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总体规模到了可以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结构性变革的临界点上,大势如此,必须顺势而为。
●在以前的环境下要花10年能做成的事情,在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下,可能花两三年就能做成。
●当前形势下,各方应该相信市场,尊重市场的运行规律,不要强力介入;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提示结构性风险。
●当前市场总体上没有出现太大问题,存在的是结构性泡沫。既然市场存在结构性问题,则解决问题的关键也在于出台结构性的政策。
□本报记者 周翀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千万不能因为一些似是而非的武断结论伤害市场,错过机遇。”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吴晓求新闻,吴晓求说吧)昨日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当前股市整体上未出现太大问题,只存在结构性泡沫。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资本市场
吴晓求说,一国金融体系在结构性转型之时,往往会出现很多靠经验不能理解的情况。如果缺乏对我国资本市场的系统理解和准确把握,将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武断结论,并进而伤害市场———如一些研究者称,当前市场“存在严重泡沫,濒临崩溃,投资者行为近于疯狂”。
“对当前的资本市场发展状况要有理性的、符合未来发展的、有利于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认识和判断,一定要站在构建现代金融体系,构建发达、强大的资本市场的高度来看待当前的资本市场。我们千万不要用基于传统的、落后的金融体系时代形成的认识,来衡量当前的市场。要按照落后的理念看待市场,那除了无法理解,就只能剩下指责。我们不希望一个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市场,在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的时候,因为各种不正确的看法,错失机遇。”
尊重市场规律强化投资者教育
市场面临的巨大机遇究竟如何证明?吴晓求认为,至少有三个证据:
一是中国经济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且发展的基础和内容相比过去已发生重大变化。“当下的经济发展,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发展,是具备较高竞争力、伴随经济结构优化的发展,而不是当初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或在市场经济基础尚不牢靠的基础上的发展。”吴晓求说,我国经济总体规模也到了可以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结构性变革的临界点上,大势如此,必须顺势而为。
二是流动性过剩环境的出现,为金融体系结构性调整创造了重要外部条件。“没有流动性过剩,金融市场产品的购买力从哪里来?金融市场的规模如何扩大?传统的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如何向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转变?如何促进金融体系的变革?”吴晓求认为,如果能够把过剩的流动性引导到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中来,扩大整个金融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比重,其影响就将变成正面。在以前的环境下要花十年能做成的事情,在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下,可能花两三年就能做成。同时,逐步发展壮大的资本市场,能够有效对冲过剩流动性给经济体系带来的冲击,“庞大的资本市场对冲过剩流动性的能力,比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发行票据要有效得多”。因此,政策的重心应是把过剩流动性进行结构性的引导。
三是人民币汇率的稳步升值,也为建设强大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创造了良好环境。
因此,在这些重大机遇面前,“千万不能采取有些学者提出的激烈政策,这些激烈的政策出台,可能极大延缓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吴晓求说,在当前形势下,各方应该相信市场,尊重市场的运行规律,不要强力介入;同时,在舆论上或投资者教育过程中,可以做一些适当的引导,提示结构性的风险。
市场上涨有基础但存在结构性泡沫
吴晓求认为,当前市场总体上没有出现太大问题。由于金融模式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一些学者用当初日本泡沫经济、股灾来简单比对当前中国市场的方法站不住脚。“目前,市场存在的是结构性泡沫。具体而言,就是一些迹象表明某些资产的价格存在高估,这种高估也与投资者的结构特征相关———当然,是否真的高估,也要由市场来检验。同时,一些结构性政策还不够有效、有力,比如对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后,以杭萧钢构为代表的新的虚假信息披露行为、新的股价操纵行为、新的内幕交易行为的处理和制裁等。”
市场上涨并非没有基础。吴晓求表示,至少有五个因素可以支撑市场的上涨:一是股改的制度效应还在持续释放,大股东行为得到有效改善,从掏空转向通过做大、做强、“做多”上市公司来实现股东价值;二是上市公司业绩切实提升,很多机构预计今年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水平将比去年增长30%以上;三是人民币稳步升值的局面,提高了各方对人民币计价资产的信心,带来了资产价格的上涨;四是蓝筹股的回归逐步改善了市场的结构,市场的投资功能越来越强,也正适应了居民资产投资的需求;五是一部分上市公司投资于上市公司、上市金融机构,使得资产增值按倍率速度上涨。
当然,市场在上涨的同时也在“变得脆弱”,突出的表现就是入市资金流量的不稳定。投资者心态的不稳定,可能导致资金的大进大出。
用结构性政策解决问题
既然市场存在结构性问题,则解决问题的关键也在于出台结构性的政策。吴晓求认为,下一步,应对恶意操纵市场、虚假信息披露、内幕交易等行为严厉切实地予以查处。同时,要继续致力于改善上市公司结构,加快海外上市大型蓝筹公司的回归速度,利用当前的市场条件实现较大规模的回归,进而促进市场功能和结构的改变,提升市场的投资价值。
地产商逐鹿资本市场 谁将成为内地的“长实”? □本报记者 李宇 主要在广东二三线城市发展的地产商碧桂园4月下旬在港上市,近来市值稳居1100亿港元之上...
2007-05-09 08:08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