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来行业收入、利润增速加快。2006年大机械行业6.51万家企业实现收入61174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较05年提高5.71个百分点;利润总额3271亿元,同比增长38%,增速较05年大幅提高25.76个百分点;综合毛利率15.03%,基本与上年持平。
上市公司利润增速快于行业平均水平。06年、07年一季度,机械行业上市公司收入分别增长22.17%、30.92%,增速加快;净利润分别增长41.60%、54.94%,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毛利率分别为18.3%、18.03%;净利率分别为6.00%、6.92%;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分别为0.31元、0.1元,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加权平均每股经营现金流分别为0.27元、-0.14元,低于市场平均水平;06年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2.02%。近年来行业EPS、ROE指标呈不断走高的趋势,如果扣除电气设备,机械每股经营现金流也呈上升趋势。
2006年机械大部分子行业快速增长。工程机械收入、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4%、129%,增速超预期;矿山、冶金、石油钻采设备收入、利润分别增长74%、115%,获利能力快速提升;机床收入、利润分别增长26%、43%,运行良好,未来将极大地受益于振兴装备国策;轴承收入、利润分别增长25%、23%,受制于原材料价格上涨,毛利率下降;内燃机收入、利润分别增长19%、59%,利润增速大幅提高;船舶制造业收入、利润分别增长28%、130%,行业处于业绩释放期,继续看好;集装箱收入、利润分别下降3%、59%,行业触低,07年开始回升;航空航天设备收入、利润分别增长20%、26%,受益于国防支出增长,持续看好;铁路设备收入、利润分别增长19%、23%,行业将持续景气;纺机收入、利润分别增长19%、16%,增速提高;缝纫机收入、利润分别增长19%、19%,盈利能力提高;电气设备行业中输变电设备收入、利润分别增长37%、33%,行业保持较高景气,而电站设备收入、利润分别增长32%、18%,景气明显回落。
维持行业“增持”评级。建议继续关注振兴装备、投资加快、出口加速及重组并购四大主题。维持中联重科、经纬纺机、振华港机“买入”评级;维持中集集团、沈阳机床、西飞国际、成发科技、柳工、安徽合力、山推股份、上海机电、三一重工、中捷股份、东方电机、特变电工、湘电股份、平高电气“增持”评级。
1.机械行业整体运行情况
1.1机械行业整体运行状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行业分类,机械制造行业包括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设备、仪器仪表及办公设备等五大类;根据机械行业协会的分类,机械分为:工程机械、农业机械、仪器仪表、石化通用、重型矿山、机床工具、电工电器、食品包装、汽车、机械基础件等十大子行业;在证券市场中,大机械制造行业又分为:机械、汽车及配件、电气设备三大行业。由于统计口径不同,机械行业统计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本文的行业分析中,我们将以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为分析依据;在上市公司分析中,将以常规的证券市场行业分类来分析,即机械行业的上市公司将不包括汽车制造企业。
机械行业收入、利润增速加快。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大机械行业6.51万家制造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61174.03亿元,同比增长28.07%,增速较2005年水平提高了5.7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达3270.9亿元,同比增长37.7%,增速较2005年水平大幅提高了25.76个百分点;税前利润率较2005年水平提高了0.37个百分点;行业总体盈利能力大幅提高。不过,主要受制原材料价格上涨原因,行业综合毛利率较2005年水平略有下降,为15.03%,降幅为0.17个百分点。
子行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利润增速提高明显。机械行业子行业中,收入增长相对较快的是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同比增幅分别达到29%、29.51%;利润增幅较快的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同比增幅分别达到47.16%、42.96%。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表现良好,收入、利润同比增幅分别较2005年水平提高了12.67、61.47个百分点;其次,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速提高也相对比较明显,收入、利润同比增幅分别提高了4.07、10.58个百分点;由于这两个行业收入、利润总计均占到机械行业总体的60%以上,其增速的大幅提高推动了机械行业增速加快明显。
2007年1-2月,机械行业延续了06年以来较快的增长速度,且增速加快。2007年1-2月,6.81万家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9346.66亿元,同比增长30.53%,增速较06年同期提高了1.6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443.14亿元,同比增长51.43%,较06年同期下降了10.77个百分点;行业综合毛利率为15.21%,同比下降0.23个百分点;税前利润率较2006年同期提高0.65个百分点。虽然本期利润相比上年同期增速有所减缓,但考虑到本期50%以上的利润增速是在基数大幅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且税前利润率继续提高,我们将继续看好机械行业的未来发展。预计未来两年行业收入增速将维持在20%以上,利润增速将远快于收入增长。
1.2机械行业上市公司业绩表现
目前机械行业共有147家上市公司,含电气设备36家上市公司。2006年,147家上市公司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367.82亿元,同比增长22.17%,实现净利润142.13亿元,同比增长41.6%。2007年一季度,147家上市公司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33.77亿元,同比增长30.92%,实现净利润43.87亿元,同比增长54.94%。
