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证券频道 > 证券要闻_证券频道

股市让黑嘴走开

    4000点之上市场为何不理睬“泡沫”论

  李志林(忠言)

  今年以来,每月一次暴跌成了惯性,但每次暴跌都犹如拳击台上空方将多方打倒在地,裁判仅数到二,多方便跳起身来反击,仅用两三个回合便将空方打趴下,大盘几天后便创出新高。

问题是,4000点之上市场为何仍不理睬甚嚣尘上的“泡沫”论警告?

  中国证券业协会和沪深交易所向证监会和国务院提交的《当前股市价值评估报告》公布了市场平均市盈率最权威的统计数据,按2006年年报计,剔除亏损股,5月8日4000点时平均市盈率仅36倍(而不是市场普遍认为的40—50倍)。按上市公司2007年一季度业绩增长87.3%推算,2007年平均市盈率将下降到25—28倍。“评估报告”的结论是“当前股市逐步形成结构性泡沫,但无整体性泡沫,可以用扩大供给、大盘股回归、整体上市、降低中小企业板上市门槛等方法来解决。”这无疑给广大投资者吃了一颗定心丸。

  海内外不少经济学家以中国内地股市开户数已达9000多万为由,称内地股市已到了“全民炒股”的危险时刻。其实,2005年有关部门有一个统计,当时的7000万账户中存在大量的认购新股的“拖拉机账户”、“做庄借用的农民账户”,有股票的仅2500万。据此看,当时的7000万账户至少应打对折,加上此后新增的2300万户,也不超过6000万户。以每人各有一沪深账户计,目前内地股民仅3000万左右,占13亿人口的2.3%,与美国股民达50%相去甚远,“全民炒股”实在是危言耸听。

  4000点之上有投资价值的股票比比皆是,第一类是五六月将大比例送股的含权股,届时将出现抢权和填权效应;第二类是参股券商概念股,今年1月4日—5月15日股市交易量达15.41万亿,而去年全年才9.25万亿,同比增长了3.63倍。巨额经纪收入和增发、IPO的投行收入,使券商的成长性数倍于其他行业;第三类是绩差和ST的重组概念股,由于与股改捆绑,大多数当可成功,其后还将出现“摘帽”行情;第四类是注资整体上市概念股,今年和未来几年做大做强做优央企已成为股改后的首要任务和大思路,市场将掀起并购重组大潮,这对股市无疑是最有魅力的炒作催化剂;第五类是新会计准则得益概念股,可以预期今年中期业绩将比一季度更亮丽;第六类是奥运和3G概念股;第七类是人民币升值概念股。在某些人的眼中,4000点是头部,目前市场泡沫很大,但广大投资者却认为,从发展的眼光看,当前股市遍地是金矿。

  QFII误判踏空了股市,鼓吹“泡沫”论是为了通过“政策寻租”谋利。以往一贯主张金融自由化和经济自由化、反对用政策干预股市的著名国际投行组建的QFII最近却一反常态,称中国内地股市“泡沫十分严重”,呼吁有关部门尽快用行政手段打压股市,希望股市下跌20—30%。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2005年以前,当时境外投行和海归经济学家极力主张对内地股市“推倒重来”,高盛公司亚洲总裁甚至称“中国股市只有12家上市公司是好的”,终于让他们在千点时抄到大底,获取极其丰厚的股改“制度性红利”。而当他们在2500—3000点抛空后,上证综指却上涨到4000点。QFII正面临踏空和境外投资者因不满他们的操作而大量赎回的风险,遂寄希望于重走“政策市”的老路,将股市打下来,让他们再抄一次底,一切都是围绕着一个“利”字。但“五一”以来每天开户达30万的新股民根本不买QFII的账,硬是用“小米加步枪”(3万元、5万元)打败了“飞机加大炮”(数十亿、几百亿的中外基金),坚决不杀跌、不割肉、中长线做多,轧空了QFII。这非但不是非理性行为,反而是股市进步的表现。

  (本文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士)

  股市对升息会有什么反应

  桂浩明

  一季度以及四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已披露,应该说总体情况是不错的,但确实存在经济增长偏快、固定资产投资过热、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不少分析人士指出,根据这些数据,央行很可能会采取进一步的紧缩政策,而目前最好的一个选择的就是升息。正在上海出席非洲开发银行集团理事会年会的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也谈到为了使宏观经济持续稳定,中国不排除继续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据最新报道,央行本周五宣布,从5月19 日起一年期存款利率基准上调0.27个百分点。

