崇光等商家透露,此前市场上盛行的折扣促销虽不透明,但是《细则》中倡导的明折明扣在现实中很难做到。
记者观察:商品价格为什么难以下降?
很多细心的消费者在购物中会发现,商场的商品价格越来越贵了,一件T恤好几百块,一件外套数千元。其实,商品的标价和成本之间“相隔千里”。近日,阿玛尼、杰尼亚、BOSS等价格奇贵的国际服装大牌被曝出在国内生产以减少成本。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种现象在大品牌中比较多见。据透露,服装、鞋帽等产品普遍存在“加价率”。这些产品的生产成本很低,比如一件标价2000元的大品牌男装,生产成本可能会在200元至250元,但是品牌商和代理商、经销商在定价时会加进10倍左右的加价率,即使将运费、折损等费用去除之后,还有很大的利润空间。所以,就算商场和供货商不虚构原价、明折明扣,他们仍然有钱可赚。(白森森)(来源:北京商报)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