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容根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改变就农村论农村、就城市论城市的传统思维定势,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分治,实现城乡资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重组,为城市发展提供无限商机,为农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破除“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三重三轻”的陈旧观念,树立“城乡并重、工农并举、市民农民平等”的新理念,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改变“农村工作就是农业部门的事情”的传统管理模式,建立农村工作必须由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新管理体制,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牢牢把握“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的重要判断,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方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采取更加有效的支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观念,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基础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一是树立全局观念,把“三农”纳入宏观范畴
全局观念就是把“三农”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来统一考虑。改变就农村论农村、就城市论城市的传统思维定势,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分治,实现城乡资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重组,为城市发展提供无限商机,为农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保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既要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又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加非农业收入;既要在农村发展和改革上下功夫,更要从宏观整体视野来考虑。
二是树立协调观念,把“三农”纳入城乡一体战略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相互不可分割。必须破除“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三重三轻”的陈旧观念,树立“城乡并重、工农并举、市民农民平等”的新理念,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我国人均GDP已接近2000美元,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是工农协调城乡协调发展的阶段,也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带乡的转折点和好时机。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更应当抓住机遇,及时调整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注意城乡协调发展,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三是树立持续观念,把“三农”纳入法治轨道
制度和机制具有长效性、固定性、规范性、程序性的特点。长期以来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缺乏刚性的约束力,许多时候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停留在口头上,随意性大,缺乏可持续性,造成“三农”发展徘徊。必须改变“三农”工作人为化的思维惯性,建立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打破城乡分治体制,营造平等、公开、公平竞争的新体制,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工作的立法、维权体系,使统筹城乡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规范,成为长期化常规性工作,避免决策和工作中时热时冷的倾向。
统筹推进城乡“三化”发展,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机制
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村“三化”),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必须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三化”进程。
一是建立城乡经济发展联动机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
建立城乡产业发展联动机制,就是推进城乡产业分工一体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增强农村经济发展能力。引导现代工业成果和城市文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布局,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发展海洋经济;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搞好农产品安全;建设园区农业,推动农业专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推进农村工业升级转型。借助当前城市经济调整结构的机会,引导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加快发展农用工业、农产品加工工业。大力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增强农村的发展后劲。加快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农村服务水平。引导城镇工商企业投资农村市场建设,发展服务业、流通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二是建立城乡村镇发展协调机制,促进农村城镇合理布局
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镇和专业镇,增强城镇辐射能力。转变城市发展观念,走大中小城镇并举协调发展的路子,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引导二、三产业和人口向城镇聚集发展,积极发展现代园区经济,加快推进农村工业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把城镇建设同工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增强城镇的聚集功能和吸纳能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规划布局。把城镇社区与农村村落、工业园区与农业基地、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建设,明确功能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城镇及农村村落群体。按照城乡一体化规划的要求,做好村庄布局规划,建设新型社区,使农村社区成为吸引城乡人口生活和就业的好地方。二战结束后的德国,城乡差距拉大,大量农业人口离开农村涌入城市,城市不堪重负,农村日渐凋零。为改变这种状况,20世纪50年代巴伐利亚率先推出“等值化”的理念,提出了农村同样享受到城市相当的现代生活和文明的目标,通过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等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社区经济和社会事业,促进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平衡发展,农村生活质量与城市相当,农村地区人口数量稳定和质量结构优化。我们可以借鉴巴伐利亚的做法。
三是建立城乡统一工作机制,保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
要改变“农村工作就是农业部门的事情”的传统管理模式,建立农村工作必须由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新管理体制。省、市、县各级政府统一编制辖区内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公共资源支持“三农”稳定增长机制。政府资金、城镇公共部门、国有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不同形式,加大对“三农”支持,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
统筹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新体系
受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影响,农村文化教育、基本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管理等公共产品和道路、电力、广播电视、通讯、环保等准公共产品主要由农民自己供给,长期短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新体系,就是要统筹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一是实现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的功能一体化
