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下调传言终于成真,外贸企业“大限”前疯狂加班;面对出口退税不断下调的现实,外贸业将何去何从——
6月1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将近段时间以来盛传于外贸业内的“传言”变为了现实。
“幸好跑得快,提前走了一批货。”某外贸公司出口部经理半是侥幸,半是担忧,“但接下来要更忙了。”
这种忙碌已经持续了月余,因为7月1日出口退税率将大范围调整的风声,早在5月底就开始在业内愈传愈烈。这让众多外贸企业及生产厂商如临大敌,他们或暂缓签订新合约;或加班加点赶在近期交货出运;无法在近期内完成的中长期合约,也开始着手与外商重新谈判,希望能提高价格或取消合约。
“我们今年签订了约700万美元的出口合同,都是在下半年出运的。按照调整后出口退税率,如果不提价,大约要损失200万元人民币的利润。”上述经理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我们的产品还算利润率不错的,要是竞争激烈的出口产品,利润率本来就薄,只有2%左右,退税下调会直接导致出口亏损。”
类似的忧虑弥漫在整个外贸界,甚至有人预言,外贸业将成为一个“没落的行业”。出口退税因何而调整?它会给某些外贸公司带来灭顶之灾吗?悲观的预言究竟是先知先觉,还是杞人忧天?
传言先行:10年来最大调整
“5月底,集团总部就向各分、子公司、经营部门发文通知,要求密切跟踪退税调整动向。”一大型外贸集团下属外贸公司业务员向《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透露,据他所知,很多外贸集团总部都采取了类似预警行动,而它们的下属企业获知后,又将这个消息传至其它关系企业, 渐渐蔓延至整个外贸出口行业。“我最近接到很多业务电话,包括工厂和其他外贸公司,全都在讨论这个话题,而且都是言之凿凿。”
在5部委联合发文下调出口退税的前一天,即6月18日,记者登录阿里巴巴网站发现,有关出口退税调整的文章,已经占据了纺织资讯页面的头条以及全部热门资讯排行榜。其中,一篇名为“7月1日出口退税率大调整(附目录)”的文章,更是高居热门排行之首。文章还贴出了一份扫描文件,是某集团下发给“各改制公司、业务部”的“退税率调整预测”。据这份“预测”,将遭遇调整的产品涉及30大类。另有媒体报道称,调整将涉及40多个大类数千个税号。
不过,从6月19日最终公布的政策来看,调整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远没有此前传言中的“大部分商品”那么夸张,调整幅度也有所出入。
其中,“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以及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服装、箱包、玩具等轻工产品是调整的重头戏,高达553项的“两高一资”产品被直接取消出口退税,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调低了退税率,如服装、鞋帽类从13%降到11%,塑料、橡胶及其制品出口退税率下调至5%……一部分机电类产品也在调整之列,如刨床、插床、切割机、拉床等出口退税率下调至11%,柴油机、高尔夫球车、雪地车、摩托车及其零件等从13%或17%降为9%,最高降幅达8%。
“下调可谓惨烈。在我的印象中,这是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出口退税率调整。”上述业务员称。
企业对策:加班加点或重新谈判
出口退税率下调,将大幅挤压外贸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这也迫使他们在消息尚未证实之前,已经开始主动出击。
“我们上周刚与外商进行了会谈,要求对方考虑提高采购价格。”一家从事塑料制品及小五金出口的外贸公司出口业务主管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好在对方是我们的长期客户,他们表示理解,并同意在消息证实之后重新展开谈判。”
该主管坦言这种行为近乎耍无赖,“但我们实在是没办法,而且上至中字头的企业,下至地方小外贸公司,都在这么做。” 以他们经营的小五金来说,因为近年来原料价格上涨,工人工资、水、电等费用也在上涨,产品又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非常激烈,“4%的退税下调,基本就让我们无利可图了。”
据这位主管介绍,就在他们与外商会谈时,该外商透露,还有几家国内供应商也向他们提出了类似要求。与一家国内知名企业进行的一桩大宗采购长约谈判,也因此中止了。
相比之下,另一家出口家庭用品的外贸公司就不那么幸运了。“我们经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将下调6%或8%,只有出口价提高10%才能维持正常营运。但我们主要客户的零售价都是固定的,跟他们提涨价,根本就没可能。”该公司总经理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现在我们是新的订单不敢接,老单子能赖就赖,赖不掉的只好亏本做了。”
因为退税调整将在7月初实施,外贸公司、外贸企业正在加班加点,争取将原定于7月初出运的产品赶在6月下旬生产出来。“政策公布后会立即实施,我们没有一个缓冲期,所以现在加班都是值得的,加班就是赚利润啊。”浙江一家小五金企业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
与此同时,货物代理业务也火爆起来。以星物流北京代表处经理向记者证实,最近接到很多增订舱位的电话,“虽然现在本来就是海运旺季,但跟以前的感觉还是有点不一样。”上海一家货代经理更是将msn签名改为:“疯啊,疯啊,全爆舱啦!”
