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储蓄率既定的情况下,投资和贸易顺差是一对跷跷板。信贷投资扩张、内需不足、流动性过剩、贸易顺差激增等等所有这些矛盾的因果乃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独立存在。
——刘煜辉(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表示,通货膨胀数据可能进一步走高,不排除进一步加息的可能性。
在中国当下投资和消费失衡的固有矛盾下,央行的货币政策往往对于实体经济是捉襟见肘,鲜有功效。但在目前风声鹤唳的市场气氛下,央行的表态却令股市再次倒下。正在抬头的中国居民消费,或许也将会随着股市财富效应的破灭而再次降温。
我并不怀疑央行调控的目标是实体经济。每一个月经济数据出台之时,央行、发改委等宏观部门无不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而忧心忡忡。但是,却很少有人去分析中国投资的结构,中国的投资到底流向哪些部门?
这个逻辑非常简单,一旦全球经济特别是美国消费需求出现衰退,可能给中国高度外向型的经济带来很大的外部冲击,进而将中国拉入通货紧缩的泥潭。这成为中国宏观调控的一个直接理由,调控的对象自然是针对产能过剩部门,更明确些讲,就是贸易部门中的制造业。
从国家公布的统计局数据看,前5个月,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307亿元、14205亿元和17533亿元,第三产业即非贸易品的固定资产投资远远超过第二产业,即制造业。
有学者统计,即便在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根据前五个月的数据分析,煤、电、油、运这些一直制约着中国经济生产、生活的行业投资占第二产业总投资的近80%,而真正轮到终端消费产业的消费品和投资品固定资产投资,已经几乎无足轻重。
为了鼓励消费,中国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意味着要修建更多的配套公路、地铁、学校、住房,而所有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这些配套基础设施投资大幅增长,不同于无效率的重复建设,反而可以缓解目前经济发展的“瓶颈”,改善投资和消费关系,促进中国家庭的消费,并扫除对未来的不安全感。
很显然,投资和消费不可能分立,简单地把中国经济的问题归结为“减少投资、增加消费”都是机械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投资问题远不是总量过大的问题,而是一个结构和效率问题,至少从目前的投资结构上似乎还看不出太多的不合理性,真正应该理顺的或许是投资体制中的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问题。
当下中国投资与消费的失衡,所谓“高储蓄、高投资”。当在投资受到抑制的时候,国内的庞大储蓄就转化成了更巨额的贸易顺差。也就是讲,在高储蓄率既定的情况下,投资和贸易顺差是一对跷跷板。信贷投资扩张、内需不足、流动性过剩、贸易顺差激增等所有这些矛盾的因果乃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独立存在。我们制定政策时不能割裂和单立出其中某一个局部,必须动态地把握内外失衡之间的相互交织、相互转化。
事实证明,旨在抑制投资规模的货币政策的种种努力往往难以持续,根本无从处理无效率重复建设投资失控而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如果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当投资尤其是有效率的配套公共投资受到限制后,消费及进口的增速就会受影响,而出口并不会受宏观调控的影响。这样,进口也就赶不上出口,最后导致巨额的贸易顺差,随后必然是流动性泛滥和加剧本币升值的压力,房地产、股票等资产泡沫急剧膨胀。
或许真是到了我们的宏观部门该认真反思的时候了,如何才能跳出当下宏观调控的“怪圈”?未来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着力点何在?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