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相信很多读者还对杭州的“茶水发炎”事件记忆犹新:两名记者暗访了10家公私医院,声称自己尿频尿急尿痛。而在被医院要求尿检时,记者用一只崭新的玻璃杯泡了绿茶,并将茶水当做尿液的样本送检。结果“令人震惊”,有6家医院的尿检结果显示,茶水“发炎”了。
想起李毅中的三句话
“茶水发炎”曾令舆论一片哗然。岂料,如今忽然峰回路转。既然茶水被证实真的可以“发炎”,这起舆论监督无疑是失败的。然而,是不是该就此全盘否定当事记者?
作为事件的策划者,记者确实负有一定的责任,然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这样的监督,而是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监督。当然,记者不是神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出现一些纰漏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犯一点差错就上纲上线,大加指责,只能是挫伤记者监督的积极性,损害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职能。
不禁想起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几天前的三句“不是”:媒体不是中央纪委,媒体不是审计署,媒体不是调查组,你不能要求他们每句话都说得对。只要有事实依据,就要高度重视。这种理性宽容的态度,我觉得值得这次“茶水发炎”事件中的相关部门借鉴。
张遇哲(浙江 编辑)
想想为何这么容易“误导”
在“茶水发炎”新闻被披露后,对医院的批评言论如潮而来。但我当时就觉得不对劲:现在尿检都用专门机器,也就是说这个机器只能去检验尿液,现在换成了茶水,机器显然没有鼻子去闻一下,也没有脑袋去转这个“弯”,出现紊乱结果恐怕在所难免。
卫生部提供的材料多少证实了我的想法。发言人说,北京的医疗机构也用茶水作为检验样本让各大医院进行化验,许多医院的化验结果也报告出现了假阳性。而4月8日,著名生命科学类专业网站———丁香园网站公布一份报告,称包括北京协和医院等全国92家三甲医院的医生自发参加了模拟“茶水尿常规”检测,检出“阳性”项目的报告单占总数的93.4%。也就是说,在明知是茶水的情况下,也有9成的医院仪器被“绕晕”了。
卫生部辟谣后,网络的舆论似乎还是倾向于认为这是卫生部“护犊子”。但在这个问题上,我是相信卫生部和丁香园的。其实这个道理也很简单:机器只能默认送进来检验的是尿液,如果你的尿液成分已经跟一杯绿茶一样了,那还能算“正常”吗?如果大部分机器把茶水检验成“正常”的尿液,那恐怕才是出了问题。
不过,卫生部辟谣后出现的一些对当事记者“没有道德”的指责,我也认为是不公平的。这个新闻策划从社会学意义上讲,是一个很正常的参与者不知情的“情景实验”,不过因为实验中带有欺骗性的导向因素太多(比如记者对医生捏造了很类似“尿路感染”的病情等等),导致实验的结果几乎就是设计好的,让参与者无法选择。所以严格讲,这是一个失败的社会实验,只具有对照意义。但是,这个实验的失败是技术性的失败,跟职业道德无关。我相信两位记者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缺乏严谨的实验作风而已——按他们的实验目的来说,更应该用一杯已确认的“健康尿液”来做样本。
这个事件很容易导向另一个话题,就是媒体在监督时如何保证专业性。在此我不想讨论这个新闻理论问题。值得重视的是公众的反应。其实在“茶水发炎”的新闻被转载到网上后,就有很多检验科学工作者跟帖表示了质疑,并且列出了很科学的理由证明茶水完全可能“发炎”,但被说服的公众却寥寥无几。这不能怪公众“无知”,只能从社会观念的角度去找原因。医患关系的紧张固然有媒体渲染的缘故,但医德、医术本身出的问题才是根本原因所在。否则怎么俗话会说苍蝇不叮无缝蛋呢。
其实医德和医术的问题即使在失败的“茶水发炎”实验里也有反映。比如开的发炎药价格实在有些离谱,比如两家医院的医生声称在显微镜下看到了“红细胞”、“白细胞”。机器出差错是茶水干扰的结果,人眼也看出红细胞来就不大应该了吧。
所以,卫生部在批评记者“误导”的同时,还是更应该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多的公众会轻易地被“误导”。这也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在新一轮医疗改革中的重要任务。李军 (本报编辑)
媒体别揽“创造历史”的活
现在看,由这篇轰动一时的媒体监督报道,我们只能得出一个建设性意见,就是以后尿液检验必须增添一道人工程序——“闻闻”。
媒体介入,一种是全程跟踪,一种是过程模拟,再一种是导入干扰因素。举反恐例证来说,前者就是纪实报道FBI的工作情况,中间一个就是拿着假炸药包混进白宫,后者,则是报道美国总统遇袭(愚人节笑话)。
媒体介入的过程,时刻都考验着媒体的专业性。茶水发炎这事儿,就显现出媒体在行使调查监督权时的专业性缺失。如果我们真的是想监督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而不是恶搞,就应该用同一个人的尿液去不同的医院做检查,否则,我们唯一可以想到的赞美之辞,就是媒体时刻不忘“娱乐大众”了。
由此说开去,其实更值得深思的并不是媒体对于现实事件程序的不熟悉而导致的错误,毕竟茶水发炎之事也让卫生部拿出了“无则加勉”的态度。超出媒体底线的错误往往是媒体有意去建立未来事件的链条,比如刚刚发生的超级粉丝杨女追星事件,没有媒体的从旁襄助,又如何会衍生出那么多的故事?无论如何,媒体都要通过报道去改变事件链条,而不要为了报道而改变事件链条,揽个“创造历史”的活儿。博 闻(北京 媒体研究)
须当心“机器依赖症”
我认为,一个医生在做检测之前,起码应该弄清手中的样本究竟为何物吧?“茶水发炎”事件及其“平反”的过程,倒是让人忧虑,医生们是不是现在都患上“机器依赖症”了。
2005年,上海媒体就报道过一位51岁的刘姓病人“死而复生”的险遇:患者因心电图呈直线而被宣布死亡。在“死者”被推往太平间时,家属发现他动了动手指,赶忙把他推回病房,医生很不情愿地连接上仪器一看还是直线,“死者”家属还为此遭到训斥。刘的家人又把“死者”推到隔壁病房再做心电图,证实刘果然未死。事后发现那台“草菅人命”的心电图机5根导线中竟然断了4根。
显而易见,医生只要简单地用听诊器甚至俯耳倾听、搭搭脉搏,这种“错把活人当死人”的荒唐事就压根儿不可能发生。这件事,实则折射出如今不少医生对仪器设备的过分依赖:医生坐诊,往往只是简单地问上几句,就开出一张张检查单子,打发病人检查去。听诊器,成了不少医生挂在脖子上的装饰品。
患者到医院是来“看医生”而不是“看仪器”的;更重要的是,冰冷的仪器显然无法代替医生对患者心理和精神上的关怀。这一点,就需要负有监管之责的卫生部门切实履行职责。而将“茶水”当“尿液”送检虽过于极端,但也情有可原。卫生部的平反从科学意义上来说没有错,但别好心做坏事,助长这种“机器依赖症”。
朱启禧(山东 媒体人)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