把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纳入公共财政范畴。城市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农村发展,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以县城为依托,以中心镇、中心村为结点,建立城乡衔接、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引导社会资源支持农村建设,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是实现城乡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的规划建设一体化
做好农村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发展的规划工作。以县为重点,统筹城乡规划管理,尤其要加强镇、村规划管理。认真实施省管到县、市管到镇、县管到村的规划,到2012年完成全省13万个自然村的规划覆盖率从目前的26%提高到40%的目标要求。加强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搞好大江大河的整治,切实保护耕地;搞好生态环境和农业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生活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立城乡衔接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政电信、广播电视等公共设施体系;搞好村容村貌规划和建设,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积极稳妥推进农民公寓建设,建设农村新型文明社区。
三是实现城乡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的管理一体化
根据事权与财权统一对称的原则,合理界定各级的事权与财权,把农村基层公共管理事务纳入政府管理范围。建立农村新型管理机制,探索由政府和社区共同管理的新模式,提高农村管理水平。统一城乡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统筹城乡就业,构建全社会平等统一的就业制度
统筹城乡居民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国计民生,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一是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就业发展目标
各级政府统一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规划。把农民就业包括在政府就业目标和公布的就业率内,正视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制定农民培训转移规划。有计划分期分批培训和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制定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素质结构劳动力就业目标和规划,使各种劳动力各得其所。
二是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就业市场
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开放、竞争有序的平等就业的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逐步取消限制农民进城的歧视性政策,逐步取消对农民进城落户不合理的限制,为农民进城创业、就业、安居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农民成为自由平等的市场主体,发挥供求关系、价格机制的作用,同工同酬同待遇。建立健全劳动力就业市场法制和市场监督体系,维护市场公平与竞争。
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
建立统一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和组织体系。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一系列如引导、供求信息和管理服务,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覆盖到乡村,为农民提供就业供求信息、法律服务和政策咨询。搞好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和职业培训。全面推进各种形式的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大力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民工就业竞争能力。建立健全城乡统一劳动就业权益保障制度。实施城乡劳动者《就业失业手册》制度,统一享受就业扶持政策和政府提供的就业、教育、卫生、计生和医疗等各项公共服务。建立劳动者享受退休养老保险、医疗卫生个人账户,逐步向县统一、到市统一、向省统一过渡到全国统一,形成城乡统一、全省统一的劳动退休保障、医疗卫生、住房公积金基本制度。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规范企业与职工的责任权利。加强各种维护权利督促检查,及时纠正和处理各种侵害农民群众权益的现象。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农村文明和谐社会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生活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投入,构建城乡一体的教育发展、就业技能培训、文化生活、公共卫生、社会救助保障平台,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是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文化科技事业
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系。科学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完善投入机制,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分级办学、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逐步过渡到全省范围内统一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每个学生享受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尤其是财政补助)的个人账户,统筹安排,逐步向县统一、到市统一、向省统一。调整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提高办学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开展青年农民技能培训学习。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到2012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数字化工程。开展多种形式文化教育活动,组织文化下乡,强化农村健康向上的精神教育,倡导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健全农村科技队伍、组织和服务网络,加强农民科技素质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全面培育新型农民。
二是建立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合作医疗制度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条件。执行好从2007年起实行“每镇确保一所公益卫生院,每村一个卫生站、一名医生”的建设计划,使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逐步扩大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基本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医疗保障体制。逐步建立与城镇职工接轨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三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扶贫济困体系
建立与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相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原则,全面构建农村社会保障线,完善现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逐步缩小与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差距。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推进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并逐步与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接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全面建立工伤保险、大病医疗保障制度,按照“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原则,探索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创新扶贫开发路子,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对贫困户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服务实行补贴,提高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作者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李宁出资推动农村体育教育事业发展 李宁与乡村体育教师“一起运动” 2007年4月23日,“全国贫困乡村体育师资调查报告”启动仪式在京召开...
2007-04-24 19:39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