  人们不妨假设一下,升息后市场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呢?先来看看历史数据,去年八月和今年三月,央行曾两次提高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消息公布时,投资者普遍认为这是对股市的重大利空,大盘免不了会有不小的调整。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升息仅仅导致股市在开盘时明显低开,随后就迅速止跌回升。回过头看,去年八月的升息居然成为当时股市走出盘局、进入快速上涨通道的一个契机。中国内地股市是这样,境外市场也有相似的例子,美国联邦储备利率从1%上升到5.25%,期间美国股市基本上是上涨的,今年更是几次创出历史新高。看来至少可以认为,央行升息之后,股市未必一定会跌。

  为什么明明是紧缩政策,是提高了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应该会对股市的资金起到分流的作用,股市却不跌反涨呢?主要是因为中外投资者普遍都有这样的心理:升息是因为经济发展较快,是有利于股市上涨的。通过升息,经济能够平稳发展,就更有利于股市。

  在中国内地股市,还有其他因素支持股市在升息的背景下不跌反涨。譬如说,现在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处于事实上的负利率状态,即便是升息0.27个百分点,与目前在股市上申购新股(这是股市上的一种相对的无风险收益)的收益率相比还是很低的,不可能引导资金离开股市,重返储蓄。所以,升息不会导致股市资金分流,既然钱还在,股市当然不容易跌了。此外,就金融机构来说,由于其居民存款结构中一般都有较大比例的活期存款,而最近几次升息活期利率都没有动,如果这成为惯例的话,金融机构在升息后实际上会扩大其利差收入,当然对其有利多影响。所以,升息以后,金融服务行业个股大都不会下跌,而是会上涨。

  由于市场环境和几个月前基本一致,升息后也使得人们对调控的预期得到兑现,很可能还会出现股市稍作调整以后就开始上涨的行情。当然,由于点位不同,现在的市场风险要比过去大得多,所以即便在央行升息之后股市依然能够上涨,但其力度很可能比前两次要小,因升息所导致的股指震荡幅度也会有所加大。对此,投资者还是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本文作者为申银万国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动力与套利

  文兴

  上次笔者谈到股市套利,不少朋友看了觉得很感兴趣,希望笔者能否深入谈谈。其实笔者并不专攻套利投资,只是从市场观察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先来说说B股对A股的套利,这是利用汇率驱动机制寻找投机利润,在人民币对美元趋势升值明朗化的大前提下,这种套利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利润几乎可以锁定。笔者相信今年B股还有机会。

  权证对正股的套利行为在前期五粮液及其权证的炒作中也做得十分成功,这种炒作方式为股市中一些投资集团所热衷,虽然风险依旧,但热钱出入也是依旧,随着权证的价格变化,机会也始终存在,权证与正股的复杂关系被利用的可能性应该比B股的套利更大。正股的推动力来自于各方面,而权证的推动力相比之下要小得多,因为参与权证炒作的人比投资股票的少得多,在权证炒作队伍中,有些人的投资风格与境外对冲基金很相似。

  再来说说封闭基金的套利活动,按理说,这是对整个基金而言,但由于开放式基金的开放性特点,难以计算从事套利的基金规模,封闭式基金的市价与其净值更容易反映出投机活动的机会。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折价交易,在股市火爆的背景下,这种折价很可能向溢价转变。记得在封闭式基金中有一只基金的重仓股,停牌已有一年时间了,像这种一旦复牌的股票补涨预期就存在着投机套利的可能。

  然而,上述所提到的三种套利的行为无法和H股与A股之间存在的套利机会比,相信后者会影响热钱流动的方向。

  回过头来看,相比把企业上市、溢价发行股票、若干年后再转移控股权的行为而言,其他的套利几乎只是蝇头小利。

  (本文作者为杰兴投资总经理)

  故事与事故

  陆水旗(阿琪)

  正道消息叫新闻,小道消息叫传闻。只是新闻有时有些修饰,传闻有时有些歪曲,正因为有了修饰与歪曲,有时哪个更真实哪个更虚假还真有些模糊。有人戏言道,随着网络媒体的发达,使得当今社会中的部分新闻越来越像传闻,一些传闻却越来越像新闻。贵州茅台总经理因涉嫌贪污受贿被调查是传闻,被调任贵州国资委副主任是新闻,其中到底哪一个更真实,人们至今仍是一头雾水。再如很多上市公司尚未披露的事项在没有公告之前流传于市场是传闻,在公告之时成了新闻,然而,很多公告内容却与之前的传闻的内容是那么的一致。当新闻与传闻混淆不清时,市场自然会追逐传闻。这种现象不仅股市有,在其他诸如娱乐业等许多领域中也普遍存在。当传闻越来越有市场需求与“传闻价值”的时候,商业化越来越强的媒体自然是投人们所好,不断地强化其“传闻事业”。

