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战略对话为对中国年金市场觊觎已久的海外保险巨头推开中国年金市场大门。中方同意简化金融机构提供企业年金服务的申请和批准程序,拓展海外保险公司在华业务范围.
对中国年金市场觊觎已久的海外保险巨头们终于等到一个令其欣喜的消息:5月23日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闭幕后,中方同意简化金融机构提供企业年金服务的申请和批准程序,拓展海外保险公司在华业务范围。
目前,由劳动社会保障部主导的第二批企业年金管理机构资格认证尚未正式开始,也未见有外资险企获准进入该认证程序的消息。
事实上,尽管中国保险业的开放程度大大领先于国内证券业甚至银行业,外资寿险企业早在2004年12月1日以后便可经营团险业务,向中国公民和外国公民提供健康险、团体险和养老金和年金险服务。但潜力巨大的中国企业年金市场起步较晚。
2010年金市场达1000亿元
自2004年5月由劳动社会保障部、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实施《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以及《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之后,由于上述法规规定了比较严格的年金管理资格准入政策,经由专家审定等层层资格审批后,第一批37家机构获得劳动社会保障部发放的年金管理牌照已是2005年8月之后的事情。
由于种种原因,第一批包括了企业年金基金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以及投资管理人等四类资格共37家机构中,并没有外资的身影。这令早已摩拳擦掌的外资险企不无懊恼。
与其他专业投资机构相比,保险公司介入企业年金市场有其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团体保险在员工风险保障方面的独特优势,为企业员工提供生命、健康、意外、失能等一揽子风险保障;还可以充分发挥精算、销售、资产与负债匹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企业年金市场,发展企业员工养老保障计划,为企业提供包括年金计划设计、账户管理、投资等在内的一揽子服务和多样化的养老金产品。
专家们预计,中国年金市场蛋糕到2010年将达到1000亿元,至2030年将达到1万亿元。早在2004年之前,外资以及合资保险企业便对这块大蛋糕表示出了极大兴趣。
外资险企已备战10年
在第一批年金管理资格审批之前,时任中宏保险总经理的林重文便宣布,公司正在为团险和企业年金工作的开展积极准备,包括人员培训、技术配备、系统开发等。同时,他透露其母公司加拿大宏利早在10年前就关注中国的团险和年金市场,还专门指任亚洲区某一位总裁负责跟踪。
2004年3月,美国国际集团公司(AIG)与招商银行合作,共同开发进入中国企业年金市场。由于当时受到政策限制,AIG不能独立开展企业年金服务,根据协议,AIG业务专家作为顾问团队,仅向国内企业提供企业年金专业技术服务。但双方表示,随着合作的深化可能在未来成立专业的合资企业年金管理公司。
近年来,海外较有影响力的保险公司基本通过合资方式进入了中国内地的寿险市场。
一些合资的外方股东大多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资产管理经验。比如中保康联的股东之一澳大利亚联邦银行,是澳大利亚最大的零售退休金管理企业、最大的基金经理和最大的人寿保险业务的拓展者;太平洋安泰的外资股东荷兰国际集团(ING),是世界最大的寿险公司;海康保险公司的外方股东AEGON也是美国企业年金市场上的佼佼者。
本土险企势头不弱
国内有专家担忧,外资保险公司拥有丰富的运作经验、成功的产品及技术系统。一旦闸门开启,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企业年金市场将锐不可当,使国内同行无喘息之机;另外,在合资寿险公司中,往往与外资合资的中方都是实力较强的国有企业。如中英人寿的中资方中粮集团,中法人寿的中资方中国国家邮政局,中意人寿的中方股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信诚人寿的中方股东中国中信集团等等。如果这些外资险商接单中方股东单位的企业年金业务,也将给市场带来巨大的震动。
不过,相比外资在年金业务的海外经验,本土企业也有着在寻找客户方面的优势。自2005年8月获得资格之后,太平养老、平安养老公司目前已经获得了一定的业务量以及经验积累。一直鼓励保险公司参与年金业务的保监会,近期也相继批准了长江养老保险公司与泰康养老保险公司的筹建。
显然,随着第二批企业年金资格牌照的发放,中国年金市场的竞争必将更加激烈。
《国际金融报》 ( 2007-05-29 第05版 )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