1.2.1单位收益及盈利能力分析
机械行业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2006年,机械行业(含电气设备)147家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31元,机械行业(不含电气设备)
111家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30元,分别较全部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水平高0.08元、0.07元。2006年机械行业(含电气设备)147家上市公司加权平均资产收益率为12.02%,机械行业(不含电气设备)111家上市公司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1.70%,均高于全部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水平。从每股收益以及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来看,机械行业总体盈利能力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机械行业每股经营现金流表现低于市场平均水平。2006年、2007年一季度数据显示,机械行业(含电气设备)加权平均每股经营现金流较市场平均水平分别低0.50元、0.29元;其中电气设备对于行业整体数据的影响较大,扣除电气设备类个股,机械行业加权平均每股经营现金流较市场平均水平分别低0.40元、0.24元。这主要与机械行业原材料的大量采购、收款方式、回款较慢等因素有关,而电气设备行业主要是由于电站设备企业前些年已经收取大量预收款,近两年预收款大幅减少,支出大幅增加等因素影响,导致每股经营现金流下降明显。
1.2.2上市公司经营指标分析
机械行业上市公司综合毛利率趋稳,净利率出现上涨。2006年机械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毛利率为18.30%,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27个百分点,表明上市公司的总体盈利能力强于行业平均水平。主要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机械行业总体毛利率自2000年以来出现持续回落,但06年以来毛利率有所企稳,预计未来将趋于稳定。虽然毛利率出现回落趋势,但是2001年以来,机械行业总体净利率表现良好,2006年以来上升趋势明显,2006年上市公司总体加权净利率达到6.00%,较2005年水平提高了0.82个百分点,2007年一季度达到6.92%,较2006年一季度水平提高了1.45个百分点,行业整体盈利能力走强。
收入规模。2006年,机械行业(包含电气设备)内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上市公司共有57家,占总数的39%,较2005年同期增加5家。其中,收入达到百亿元以上水平的公司有3家,分别为中集集团、振华港机、东方锅炉,分别达到331.68亿元、168.08亿元、111.54亿元,尤其是中集集团收入水平遥遥领先于其它公司。销售收入在40至100亿的公司有9家,分别为上海机电、特变电工、沈阳机床、柳工、东方电机、中联重科、经纬纺机、三一重工、精达股份;销售收入在20至40亿元的共17家。
利润规模。2006年,机械行业(包含电气设备)内净利润超过1亿元的上市公司共有35家,其中,超过5亿元的共有5家,包括中集集团、振华港机、东方电机、三一重工、上电股份,其中中集集团、振华港机净利润分别27.72亿、16.02亿元,远高于行业内其他上市公司。
收入、净利润增速。2006年147家机械上市公司中121家收入不同程度增长,其中47家公司收入同比增幅在30%以上,增速较快,另外26家公司收入有所下降。
净利润增长的有107家,下降的有40家。收入增速度超过100%的上市公司有7家,其中ST中鼎由于基数比较小,收入增速达到286.6%;收入增速在50%至100%的有16家。行业内净利润增速超过100%的有34家,其中:SST闽东、S宝光、常林股份、置信电气、昆明机床、襄阳轴承、ST仪表、厦工股份净利润增幅达到200%以上,其中不乏资产重组或者注入的上市公司。
业绩增长综合指标。2006年,机械行业(包含电气设备)内每股收益超过1.00元的有10家,分别为天马股份、东方电机、思源电气、中集集团、三一重工、东方锅炉、上电股份、荣信股份、天地科技、沪东重机,其中天马股份、东方电机分别达到1.85、1.845元的水平,综合盈利能力较高。每股收益在0.5-1.0元的有20家,每股收益在0.2元以上的共39家。行业内ST公司有12家,亏损公司10家。
在机械行业上市公司中,行业代表性相对较强的有:工程机械、港口机械、内燃机、纺机、缝纫机、机床、轴承、航空航天设备、电气设备等。
我们研究机械主要细分行业上市公司06年、07年1-2月运行情况发现:港口机械、工程机械、石油矿山设备、轴承、电气设备平均每股盈利能力较强,06年每股收益均在0.35元以上,净资产收益率在13%以上,其中港口机械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最强,06年每股收益达到0.77元,净资产收益率达到24.33%。而盈利能力相对较弱的是纺机、仪器仪表类上市公司,基本是微利状态。06年收入增长较快的是石油矿山设备、轴承、铁路设备、缝纫机等子行业,增速分别为60.83%、60.03%、55.73%、33.24%,07年一季度石油矿山设备、轴承增速加快,铁路设备保持高增长,缝纫机增速下降;收入增速相对较慢的是纺机、仪器仪表、制冷空调、内燃机等行业,06年收入增速均在5%以下,07年一季度纺机、内燃机行业收入增速加快,超过12%。
2.机械行业主要子行业以及相关上市公司分析
2.1专用设备制造业总体指标向好
2006年专用设备制造业11095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543.81亿元,同比增长27.78%,增幅较05年提高了0.1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457.29亿元,同比增长42.96%,增幅较05年提高了16.27个百分点,行业盈利能力大幅提高;综合毛利率为16.82%,同比提高了0.41个百分点,各项指标较2005年同期均有上涨,表明行业发展趋势向好。2007年1-2月,专用设备制造业11517家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105.17亿元,同比增长27.65%,实现利润总额62.78亿元,同比增长76.69%;行业综合毛利率16.88%,同比提高了0.57个百分点;税前利润率5.68%,同比提升1.58个百分点,行业继续快速增长。
2.1.1工程机械行业运行状况
2.1.1.1业绩增长屡超预期
2006年以来,工程机械行业盈利能力持续回升,收入、利润均出现大幅增长。