  股市中的传闻大多集中于题材、概念、内幕等,被股市中人俗称为“故事”。“故事”与“事故”从某种意义上看只是“零距离”,在牛市行情中是故事,在熊市行情则可能是事故。其所反映的是,在牛市行情中股票有故事即能涨,但熊市行情中的股票哪怕出了利好,也只是一个出货的机会。其另外蕴含的是,如果某些股票说的是一个颠倒黑白的故事,对投资者的操作来说意味着是一个事故,进而反映出的是,如果行情出现转折,之前上涨过程中的故事就可能会向事故的性质演变。

  近几个月以来,行情的热点是“说故事”,从机制上来说,说故事行情的面积越广,最后产生事故的几率就越高;之前的故事越是精彩,最后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越大。故事本身就是用来传播的,在股市中传播的过程即是“传花击鼓”,等到传花击鼓的锣声一响,故事就演变成了事故。

  (本文作者为证券通专业资讯网首席分析师)

  钱往利处涌

  王利敏

  相对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耳熟能详,“钱往利处涌”的说法对于多数人还多少有点陌生。

  钱可以买吃买穿买开心,具有明显的消费属性,这是极大多数人对钱的认识。至于其“钱生钱”的资本属性,则更多的是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被人认识到的。当绝大多数人只知存银行时,金融意识超前者已经开始买卖国库券盈利了,特别是股市的开设及股票认购证让少数人先富起来之后,钱能生钱的效应让许多人的金融意识陡增。但股市的熊长牛短,多次让股市“弄潮儿”们亏损累累,极大地压抑了人们的刚刚冒头的金融意识。然而此轮超级牛市迸发出的财富效应以及前几年买房发财的一个个“芝麻开门”的故事,终于唤醒了人们的“钱意识”。本周有消息说,4月份全国居民存款创下了历史上最大的降幅,减少了1674亿元,多数流向了股市,说明了国人的“钱意识”已被全面唤醒。

  越来越多的钱流向股市,无疑使股市的盈利空间变窄甚至出现泡沫,然而被唤醒的热钱依然在顽强地寻找机会。5月份以来B股指数大涨了56.04%,而上证综指同期仅上涨了4.91%,香港的H股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另一方面,以往与股市呈现跷跷板效应的房市居然在股市继续红火的同时也出现上涨。这一切都说明,流动性过剩正在推升各种资产的价格,并明显出现“钱往利处涌”的特征。

  在社会资产供不应求的大趋势下,我们不妨作些具体的分析。就股市和房市而言,人们是不希望房市涨的,因为房价的上涨将使很多买不起房的人更苦不堪言,不利于社会和谐。因此,房市再度升温似乎不太可能,所以投资房产不划算。

  而作为同一个市场的的A股和B股,由于后者大大折价,上涨的空间不小,但近期走势似乎有点过猛,尤其是其不确定性相当大,但中期仍有上行的空间。

  H股相对于A股折价也很大,但两者间的巨大差价是否将以后者大幅上涨来弥合差价则很难说,因为香港市场是个国际性市场,国企股不可能独立于其他港股大涨,而且由于身处两地等种种原因,H股市场立马要火起来恐怕不那么容易。

  我们注意到,为了缓解流动性泛滥,有关方面正在采取种种措施,一是尽快扩大股票供应量,除了加快H股回归的步伐外,正在加紧中移动、中石油等超大型红筹股回归的准备工作。在大量引进供给的同时,正在加大QDLL规模和投资境外股票的范围,从而引导境内资金购买境外资产。种种迹象表明,支持股价大幅上涨的供不应求现象正在处于不断的此消彼长中,但要真正扭转这个局面恐怕是很难的。

  由于种种原因,最后依然改变不了大多数资金仍在A股市场中的局面,所以,遵循“钱往利处涌”的原则,从市盈率较低的股票中选择投资对象也许仍然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据笔者观察,近期涨得最稳的还是这些股票,其既有较大的赚钱概率,又有很好的安全边际,何乐而不为呢?(本文作者为知名分析师)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郭玉明)

相关新闻

调控组合拳并非针对股市 房地产行业“很受伤”

调控组合拳并非针对股市 早报记者 陈其珏 加息预期终成现实。央行昨天宣布,从今年5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

2007-05-20 09:21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