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零时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鑫诺三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这是自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以来,长征系列火箭的整整第100次飞行。
    随着“鑫诺三号”的成功发射,我国卫星通信又向前迈了一大步,鑫诺卫星公司昨天表示,“鑫诺三号”载有10个36兆赫兹带宽C频段转发器,覆盖中国全境及周边部分国家和地区,可以为全国各地广播电台、电视台、无线发射台和有线电视网等提供高质量、高可靠性的广播电视节目上行传输和地面接收服务。
    □本报记者 薛黎
    功能
    提供通信和广播等服务
    火箭飞行约24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星箭分离,卫星准确进入近地点205公里、远地点42123公里、轨道倾角25度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用于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是一枚三级液体火箭,具备对有效载荷进行大姿态调姿的能力,可执行一箭多星的发射任务。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前50次发射用了28年,而第50次到第100次仅用了9年。从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走过了从常规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载荷到发射飞船的技术历程,形成了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和长征四号4个系列,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卫星的能力,先后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艘载人飞船,并多次承揽发射国外商业卫星,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
    “鑫诺三号”通信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为主研制,卫星是基于我国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生产的第10颗卫星,主要为我国通信、广播和数据传输提供服务。卫星用户为鑫诺卫星通信有限公司。
    “鑫诺三号”其实可以被称作为目前我国首颗直播通信卫星,因为此前的“鑫诺二号”因故障问题已不能使用。同时,记者获悉,“鑫诺三号”发射成功后还需经过一至两个月的在轨试运行,一切正常后方能投入商业运作。
    有专家指出,“鑫诺三号”正常运行后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国内通信、广播等许多方面的需求,其中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及互联网接入、数字多媒体广播等。
    寿命
    可以在轨正常运行8年
    对鑫诺公司来说,能找到多少客户实现“鑫诺三号”的商业价值似乎已不是什么困扰的问题,公司一位张女士表示,现在通信卫星的市场需求很大,公司要做的后续工作是准备“替代星”,“鑫诺一号”“鑫诺三号”的在轨寿命分别为15年、8年,因此要提前一两年就准备好“替代星”,满足客户的持续需求。
    众所周知,传统的卫星通信应用主要是广播和话音业务。近年来,由于通信技术的发展与业务的需求,卫星业务已从单纯的广播、话音业务向话音、数据、文本、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业务发展,卫星宽带接入、卫星远程教育、卫星远程医疗等正逐步兴起。尤其是Internet业务的火爆,其下行业务与卫星多播业务的相似,使卫星通信又有了一片新的广阔用武之地,“鑫诺一号”就承接了信息采集、远程监控、视频会议、企业专网、宽带接入等新兴业务。
    尽管如此,卫星业务日后还是以广播电视卫星直播最有市场发展潜力,在欧美发达国家,卫星直播业务甚至已经占到了卫星业务市场总收入70%以上的份额,因此“鑫诺三号”的成功发射无疑对开启这个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
    前景
    卫星产业具有放大效应
    此前“鑫诺二号”时,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吕立锦就曾预测,2000年~2010年我国至少将有13亿~14亿人口,4亿个家庭。如果有四分之一,也就是1亿家庭安装卫星电视接收机,卫星电视接收机工业的产值将有800亿元~1000亿元,每户卫星电视接收机的收费价格相当于当时有线电视的收费标准(假设每频道收费1元),那么,2008年~2017年的10年内,租金若按每家一年150元计算,则年均为150亿元。仅卫星电视直播事业的发展也会为我国开辟一个不亚于彩电、冰箱工业规模的新兴产业,每年至少可为国民经济新增250亿元的产值,增加就业人数几十万人。
    我国发展广播电视卫星直播业务具有天然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海岛、山区和少数民族区域多;人口众多但分布不均;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线电视网尚不够发达,而卫星直播的最大优势是只需用有限的卫星资源,就可向无限数量的家庭用户直播数百套电视节目。