2006年工程机械行业实现销售收入838.26亿元,同比增长34%;利润总额59.59亿元,同比增长128.76%;资产负债率为60.89%,行业毛利率17.48%;行业增速超过市场预期。2007年前两个月,行业增长再超预期:行业内233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70亿元,同比增长35.52%;利润总额2.31亿元,同比增长576.28%;毛利率14.21%,较06年末下降3.27个百分点;税前利润率7.53%,同比提升0.42个百分点。
分析行业持续好转的原因,主要包括:(1)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2005年及2006年初的基数较低;(2)2006年7月开始的宏观调控是结构性调控,并不针对基础设施建设,而诸如新农村建设、北京奥运、铁路、轨道交通、矿山开采等投资加大,拉动工程机械的市场需求;(3)出口快速增长,推动行业收入和利润齐增长;(4)产品价格尤其是外销产品具备提价空间,在钢材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2007年前两个月利润率水平仍有明显上升;(4)行业规模效应显著,产销量的大幅增长提升了产品利润空间。
出口大幅增长。2004年11月,我国工程机械出口出现单月顺差,扭转了多年连续贸易逆差的局面,2006年我国工程机械出口继续高增长,并首次实现了全年出口顺差。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06年全年,工程机械行业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89.4亿美元,同比增长48.9%;其中出口总金额50.12亿美元,同比增长70.5%;进口总金额39.31亿美元,同比增长28.3%;贸易顺差10.8亿美元。2007年一月份,工程机械行业进出口贸易总额10.04亿美元,同比增长61.2%;其中出口总金额5.59亿美元,同比增长64.5%;进口总金额4.46亿美元,同比增长57.2%。
工程机械行业同固定资产投资,尤其基础设施建设高度相关,因此受到宏观调控、建筑工程开工状况的影响很大,出口能有效规避宏观调控尤其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紧缩调控。许多工程机械企业也正致力于开拓国际市场,2006年,工程机械行业多家上市公司出口均有显著增长,对业绩贡献功不可没。
2007年、2008年工程机械行业收入将保持20%左右的增速。受益于国内投资稳定增长、国家政策利好、出口拉动,工程机械行业将在未来几年得到良好的发展。06年工程机械行业的高速增长使得基数大幅提高,我们预计在基数大幅提升的情况下,07、08年工程机械行业需求增速仍将保持在20%左右,优势企业的增幅将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1.1.2上市公司业绩表现以及重点公司推介工程机械15家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收入增速为24.56%,比行业平均水平低9.44个百分点;上市公司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38.80%,增速较行业平均水平高10.04个百分点。上市公司中的优势企业利润总额的提升速度速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如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推股份、安徽合力、山河智能。2007年第一季度,工程机械主要上市公司仍然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收入增速为36.32%,净利润增速为147.77%,增速加快,优势企业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收入、利润增长显著高于同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
建议重点关注业绩迅速提升、出口快速增长及具备并购重组可能性的上市公司。
维持对中联重科“买入”评级,柳工、安徽合力、山推股份、上海机电“增持”评级。
2.1.2纺织专用设备行业运行状况
2.1.2.1收入、利润总额增长超出预期
2006年纺织专用设备859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68.15亿元,同比增长18.62%,较2005年增速提升1.59个百分点;利润总额21.91亿元,同比增长16.29%,而2005年是小幅增长3.89%;行业毛利率为14.58%,同比微增0.06个百分点。2007年1-2月,行业收入同比增长24.65%,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9.63%,超出我们的预期。我们预计2007年行业需求同比增速将达到25%,主要鉴于以下判断:纺织行业的结构调整带来的纺织机械升级换代,中国纺织行业由东部向西部转移带来的需求拉动。目前,对行业影响最大的因素有:国际市场纺织品的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和行业内低水平竞争加剧。中国纺机业进入了一个由量到质的调整期,行业内拥有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走“节能、环保、高速”发展道路的企业,未来业绩增长将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2.1.2.2上市公司业绩表现以及重点公司推介
总体经营不容乐观,07年逐渐好转。2006年行业收入同比增长2.64%;行业亏损6876万元。经纬纺机是我国纺织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经营业绩一直比较稳定,2006年收入稳步增长,利润增长迅速,维持“买入”评级;中国纺机、二纺机处于亏损状态,严重拖累了行业整体指标。2007年1季度行业收入同比增长12.90%,净利润同比增长133.50%,主要原因是中国纺机扭亏。
2.1.3缝纫机行业运行状况
2.1.3.1利润增速大幅提升
2006年缝纫机制造业334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1.62亿元,同比增长19.25%,增速较2005年同期降低4.93个百分点;利润总额14.21亿元,同比增长19.01%,增速较2005年同期提升12.92个百分点;行业毛利率为15.92%,同比提高0.90个百分点。2007年1-2月行业收入同比增长16.21%,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13%。行业内中低档设备市场竞争激烈,毛利率不断下降,国内企业逐步涉足高端市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未来盈利能力有望大幅提升。预计缝纫机业2007年收入增长在15%,利润总额增长约16%。行业内的优势企业、有望重组类公司,特别是注重市场需求、技术领先的企业,未来业绩增速将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如中捷股份。