此前公布的5月份外贸顺差出人意料地扩大至224.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激增73%,有专家认为,这与企业应对出口退税调整突击出口不无关系。
业内反应:喜忧参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一部分外贸从业者对前景表示悲观,甚至称外贸行业为一个“没落的行业”。
“现在外贸是越来越不好做了,接下来我们准备裁员1/3。”上海一家民营外贸公司老总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实在是迫于无奈,因为一个熟练的业务员至少要培养2—3年,不是万不得已我们不会出此下策。”
据他介绍,宁波有很多外贸企业也在裁员,同时转投其他领域,如房地产、酒店、股市等,“我们这种‘中介’已显得多余。”
但这种悲观论调遭到另一位从事外贸十数年的资深人士断然否定,“会有阵痛,也会死掉一批企业,但是应该不会影响中国出口产品的绝对竞争力。”他说,“这又不是第一次下调退税率,中国轻纺织品已经经历过好几次退税下调了,现在不还是世界市场的主力军吗?”
在他看来,退税下调会“洗掉”一些纯“中介型”的小型外贸公司以及生产低附加值低利润产品的外贸企业,迫使企业从薄利多销的低层次竞争,转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更高层次竞争,从而促使产业升级。
“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以出口坯布为主,后来慢慢转向出口印染布、成品服装。现在,很多国外知名品牌都在中国直接定制其品牌服装,这就是一种行业的进步。出口退税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为坯布的出口退税率要低于服装的出口退税率。”
此外,大型外贸集团的抗风险、抗击打能力也比以前明显增强。一方面,这些公司资金、人力雄厚,经营的产品线长,可以分散因产品单一带来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这些集团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走“实业化”道路,控股了一些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既有流通环节的利润,也有生产利润。“这些都有助于他们渡过难关,迎来新的发展阶段。”这位资深人士表示。
专家反应:一致赞同和支持
与外贸行业喜忧参半不同,接受《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采访的学者、专家对于出口退税下调众口一词地表示理解与支持。
“出口退税就是一个指挥棒,把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导向更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更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方向。”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周世俭说,“对于那些卖资源、卖高污染产品的企业,就是要采用‘掐死它’的政策。”
从资源型商品、高污染商品,到易引起贸易摩擦的敏感性商品,周先生旁征博引,仿佛给记者上了一课。
“以前人们老说中国地大物博,要我说应该改为地大物薄,中国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非常低,自己用都不够,还要拿去低价出口,简直就是‘砍了爷爷的树,吃了子孙的鱼’,慢性自杀。”周世俭激动地说,“一个森林覆盖率只有18%的中国,还要向森林覆盖率达65%的日本出口一次性筷子,你说这是不是蠢透了?”
“再如焦炭、钢坯,这些简单加工的产品出口,附加值不高,污染却留在了中国大地。算小帐可能赚了,算大账亏大发了。”
“中国2003年出口了51亿双鞋,2004年60亿双,2005年70亿双,2006年78亿双,每年增加近10亿双,全世界才60亿人,你难道要人家手上也穿鞋吗?以前吴仪任外经贸部部长时曾说过,中国生产5000万双鞋才能换来一架Airbus(空中客车飞机),难道中国就永远生产鞋?”
在周世俭看来,由于企业都有一定惰性和逐利性,光靠讲道理行不通,必须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来推动转变。出口退税率的调整,主要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社科院财贸所副研究员张斌则认为,我国目前外贸顺差过大也是调整的一个重要原因。“出口退税率调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结构性变动,税率有增有减;另一种是总量性变动,税率大范围下调。”张斌介绍,对于结构性变动,政策意图非常明显,就是通过下调、取消出口退税甚至征收出口关税,来抑制某些产品出口;而对于总量性下调,则主要是为了缩小顺差,减少过大顺差给国家货币政策及汇率带来的压力。
“减顺差可以通过增加进口和适当抑制出口来实现,出口退税下调是适当抑制出口的政策措施。”张斌说,“相对于汇率这种总量型、双向性(影响所有的进、出口产品)措施来说,出口退税调整比较温和,也更灵活。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幅度大小体现结构性差异,另一方面只影响出口。”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雨时的看法是:“出口退税主要还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鼓励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与档次,抑制出口的可能性不大。”
不过,三位专家都认为,“外贸行业应该进入调整、提高的阶段了”。
外贸业未来:“阵痛”之后走向现代化
“现在中国的外贸业可谓是前有强敌(欧美)、后有追兵(越南、巴基斯坦等)。有一个统计,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是0.77美元/小时,而越南只有0.35美元/小时,你能跟他们拼低成本拼多久?”周世俭说,“所以,外贸企业‘阵痛’是通往现代化路途上的必经阶段,而不是就此遭受灭顶之灾,那些担心外贸没落的人是杞人忧天。”
张斌也认为,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已经没有多大的成长空间了,因为市场已经日趋饱和,而其他国家如越南、巴基斯坦、肯尼亚、坦桑尼亚也相继发展起来。“现在不是你想不想调整的问题,而是早调晚调的问题。目前还有时间和空间进行调整,如果等到真正萎缩的那一天再去调整,可能就晚了。”张斌说。
欢迎订阅《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国外订阅代号:W5372,订阅电话010-65363436,更多订阅信息请登陆:www.ceweekly.cn。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