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就业难 东部沿海“招工难”
劳动部称两大矛盾短期内难以消除
□本报实习记者 春生
日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报告称,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矛盾在不同地区出现,虽属局部现象,但短期内难以消除。
同时,我国就业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继续存在,其中,需求呈稳中有升;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明显加大,劳动者素质技能不适应问题更加突出。
劳动力仍将供大于求
这份报告称,“十一五”期间,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年均达2000万人。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和其他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2400万人。
从劳动力的需求看,按照经济增长保持8%-9%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0-900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可安排就业1200万人左右,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200万人左右。
在农村,虽然乡镇企业和进城务工转移了2亿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1.2亿以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城乡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将长期存在。
同时,中西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仍有存量和增量,存量多为中年劳动力,多以农业剩余劳动时间形式存在;增量主要是农村初高中毕业后不能继续升学的毕业生,他们将是转移和输出的主要来源,也是新生代农民工。
在城镇,部分下岗失业人员自身素质难以适应新就业岗位需要;部分大学生所学专业与企业急需不能对接,以及到基层、民营企业就业的渠道不通畅。
同时,在资源枯竭城市、库区等困难地区,以及一些困难行业和企业,则存在着就业岗位减少,失业人员增多。
供求不平衡导致“招工难”
目前,沿海地区近年来随着企业用工需求的增多,部分地区出现了农民工供不应求的现象,主体是一些条件比较艰苦、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较低的企业(行业),以民营企业居多。
据劳动保障部的调查,在2006年春季企业用工需求中,基本得到满足的比重依次为环渤海地区71%、长江三角洲地区66%、中西部地区65%、珠江三角洲地区55%、闽东南地区50%;18-34岁年龄组和女性劳动力始终供不应求。
报告认为,农村劳动力供求结构不平衡是导致“招工难”的基础原因,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调整存在时滞则是根本原因。
调查发现,现在不少农村劳动者选择就地就近就业,而不是出外打工;外出者中青年劳动力特别是女性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其中,有2/3的外出打工者中有初中文化程度,但近半数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培训,只接受过15天内简单培训的占25%,接受过正规职业培训的仅占13%。
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0%以上。外贸出口强劲促进了劳动密集产业的发展,也自然增加了对农民工的需求。
对此,报告认为,应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和职业技能培训,并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对局部地区的就业难和“招工难”问题分类指导,采取针对性措施缓解,并在畅通信息,完善服务上下工夫。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