2.1.4矿山设备、冶金设备、石油钻采设备行业运行状况
2.1.4.1收入、利润快速增长
2006年石油矿山及冶金专用设备收入、利润快速增长,尤其石油钻采设备增速明显,收入增速达到74%,利润增速达到115.47%,远超过专用设备行业平均水平;采矿、采石设备制造业收入、利润增速度分为35.76%、49.34%;冶金专用设备制造业收入、利润增速分别为27.94%、80.65%。各子行业的利润增速都远超过收入增速,显示出行业的获利能力在快速回升。2007年前1-2月,行业收入、利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其中石油钻采专用设备业收入、利润增速分别为70.42%、199.69%;采矿、采石设备业收入、利润增速分别为48.75%、183.03%;冶金专用设备制造业收入利润增速分别为22.58%、83.57%。
在目前资源短缺、油价、有色金属、钢材价格高居不下,煤矿设备自动化率提升的市场环境下,相关开采设备需求旺盛,预计上述行业未来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增速将高于机械行业平均水平。
2.1.4.2上市公司业绩表现以及重点公司推介
冶金矿山设备制造业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少,矿山设备的代表性上市公司是天地科技(600582),冶金设备的代表性上市公司是金自天正(600560)、石油钻采设备的代表性上市公司是江钻股份(000852)。2006年这三家公司的业绩均出现了快速增长,其中收入增速最快的为天地科技102.38%,净利润增速最快的江钻股份107.28%。在行业景气上升以及资产整合的带动下,预计上市公司07年业绩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建议重点关注天地科技。
2.2通用设备制造业
2006年通用设备制造业21775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135.25亿元,同比增长29%,增幅较05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818.88亿元,同比增长34.23%,增幅较05年下降了1.19个百分点;行业综合毛利率为15.74%,同比下降0.42个百分点,税前利润率同比提高了0.24个百分点。虽然毛利率有所下降,但行业总体增长速度仍然较快,盈利能力有所提高。2007年1-2月,通用设备制造业23273家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961.64亿元,同比增长31.58%;实现利润总额100.86亿元,同比增长32.15%;行业综合毛利率15.36%,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税前利润率5.14%,与上年同期持平。
2.2.1机床行业运行状况
2.2.1.1行业前景看好
预计未来几年需求仍将保持稳定增长:2006年,金属切削机床520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57.18亿元,同比增长25.94%;实现利润总额28.64亿元,同比增长42.95%,毛利率为19.51%,同比提升1.34个百分点。2007年1-2月,金切机床行业544家企业收入同比增长31.99%,利润总额同比增长97.16%,增速加快。2005年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将发展装备业提到重要议程,机床作为工业母机,在振兴装备制造业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后续有望出台一系列有利于机床行业发展的政策,机床工业在未来几年有望得到长足发展,国内机床行业的技术水平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品牌信任度也在提升。我们预计未来几年行业销售收入增长将在20%以上。
数控机床的快速发展对提升机床行业的整体业绩水平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作为机床子行业之一的数控机床属于朝阳产业,尚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这意味着数控机床将会有长期、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国产数控机床的市场占有率仅30%左右,70%的需求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而发达国家对出口我国的数控机床仍存在政策上的限制,因此“国机国造”将会是未来机床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按照“十一五”发展计划,到2010年国产数控机床的数控化率将达到50%,在国家政策(如增值税返还等)的支持下,数控机床的发展速度将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对提升机床行业的整体业绩水平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预计未来几年数控机床销售收入增速将在30%。
2.2.2轴承制造行业运行状况
2.2.2.1收入保持快速增长
2006年,轴承制造行业1419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40.72亿元,同比增长24.63%,较2005年同期增速提升0.61个百分点;利润总额23.24亿元,同比增长23.24%,较2005年同期增速下降17.93个百分点;行业毛利率为16.16%,比05年同期微增0.35个百分点。2007年1-2月,轴承制造行业收入同比增长28.83%,利润总额同比下降6.61%。近年来,轴承制造行业受益于机械工业、尤其是轴承行业主要服务的主机行业发展,增长十分迅速,如铁路轴承、汽车轴承、与工程机械配套的轴承、与机床配套的轴承等,我们预计2007年行业将实现30%以上的收入增长。但由于上游轴承钢价格的上涨压力,我们预计2007年利润总额增速与毛利率同比都有可能下降。
2.2.2.2上市公司业绩表现以及重点公司推介
行业内三大轴承企业哈轴、瓦轴、洛轴尚未在A股上市,目前沪深两市轴承类上市公司的行业代表性还不是很强。目前已经上市的6家主要轴承企业,2006年收入同比增长56.95%,高出行业平均水平32.32个百分点;净利润同比增长71.20%,高出行业平均水平;毛利率27.73%,远远高于行业16.16%的平均水平。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强于非上市公司。其中晋西车轴、天马股份、龙溪股份、轴研科技业绩较好,主要原因是晋西车轴与天马股份受益于铁路投资加速;龙溪股份和轴研科技收入稳定增长,而毛利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07年1季度轴承制造业上市公司收入同比增长30.86%,晋西车轴表现突出,收入增速为116.90%;轴承制造业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49.34%,主要是西北轴承净利润同比增长896.77%,其中营业外收入贡献比较大,此外除天马股份净利润增长率为44.37%外,其它公司表现相对比较平淡。
