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国人热切关注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很快就要开始组建工作了,最新的报道说,这家公司可能的名称是“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在人大常委会批准财政部发行15500亿特别国债后,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问题已经解决,接下来的就是如何搭建公司架构等具体工作了。
不过,在媒体热炒“中投公司”的时候,外汇投资公司的未来业务模式依然存在一些疑问。
疑问之一,淡马锡模式是否适合“中投公司”? 被中国媒体津津乐道的淡马锡控股(Temasekholdings)是新加坡财政部于1974年出资组建的政府投资公司,目前管理的总资产为800亿美元。淡马锡是新加坡原英文名Temasek的中文译音,意思是“海边的城市”。淡马锡官方网站对自己的描述是,“淡马锡控股是一家总部在新加坡的亚洲私募投资公司”,其投资组合涉及亚洲和OECD的一些公司。作为一个私募股权投资者,淡马锡并不是一个保守的财务投资者,其明确表示“我们是一个积极的股东和投资人”,淡马锡实现收益最大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帮助所投资的公司成为地区或世界级的成功企业。
显然,淡马锡作为投资者,会在企业董事会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在新加坡,与淡马锡并列的另一家政府公司叫作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后者主要承担新加坡外汇储备的投资任务,主要进行公开市场的股权投资和房地产投资。
新加坡模式实际把政府的外汇储备管理和投资管理分开进行,中国的外汇管理改革显然借鉴了新加坡的模式。按照公开的说法,中国的外汇储备将分成两部分管理,其中的政府官方储备资产依然由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而投资性资产则由即将组建的“中投公司”负责。
淡马锡模式之所以引起重视,就在于其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投资回报。从1974年至今,淡马锡的年平均回报率达到18%,可谓业绩不俗。
那么淡马锡模式能否照搬到“中投公司”?
答案是否定的。
原因一:公司的使命不同。淡马锡是一个积极的私募股权投资者,其投资对象涉及国内外的优秀企业,其中包括新加坡航空公司等国内企业。淡马锡投资的目的除了获取投资回报外,还要承担“孵化器的功能”,即积极帮助投资企业取得商业成功。
而“中投公司”作为一家外汇投资公司,其组建的目的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让外汇资产保值增值,一个是解决国内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而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某种程度上成为“中投公司”成立的直接原因。因而,未来的“中投公司”不可能起到淡马锡推动国内企业快速发展的“孵化器”作用。其原因就在于,“中投公司”不可能将外汇资金进行“二次结汇”用于国内投资,那样就会与减少流动性的初衷相背。
原因二,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国家投资公司必须采取相对保守的投资策略,以避免不必要的政治误解。淡马锡的投资活动是积极的,其利用资金和专业优势,有意识地帮助所投资企业成为地区乃至世界级的优秀企业。淡马锡的这种行为得到了企业的支持和东道国政府的默许,因为没有人认为新加坡是一个可怕的对手。而“中投公司”作为中国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则不同,其背景决定了“中投公司”必须是一个谨慎的财务投资者。如果采取过于积极的股权投资策略,则很可能招致东道国政府的敌意。不久前,“中投公司”投资美国黑石集团的简单商业行为,就遭到美国议员的质疑,而这笔投资还仅仅是一个没有投票权的财务投资。
在我看来,未来“中投公司”的投资模式应该是淡马锡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的综合体,一方面做私募股权投资,着眼于长期投资回报;另一方面,还要参与公开市场的证券买卖和房地产投资。
当然,“中投公司”还可以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中国企业在境外的直接投资活动,或者作为一个单纯的财务投资者,支持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业务。
(责任编辑:雍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