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于昨天正式公布了《应付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其意义非比寻常。这是因为,气候变暖是高度复杂的全球问题,而中国是这个问题的“焦点国家”之一,完全没有“韬光养晦”的余地。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非常微妙、复杂而又严峻的挑战。目前科学界的主流意见采纳了这样的研究证据,即人类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从这样的视角来看,美国和中国的“碳排放”量分别居于全球第一与第二位。不仅如此,按照某些计算,最快在两三年内,中国的排放总量将超过美国。绝大多数国人可能从未想到过的是,中国正在“浓烟指数”上一跃而成头号超级大国,给地球的大气层打上“中国制造”的印记。
当然中国可以有理由为自己辩护,就算到了总量超过美国的那一天,按人均排放量来比较,中国还是比较低的。按历史累积排放量来比较,中国就更低。虽然这些都是事实,而且应该理直气壮地在国际论坛上争辩这些道理,但是也要承认,仅仅这些道理,还不足以为中国建立负责任的全球大国形象。要建立这种形象,中国必须找到将自身发展与人类普适价值相联系的环节。怎样面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确是对“中国价值”的严峻拷问。
胡锦涛主席在前年的八国集团峰会上表达了中国的观点: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也就是说,中国将坚持环境与发展相平衡的原则。目前,中国在“减少排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各国积极合作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但是,不承担量化的减排义务。
这当然是原则上稳健而包含积极方向的立场。之所以不承担量化的减排义务,是因为这里牵涉到大量的能源行业以及很多正在高速发展而又利润丰厚的行业,牵涉到地方的发展与地方利益,进而牵涉到对各级党政干部的考核标准问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未能理顺之际,“不承担量化的减排义务”是一道抵御过大压力的防火墙。人均排放量与历史排放量之争,是这道防火墙的第一层。
但是,真正的困境在于,如果为了保护既得利益而过于求稳,将使中国在环境问题上长期面对国际压力,这种压力会寻求任何一个突破口表现出来,恶化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国际空间。“中国食品威胁论”、“中国能源威胁论”甚至“中国玩具威胁论”等等的递次出现,就是警示。
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真正有效的措施,中国国内的环境问题正在恶化。新华社在去年12月28日的一篇报道内引述了一名环保官员的话指出,去年地方政府的污染控制报告都强调污染数字显著下降,但真实的情况,却是环境污染持续恶化。而由于地方政府监督不力,各种环保数字失实造假,根据26个地方政府报告内提供的数字,中央下达把污染减少2%的指标已经实现,但实情却是二氧化碳在去年的排放量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2%!
从这样的背景来看,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国际压力,而应该首先看作是中国自己的基本需求。从共同面对的环境危机出发,将“国际压力”转化为进一步改革的动力,应该是最重要的基本战略。《应付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公布,能否重新塑造中国的发展观念和发展路径,并带来新的发展格局,仍需要密切关注。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