2.2.3内燃机行业运行状况
2.2.3.1利润加速增长
内燃机作为重要部件主要应用于汽车、工程机械、船舶、发电机组、农机、石油钻采设备等产品中。2005年内燃机行业在收入增长16.65%的情况下,利润基本没有增长。2006年,行业收入增长19.36%,利润总额增速高达59.47%,利润总额增速在通用设备制造业8个主要子行业中领先。2007年1-2月,内燃机行业收入增长率为16.71%,利润总额增长率为14.86%。
2006年,内燃机行业各细分市场表现不尽相同。为经济型轿车、微型车配套的发动机产品产销两旺;为工程机械市场中的叉车和农业机械所配套的发动机产品需求同样旺盛,带来了四缸机市场需求量的激增。相比而言,由于中型和重型载货车市场需求有限,电力供应较以往也有所提高,因此六缸机和内燃机发电设备市场需求疲软;单缸柴油机市场也同比下降;为摩托车配套的汽油机则处于平稳增长之中。
2.2.3.2上市公司业绩表现以及重点公司推介
行业内共有共有10家上市公司,在统计中,我们没有包括潍柴动力(000338)和ST巨力(000880)。2006年,行业内8家上市公司收入增长率为8.48%,净利润增长率为67.33%,加权平均净利率为5.76%。8家上市公司表现各异,石油济柴净利润同比下降,而苏常柴A、沪东重机、云内动力、上柴股份四家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却都在90%以上。2007年1季度,行业收入增长5.82%,净利润同比增长86.86%。建议重点关注沪东重机和云内动力。
2.3船舶、海运设备、铁路设备及航空航天设备制造
2.3.1船舶、海运设备制造业
2.3.1.1全球贸易增长拉动国内造船业增长
全球贸易增长拉动港口货物吞吐量持续高速增长。在全球造船业强劲增长背景下,国内船舶制造业一派兴旺景象。业绩高增长再加产业整合预期,国内造船类上市公司可谓锦上添花。我们继续看好国内船舶制造及海运设备制造业。
全国367家金属船舶制造企业2006年共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63.6亿元,同比增长28.00%;利润总额53.11亿元,同比增长129.57%,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行业平均毛利率为9.03%,同比增加2.47个百分点,造船毛利率已从2003年的5.05%到2004年的5.48%再到2005年的6.56%直至2006年的9.03%,保持了良好上升势头。另外,行业综合期间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为5.16%,同比下降1.05个百分点。期间费率下降和毛利率上升是行业利润增速远快于收入增速的主要原因。
全球造船业持续火爆2006年全球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新船成交量三大指标再创历史新高,船价继续大幅攀升,直逼历史高位。1、新船成交量约1.4亿载重吨,创下历史新高(次高点为2003年创下的1.168亿载重吨)。2、新船完工量达8010万载重吨,创历史新高。3、手持新船订单量突破3亿载重吨。4、新船船价稳步攀升,克拉克松船价指数达170点,许多船型的船价接近和达到了历史高位。
2007年一季度世界船市继续走好。一季度世界新船成交709艘,同比增长25.93%;折合39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7.06%,又创历史最高记录。其中,散货船成交活跃,占据半壁江山。一季度散货船成交213艘,同比增长261%;折合197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04%;成交量占一季度总成交量的50.26%。其中好望角型散货船成交1030万载重吨,占52.28%;巴拿马型散货船成交330万载重吨,占16.75%;灵便型散货船成交610万载重吨,占30.96%;..推动造船业发展的动力仍存船市繁荣的动力来自世界经济的繁荣和贸易持续稳定的增长。近几年,在各国纷纷加息背景下,世界贸易增速仍保持在7%以上,预计2008年世界贸易增速至少为4.5%。中国石油、铁矿石及其他大宗散货的海上运输需求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航运市场未来两年的走向。跨太平洋运价稳定协议组织(TSA)统计,近几个月从中国到美国的货运平均增长率在20%以上。国际机构预测中国未来5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年均增长率可达到12%;而美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也将从2005年的4640万TEU至少增加到2015年的7940万TEU,增长率达到71%-85%。
我们预计2007年全年世界船舶市场将继续保持景气,船价将维持高位。目前的油船船队中,单壳油船仍占四分之一以上,2010年前需要淘汰的单壳油船约为9000万载重吨。中国原油进口量的增长和IMO提前淘汰单壳油船的规定增强了投资者信心,油船价格将保持较好水平。散货船市场仍会保持一定程度坚挺,中国铁矿石的进口和世界粮食的进出口将会继续支撑这一市场。相比较,集装箱船市场前景较难把握,集装箱船的建造取决于集装箱航运需求量,预计未来订造量恐难高过近几年水平。
针对市场对船舶行业周期性波动的担心,我们认为,在经历了持续4年的景气高峰后,未来5年全球主要船厂的接单势头会逐渐减弱。但本次全球造船业旺盛期的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出乎大部分人意料,进入造船高峰期之初各船厂的储备产能很小,结果造成目前全球主要船企手持新船订单仍相当于今后3年—4年的作业量。5年之后,贸易需求带动新船订造需求将再度回升。因此,目前过度担忧造船业将受需求周期性影响并不可取。
中国造船业惊喜不断目前,世界船舶市场份额已呈现由日、韩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中国船舶工业确立了以三大常规船型为支柱产业的发展策略。该策略的确定主要是由于在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中,中国船厂的劳动力优势更为明显。同时,在三大船型建造所需的土地、岸线等资源上,中国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2006年全国船舶完工量达1452万吨,同比增长20%,占全球船舶完工量的19%。
