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兵兵
    有人用“空调”一词形容发生在中国大地的此轮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对于中国无数渴望看到调控效果的百姓来说,这个词也折射出几许无奈和失望。
    必须承认,中央制定此轮宏观调控战略时的决心和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要确保住房供应结构的合理,要建立廉租房等住房保障体制,满足社会大众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我们人多地少,住房结构要优化,这是国情,很简单,大家都应该理解。”上海房地产专家张泓铭说。
    部分居民收入有限,要确保有适合他们的住房,土地资源有限,要确保建设用地的节约。但是,就是这样简单的楼市关系,一些个别地方的行政系统和市场主体,却长久地僵持,甚至排斥、对抗着。
    深入探究一下,不难看出楼市可能“空调”的原因:各地闲置土地收回工作因背后的繁杂利益关系而艰难,直接导致楼市供应阶段性不足,需求得不到满足,房价持续上扬。看到这样的供需市场,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的房地产投资者,当然都会挖空心思融资找地,又助推了地价再次一路高歌。
    个别地方政府无意削减“以地生财”的资源,又无法违背中央调控意图,于是试图只拿出城市周边土地,做几个经济适用房、中低价商品房和廉租房样板,“以正视听”。但是这些供给又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也不足以对供应造成量上的“心理压力”,于是有效需求找不到有效供给,再推升有限的好房源价格上扬。
    调控中的另一个怪现象是单位自建房、代建房的涌现。广州、北京等地相继传出的类似案例和数据令不少专家忧心。一些不愿为住房保障出钱出力的地方政府,试图将本应由政府承担的住房保障任务推给企业。在这一过程中,薪资待遇处于行业内前列的自建房单位,又可能将为新的不公平质疑提供“素材”。
    在八部委对全国楼市进行宏观调控大检查的关口,发改委直言楼市问题,似乎给检查者再次提了个醒:楼市深层矛盾决非仅靠文件和“过场”检查可以解决的。这个涉及国计民生、资源财富的重要市场的调控,如果没有痛下决心的立场,没有一查到底的功夫,没有深耕细作的观念,没有社会各方的合作,是很难接近理想目标的。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