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以前,我们的媒体经常谈到美国100个家庭平均拥有汽车的数量。1994年以后,媒体还经常提到这样的数据,但其内涵已经有了深刻差异。前者在提到这个数字的时候,内心是带着点“酸葡萄”的心理的,一方面,那是资本主义社会“奢侈浪费”的写照,另一方面,我们内心深处已经有了一种羡慕情结悄然而生。
到了1994年以后,我们再谈到这个数字的时候,心中所剩的几乎就只有羡慕了。
但是,羡慕归羡慕,中国汽车产业“井喷式发展”已经十多年了,然而,现状依然可以称之为:有汽车,无产业。
没有政策扶持的民用整车制造
其实,中国汽车产业历史上并不落后。中国第一辆汽车的出场可以追溯到1931年,当时,沈阳迫击炮厂制造出两辆“民生”牌卡车,除曲辊轴等少数部件委托加工以外,基本为自主研发生产。如今在世界市场上叱咤风云的日本丰田汽车,也是在这一年获得了汽车生产执照的。但是今天,在我们目及所能的中国汽车市场上,已经是国外技术和品牌的天下了,连北京街道上随处可见的出租车,都是以“世界先进技术”为依托的韩国现代品牌。说韩国汽车技术比中国先进,这不假,但是在政府官方文件中认定其拥有“世界先进技术”,不知道是不是另外一颗酸葡萄在作怪。
中国汽车制造业和汽车产业的落后,照例没有人来承担责任。自从中国造出第一辆自主生产的汽车以来,中国官方就从来没有想过要发展民用。而没有民用,可以说就没有大众消费,就无法形成所谓的产业。年产百万辆的世界大汽车集团,他们的目标只能是家庭,否则就无以支持其销售。而长期以来,中国汽车只是在政务车和商务车之间打转,这种精英路线的结果,就是长达数十年中国汽车产业的落后。
1994年,时任中国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何光远新闻,何光远说吧)主持修订的《汽车产业政策》中明确规定,新上轿车项目必须形成年产15万辆规模方可获批准。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上海桑塔纳从合资伊始到年产10万辆,花掉了整整十年的时间,而一汽集团从年产3万辆到10万辆,用去了整整二十六年。因此,在这个政策的指导下,中国汽车的发展只能局限在几个已经存在的国有大集团旗下。这些大集团如今早已经不造汽车,只是将自己的地盘出租给外国企业,用“合资”的方法搅动汽车市场,但是,这些“不造汽车”的汽车集团却拥有垄断市场的护身符。
好在中国的事情总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奇瑞、吉利等汽车企业通过“曲线救国”的手段,终于获得了造汽车的机会,成为中国最早民用汽车发展的推动力。随着这些汽车企业的努力和国际汽车巨头在中国的推波助澜,中国汽车业巨头们才不得不扭回头来,看看那些持币渴望着的老百姓。一个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原来就在自己的身后。但是,当他们将仅仅盯住政务车和商务车的眼睛转回大众车领域的时候,才发现这个市场已经是群雄逐鹿的天下了。
于是2004年中国又推出马凯(马凯新闻)版的《汽车产业政策》,这个版本仍然以约束除国有大型资本以外的力量进入汽车制造市场为己任,要求企业申报汽车制造项目必须达到自有资本8亿元,总资本达到20亿元,其他还有相关的生产线、已测定合格的整车产品等。无疑,这仍然不是“穷小子”能玩的游戏,仍然以保护垄断为基本出发点。继而,国家发改委又推出汽车产能过剩论,为这一政策的推行寻找市场支点。
中国汽车真的产能过剩了么?事实上,中国汽车价格的平均水平目前仍高于发达国家,这绝不是产能过剩的征兆。同时,中国大街小巷跑的汽车,自主品牌不足10%,这更谈不上产能过剩,而是彻底的产能不足罢了。
没有产业链的中国汽车业
好在我们还有几个自主的汽车品牌,勉强还称得上我们中国“有汽车”。但是,一个汽车产业是由整个上下游所组成。如果说整车制造业在中国仍是国有大企业的天下的话,那么,零部件生产已经为外资企业把持,甚至汽车销售渠道领域,也已经沦为外资的“半边天”。无论是一汽与马自达、丰田,上海宝钢与日本住友,还是东风与裕隆,似乎都在说明一个问题,中国人不但不能造汽车,连卖汽车都需要借用别人的力量。渠道的不自主,直接导致的是国产汽车在消费领域得不到话语权。
下游产业如此,零部件生产的上游领域更是如此。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4年新签约的中外合资、外商独资零部件企业21家,投资额14.19亿元。21家中有10家是尾随跨国汽车公司而来,且投资额高达12.05亿元。更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新增零部件企业中,外资控股和独资企业占了绝大多数。
韩国现代在与北汽合资伊始,就把其主要的零部件企业带到了北京进行独资生产,而丰田也将自己的配套体系引到中国。
在跨国汽车公司的带动下,像德国博世集团这样的汽车零部件巨头,也纷纷将中国作为重点发展战略目标。而另一个零部件巨头美国德尔福的中国技术中心,也在上海浦东新区外高桥保税区落成。
我们无法细数,在一辆被标榜为“自有知识产权”的国产汽车中,有多少关键零部件是用国外技术和国外投资生产的。
我们就是面临着这样的一个中国“汽车产业”。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没有哪个局部可以冠上“中国”这个界定,但是,无论从媒体到汽车行业专业人士、政府,仍无时无刻不把“中国汽车产业”挂在嘴边。
无疑,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正面临着尴尬。商务部近期出炉的《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开发较差,与汽车产业强国的差距很大,不及美国、德国、韩国、日本平均值的一半。中国汽车品牌缺失的现象很严重,有人曾担忧是否会在中国汽车产业高速成长时,中国汽车产业资本将逐步变成金融资本。这种担心现在看来极有可能变成现实。在未来的数年当中,中国汽车产业很可能成为除部分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投入外,在其他上下游领域,再没有中国企业的什么事儿了。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