其中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完工602万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完工267万吨,地方船厂完工583万吨。2006年我国船舶企业新接订单4251万吨,手持订单6872万吨,占全球订单的24%。2006年出口船舶达到1171万载重吨,出口创汇81.1亿美元,同比增长74%。完成工业总产值172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9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37%、102%。
2007年一季度,由于散货船新订单明显增加,我国新船承接再获丰收。一季度,我国承接新船332艘,世界占比46.83%;成交量201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70.52%,占世界份额的51.28%。韩国承接订单1050万载重吨,世界份额26.78%;日本承接订单370万载重吨,世界份额9.44%。中国成一季度世界船市的最大赢家。
业绩高增长再加产业整合预期,造船类上市公司锦上添花为抓住国际造船行业中心向中国转移的历史契机,早日实现在产品、技术和规模上全面赶超日、韩等世界造船强国,中船集团计划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代表集团民品造船和修船整体核心竞争力、具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及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船舶建造、修理及主要相关核心配套业务,即核心民品主业。“十一五”期间,中船集团外高桥、长兴、龙穴等大型船舶修造项目及相关主要配套业务等核心民品主业计划投资额约200亿元。到2010年造船、修船、配套等核心民品业务销售收入将达到600亿元左右,约占集团企业民品业务的80%,占集团企业总额的2/3以上。
2007年1月29日中船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沪东重机(600150)发布定向增发公告:公司拟非公开发行新股数量不超过4亿股,发行价格为每股30元。认购方式分为资产认购和现金认购两部分。其中控股股东中船集团以资产认购不少于发行总量的59%。定向增发完成后,沪东重机(600150)将持有外高桥100%的股权,澄西船舶100%的股权、远航文冲54%的股权。具有了外高桥造船、中船澄西修船、远航文冲船舶和原来沪东重机资产的新上市公司(600150)涵盖了船舶制造业中的造、修、配完整产业链,新公司有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舶制造企业。
结合中船集团“十一五”目标规划和2006年以来集团资本运作的动向,有理由相信,对沪东重机(600150)的资产注入仅是中船集团资产整合的第一步。市场目前在关注中船集团旗下的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造船有限责任公司和广州造船有限责任公司的资产整合动向。
从2006年年报看,沪东重机、广船国际、江南重工三家造船类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率分别高达97%、199%、45%,呈现良好成长性。再加上各家公司的优质资产注入的预期,三家造船类上市公司有理由享受较高估值。我们维持对沪东重机“买入”评级,维持对广船国际、江南重工“增持”评级。
2.3.1.2海运设备制造业喜看王者归来
集装箱制造业触底回暖,前景乐观。2006年,我国集装箱制造业收入下降3.23%,利润总额大幅下降58.5%,行业平均毛利率8.00%,同比下降5.80个百分点。该行业的回落始自2005年下半年,之前集装箱市场已经连续14个月高涨,处于超买状态。
行业回落期间,钢价的大幅下跌令船东、集装箱租赁公司判断箱价将会持续下降,集装箱市场需求因此减少。2007年1-2月,行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40.81%、110.60%,行业触底回暖,趋势乐观。
海运设备制造业包括了中集集团和振华港机两家在各自传统业务领域称霸世界的知名企业。目前,两家企业都努力在传统业务之外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我们重申对中集集团“增持”评级,维持对振华港机“买入”评级。
2.3.1.3船舶、海运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业绩表现
2006年,船舶、海运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整体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7.86%和20.13%;净资产收益率为24.33%。行业内5家公司中有4家业绩增幅明显。其中,沪东重机和广船国际净利润增长率分别达到97.35%和199.02%;权重最大的中集集团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只同比增长7.13%和3.84%,严重拖累该子行业的整体表现。
2007年一季度,船舶、海运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整体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54.93%和35.73%;净资产收益率为5.74%。其中,江南重工和广船国际净利润增长率分别达到636.99%和392.62%;权重最大的中集集团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85.50%和11.81%,业绩增长加快。
2.3.2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运行状况
2.3.2.1政策支持行业发展航空
航天制造业包括飞机制造业、其他航空航天制造业、飞机修理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发展迅猛。2006年,我国飞机制造和修理行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4.59%、54.47%;航天器制造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23.82%、22.66%。由于进入壁垒高,飞机制造及修理业和航天器制造业的毛利率均较其他机械产品高,两行业毛利率分别达到19.61%、26.02%,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1.85和减少0.14个百分点。
我们认为,支线客机、转包业务、军机及航空零部件将成为带动国内航空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四大需求因素。支线客机方面:到2023年中国的航空公司将需要100和100座以下支线飞机705架。转包业务上:我国转包生产的合同额仅占补偿贸易额度的5%左右,而按照国际惯例应占到20%—30%,转包业务增长空间巨大。军机及航空零部件方面:我国国防战略正经历重大转变,军机及航空零部件生产将快速增长。