    有专家指出,卫星行业具有明显的产业放大效应,其中卫星接收机产业的发展还将带动电子元器件、自主产权集成电路、自主产权高频头、核心软件等产业发展。
    有关人士曾表示,我国如果能在比较宽松的政策环境下发展卫星直播产业,将会在5年内形成5000万用户规模,每年为国民经济GDP增长带来的直接收入可达到300亿元人民币,带动其它产业的间接收入可达500亿元~100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8万到10万个。
    其中,如果每套卫星接收设备按700元计算,5年内就是350亿元的市场容量;每台卫星接收机按400元计算,也有200亿元的市场容量。
    瓶颈
    有关政策制约市场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1颗直播卫星的拥有量实在无法与发达国家匹敌,也无法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据悉,欧洲SES公司在其两个轨道位置中拥有10颗左右通信广播卫星,上星广播的电视节目超过1000套;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广播电视卫星直播市场,占全世界数字卫星直播用户的3/4以上,在3个直播卫星轨道上拥有多颗直播卫星,上星节目超过1000套。日本上星的电视广播业务也超过300套,拥有终端客户近2000万(其中数字卫星电视用户600万)。
    事实上,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已经建立的发达的直播卫星系统基础上,还在不断扩充原有的空间“阵营”。我国的卫星直播产业的发展局限还不仅在于拥有多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而是政策环境的模糊。
    1993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129号令规定,“国家对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生 产、进口、销售、安装和使用均实行许可证制度,个人禁止自行接收卫星电视。”此 后,中国针对家庭用户的卫星直播市场发展停滞。目前,业界的共识是要解决如何修改国家129号令的问题,国家给个人接收卫星电视的口开得有多大直接决定了整个直播卫星盘子有多大。但广电总局的高层一再警示,我国目前发展直播卫星的主导思想就是解决覆盖问题,限定在农村地区,避免侵犯有线电视的城市领地,下一步才考虑用市场的方式推动其发展。另外,卫星直播产业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形成空间段-地面运营网络-节目源-设备供应商-设备维修服务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国外的卫星电视运营商大都有自己的卫星,有自己的节目集成平台和运营网络,是垂直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而国内目前把空间段和地面段分开运营,空间段比较简单,由鑫诺和卫通共同运营,但地面段涉及到直播卫星的具体经营,至今仍不明确。
    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陈杭曾表示,地面段运营主体一日不确定,相关产业链个体就一日无法介入,组成闭合的结构,正是这个产业最大的风险所在。
    ■新闻链接
    西昌发射中心:
    新一轮高密度发射期到来
    在“鑫诺三号”通信卫星的发射现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宣布,他们迎来了新一轮高密度发射期。
    据了解,2006年开始,中心迈入了新一轮高密度发射期,年均发射卫星将达到8颗以上,仅“十一五”期间就将有30多颗卫星从这里升空,相当于前30年发射的总和。担负此次发射任务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建37年来,历经47次发射,先后将40多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这次“鑫诺三号”卫星的顺利升空,标志着该中心高密度发射任务8战8捷。
    目前,中心已具备两星两箭并行测试能力,同时建成了火箭测试发射指挥监控网,覆盖火箭、卫星和地面勤务等7个分系统,实现了火箭、卫星的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具备了指挥显示、信息交换、数据处理、实时监测和计算机辅助决策等诸多功能。先进、稳定、可靠的设备设施为提高中心的综合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与此同时,在研究院里,我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已经突破了总体技术、无毒无污染火箭推进技术、大直径箭体结构制造技术等关键技术,“长征”家族再添新成员指日可待。
    航天人勾画出中国航天未来数年的宏伟蓝图:
    ———突破以月球探测工程、第二代导航定位卫星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系统、航天员出舱活动和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以及航天员长期在轨技术等为代表的一批关键技术。
    ———实现无毒、无污染、大推力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发展;初步搭建天基基础设施,在轨卫星从现有的20余颗提高到60颗以上,推动卫星应用的全面发展……
    (综合)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