中国国防战略发生变革。中国现在已是世界最大制造基地、第三大出口基地,但飞速发展同时也迎来了“中国威胁论”、贸易摩擦和亚太军事格局的新变化。同时,台海局势、能源安全等因素促发了中国国防从“消极防御”向“积极防御”的转变,令中国国防战略出现重大变革。按照统计数据,近五年军费占财政支出、GDP的比例维持在8%和2%以下,但中国每年军费支出的绝对值已从1998年的不足1000亿元猛增至2006年的2838亿元水平附近,军费支出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
中国航空制造业亟待加强。虽然中国是世界上少数能够制造所有主要类型军用飞机(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和直升机等)的国家之一,但中国在飞机研制能力的诸多方面仍存在较大缺陷,比如至今尚不具备研制大型轰炸机、喷气客机和武装直升机的能力,中国航空制造业的总体水平落后世界一流国家至少20年。
截止2006年,中国空军主要装备的仍是基于50年代苏联技术研制的战斗机,这些战机维持成本较低、速度较快,但加速性能、爬升率和载弹量等远远落后于美、俄、日和欧洲现役战机,且大部分未列装先进航电设备和武器。中国新战机J-10虽属于第三代战机,但比西方强国的最新型号仍落后一代。
航空制造业加快整合步伐得到政策支持。为了实现航空制造业的大发展,除了要求我国政府继续加大对航空航天的投入,同时还要鼓励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体系,保证航空航天事业持续、稳定发展。2007年3月初,国防科工委最新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民用产业的指导意见》和《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两份文件显示,在鼓励军工企业吸收社会资本开发军民品的同时,国家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
《关于大力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民用产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国防科工委将推进资本运作,鼓励各类社会资本通过收购、资产置换、合资等方式,进入军工民品企业,推动优质资源集中。以军工上市公司为平台,吸收社会资源,实现加速发展。鼓励放开能力企业整体上市;承担关键分系统和特殊专用配套的保留能力企业,在国家控股的情况下可国内上市;承担总体和系统集成的保留能力企业,其中的放开能力在剥离后可国内上市。
2.3.2.2航空制造业上市公司受益于大股东优质资产注入我国航空制造业主要集中于航空一集团和航空二集团两个大型集团公司,而这两家集团公司又隶属于国防科工委。通过对国防科工委加大军工行业资本运作系列政策文件的解读,并分析航空一集团、二集团全部资产状况,以及考虑到上市公司在集团公司中的定位,我们认为未来几年之内成发科技、西飞国际、洪都航空、哈飞股份四家公司都存在集团资产注入的可能,后期均值得关注。
航空制造业5家上市公司中有4家为两大集团旗下企业,分别为:
2.3.3铁路设备行业运行状况
2.3.3.1行业盈利能力有所回升
铁路运输设备行业盈利能力有所回升。2006年行业实现销售收入733.86亿元,同比增长19.36%;实现利润总额22.97亿元,同比增长32.54%;税前利润率3.13%,同比提升0.49个百分点。其中铁路专用设备及器材配件子行业收入、利润增速较高,分别达到23.82%、55.98%。2007年1-2月铁路运输设备行业实现销售收入98.06亿,同比增长12.63%;实现利润总额0.74亿元,上年同期利润总额为亏损6418万元;税前利润率0.75%,较上年同期提升0.75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铁路设备行业面临着跨越式的发展,依据《铁路“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新建铁路1.7万公里,2010年全国铁路营运里程将达到9万公里以上,对比05年底铁路总里程7.54万KM(其中电气化铁路約2万KM),隐含年复合增长率将近8%,远高于前20多年1.41%的年复合增速,年均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500亿元,相比原先的500-600亿元投资额呈数倍增长。铁路投资加速。06年,铁路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0.9%,07年1-2月增长97.2%,预计随着铁路投资加速,铁路设备制造业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铁路总里程增长、铁路复线化和电气化进程的加快将加速铁路车辆的更新换代,并推动相关零配件需求的增长。
目前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子行业盈利能力不强,但预计2008-2010年间随着高铁逐步建成,采购新车的力度将逐渐加大,铁路机车的销售收入增长和毛利率均将大幅度提高。
2.3.3.2上市公司业绩表现以及重点公司推介
收入、利润快速增长。行业内大多数企业尚未在A股上市,目前沪深两市铁路设备类上市公司的行业代表性不强。目前已经上市的3家主要铁路设备企业。2006年收入同比增长55.73%,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6.37个百分点;净利润同比增长244.88%。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明显强于行业平均水平。2007年第一季度,上市公司依然维持强势增长态势,收入、净利润增速分别为52.68%、181.15%,净利润率较06年年底提升了1.91个百分点。铁路投资加速拉动相关设备市场需求,上市公司2006年的业绩已经开始体现出行业景气带来的业绩提升,我们预计07、08年业绩提升将更为明显,北方创业、太原重工、晋西车轴三家上市公司都值得重点关注。
2.4电气设备
2.4.1行业总体快速增长
从发改委公布的电工行业运行数据来看,2006年,电工行业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成效显著,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产销快速增长。2006年电工行业工业总产值14591亿元,同比增长33.4%;主营业务收入13957亿元,增长34.1%;同比增幅分别较2005年水平提高了5个百分点、4.9个百分点。
行业运行质量有较大提高。2006年,电工行业经济效益表现良好,利润同比增长31.9%,与2005年增幅基本持平。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5.8%;总资产贡献率达到11%,比05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89,比05年加快0.22次。
出口贸易继续快速增长。2006年电工产品进出口总额712亿美元,同比增长29.6%,其中:进口335亿美元,增长22.5%;出口377亿美元,增长36.7%;实现顺差42.2亿美元,2006年年初我国电工产品对外贸易扭转贸易逆差的局面以来,出口加速明显。
2007年行业总体增速达到20%。根据电工行业列出的2007年任务目标预测数据显示,预计工业总产值有望完成16560亿元,同比增长20%;主营业务收入有望完成16000亿元,同比增长20%;新产品产值将达2250亿元,同比增长25%;发电设备产量将同比减少15%左右,变压器同比增长20%;交流电动机同比增长15%左右。总体看,行业整体仍然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但估计子行业之间的分化将更加明显,输变电行业增速将快于行业平均,其中优势企业更将分享高增长率。
2.4.1.1输变电设备行业景气度较高行业增长提速。随着电源建设逐渐进入投产高峰期,相应的电网建设正在成为国家电力建设的重点,带动输变电设备制造行业增长速度加快。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06年,7856家输变电设备制造企业共实现收入7702.08亿元,同比增长37.49%,较05年增长水平提高了9.8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438.67亿元,同比增长32.75%,较05年水平提高了8.78个百分点。另外,行业整体毛利率达到14.26%,也较05年同期提高了1.62个百分点。
2007年1-2月,8139家输变电设备制造企业共实现收入1120.37亿元,同比增长35.96%;实现利润48.01亿元,同比增长34.92%,行业整体毛利率达到14.21%,行业保持快速增长。
我们认为随着电网建设升级,该行业在未来3年内都将保持快速增长。我国电网网架薄弱,电网建设原本滞后于电源建设,随着电源项目逐渐投产高峰到来,电网输送能力薄弱成为政府重要解决的问题。“十五”期间,我国电网建设投资仅为5830亿元左右,而“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将投资10840亿元,增幅高达85%,“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等大规模的电网建设改造项目使城乡电网建设速度加快,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输变电设备行业的发展。
2.4.2电站设备行业景气回落,结构调整引导
新能源建设景气回落明显。随着电力供需矛盾逐步得到缓解,电站建设高峰逐渐过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1148家电站设备企业共实现1578.24亿元,同比增长31.96%,较2005年水平下降了15.6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17.3亿元,同比增长18.02%,较2005年水平下降了77.92个百分点;行业整体毛利率较05年同期降低了1.36个百分点。相对而言,各子行业中,发电机及发电机组设备制造行业运行比较稳定。
2007年1-2月,1194家电站设备制造企业共实现收入216.72亿元,同比增长22.59%;实现利润17.36亿元,同比增长26.68%,行业整体毛利率达到18.09%。
随着电力供应缺口的缩小,国家开始调控新增电源项目,未来电源建设增长将继续有所下降,据电器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据调查,25家重点发电设备企业累计承接下年度合同量有所减少,2008年以后将会出现“吃不饱”的情况。未来行业整体结构调整的趋向将更加明显,新能源建设发展看好。
发电设备增速下降,电源结构调整继续。从目前电力设备的生产以及预计投产情况来看,我国近2年内将面临电力设备投产的高峰期,随着电力供需矛盾逐渐缓解,电源缺口下降,未来我国电源建设增长将下降。但是,从企业前期所签的合同来看,投产机组总量07年下降将不会非常明显,预计2007年投产的装机容量仍会保持在7000万千瓦的水平,但2008年下降幅度可能相对明显。
随着着我国政府对于环境以及能源问题的日益看重,清洁能源如风电、核电、水电等在政策的支持下将面临较好的机遇,未来火电占电力比重将逐步降低。2007年后,10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第三代核电机组、60万千瓦CFB机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机组、大功率空冷火电机组以及大功率并网风电机组等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2.4.3上市公司业绩表现以及重点公司推介2006年天相电气设备板块36家上市公司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9.43亿元,同比增长26.03%;净利润36.77亿元,同比增长27.67%;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357元,每股经营现金流-0.071元。2007年一季度,行业上市公司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8.70亿元,同比增长15.71%;净利润9.90亿元,同比增长24.6%;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099元,每股经营现金流-0.30元。
输变电行业类上市公司总体业绩表现好于电站设备行业。2006年,输变电行业上市公司总体实现主营收入294.22亿元,同比增长24.66%;净利润17.93亿元,同比增长60.16%;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224元,每股经营现金流0.13元。2006年,电站设备行业上市公司总体实现主营收入265.20亿元,同比增长27.59%;净利润18.84亿元,同比增长7.01%;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826元,每股经营现金流-0.781元。虽然电站设备行业总体收入增长仍然保持高速,且略高于输变电行业,但是其净利润增速远低于其收入增长速度,也远低于输变电行业净利润增速,盈利能力降低。2007年一季度,输变电行业上市公司收入同比增长24.93%,净利润同比增长48.27%,行业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064元;而电站设备行业上市公司收入同比增长6.52%,净利润同比增长6.22%,行业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237元。
来源:金通证券网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