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证券频道 > 证券要闻_证券频道

宏调最猛一波将来临 披露今日股市三大猛料

  目录:

  一、今日最具冲击力政策

  从八大利空到密电宏观调控最猛一波即将来临

  财政部明确:特别国债不是向人民银行定向发行

  经济过热趋势明显国家信息中心建议再次加息

  二、主力动向曝光

  连续地量引发后市分歧分析师称70%个股要跌70

  %明星基金乐观看好后市机构化牛市垂青高成长股

  三、今日股评家最看好的股票

  *ST罗牛、江淮动力、常林股份

  一、今日最具冲击力政策

  从八大利空到密电宏观调控最猛一波即将来临

  一叶知秋。


  宏观调控的最猛一波可能已经到来。

  何以见得?

  作为最敏感的看板,目前最能体现政策细微变化的非股市莫数。从前不久所谓的"八大利空"到近日所谓的"密电",无一不在讲述同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流动性的收紧趋势已经形成。

  传闻当然不可信,但从正面渠道获取的信息而言,紧缩流动性的手法也的确相当凌厉。

  从提高印花税开始,重拳频频落下:先是调整出口退税,然后是即将发行15500亿元特别国债,还有将"适时"减免的利息税等。财政政策如此,作为主打牌的货币政策也不甘寂寞,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二季度例会也传来消息说三季度的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

  央行措辞向来讲究,中性意味着偏紧,那么"适度从紧",其潜台词必然是更为猛烈的流动性收紧。

  具体到手法呢?当然是狠招调整利率或者准备金率。

  为什么要出狠招?非出不可吗?目前的种种迹象似乎告诉人们,调控已经到了"矫枉不妨过正"的时候。

  楼市价格越调越高,股市暴跌尚未到位而投机风气又卷土重来。猪肉粮食价格摁下葫芦冒起瓢……

  这都是以往调控手法相对温和,预期未能得到有效调整的结果。

  沉疴何患用猛药,只有让资产市场基本恢复"冷静"才可以避免恶性通胀的惨烈局面。

  当前,国际经济失衡情形严重,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呈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持续攀升,流动性源头无法得到根本遏制,而这一问题随着层层放大,特别是"变压器"般的资产市场,已经波及到了经济各个层面。

  流动性过剩的概念,虽然从金融机构和个人经济层面各有不同理解,但一个共同的特征却都是资金的相对充裕,投资冲动明显。

  今年以来,央行先后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次加息。5月18日,更是罕见地同时调整了准备金率、利率和汇率。今年1月,央行重启三年期央行票据,延长央票期限,发行力度也进一步加大,今年累计发行的央票已超过2.5万亿元,未收回的更有3万亿之巨。

  而即便在如此规模的收紧行动中,流动性的泛滥也依然势头不减。

  货币政策单臂难敌流动性,于是财政政策相继出手。

  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结合起来的、所释放的力量就是异常巨大的了。

  需要指出的是,"货币财政组合拳"虽猛,但也只是在非常状态下的非常举措。是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的无奈之举,从长期而言,货币政策仍应是应付日常经济波动的主力,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只能加强而绝不能走向反面。

  财政部明确:特别国债不是向人民银行定向发行

  财政部表示,15500亿元特别国债的发行不是直接向人民银行定向发行,而是采取一定的方式,增加人民银行持有的国债。财政部有关负责人4日明确表示,财政部发行15500亿元特别国债将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国债的发行不是直接向人民银行定向发行,而是采取一定的方式,增加人民银行持有的国债。

  此外,财政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之后,将增加人民银行持有的特别国债。由于特别国债可以在银行间市场进行流通,人民银行可以根据市场流动性状况,在银行间市场卖出特别国债,收回流动性。

  对特别国债的这一发行方式,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分析指出,这意味着特别国债的发行既不是向社会公众直接发行,也不是直接向央行发行,而是有可能通过某一中间金融机构进行资产置换,最终由央行持有这笔国债,这一做法既符合国际惯例,也不违反《中国人民银行法》关于人民银行"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的规定。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次特别国债发行本身对金融市场来说属于中性措施,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后,人民银行持有的国债规模增加,人民银行将在维持货币市场稳定运行的前提下,通过逐步卖出特别国债调节货币供应量。

  另外,他指出,从对冲流动性的实质看,财政发债购汇仅相当于用特别国债替换部分央行票据,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因此,财政发行特别国债时,不管是一次发行还是分批发行,不直接影响市场货币供应量。人民银行持有国债后,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货币政策调控的需要,逐步释放国债收回流动性。

  这位负责人还强调,财政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是缓解流动性偏多、提高外汇经营收益,确保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综合性调控政策,不是针对股票市场的紧缩措施,不直接影响证券市场中的存量资金。

  经济过热趋势明显国家信息中心建议再次加息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之前,国家信息中心昨天提前对上半年的中国经济进行了透析。这份最新经济展望认为,全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将有可能达到10.9%的新高,处于上升期的中国经济依然看不出放缓的趋势。报告指出,"中国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更加明显",加息和取消利息税的建议也被附带提出。最近一周市场针对加息的预期刚刚趋于缓和,因为有观点认为如果取消利息税,其效果等于"加息两次"。

  顺差过大诱发经济过热

  尽管面对国际收支失衡、流动性偏多问题,财政部已经出台调整出口退税、拟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等"大手笔"财政政策。不过,由于上半年外贸顺差涨幅过于剧烈,贸易顺差过大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核心诱导因素。

  外贸顺差过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之一就是"流动性泛滥"。报告显示,在M1(狭义货币量)增速加快的同时,今年前5个月新增贷款比去年同期激增3115亿元,银行信贷偏快的状况没有扭转。"外贸顺差过大引起基础货币过多,使流动性泛滥的局面更加严峻",这不仅使货币政策陷入被动局面,而且导致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等实体经济的"温度"再次升高。

  报告预测,今年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达到26.1%,比去年提高1.6个百分点。"在产能过剩矛盾实际已经相当严重但暂时得到掩盖的背景下,固定资产投资继续高增长将使未来社会总供求矛盾更加深化"。

  由于外贸顺差急剧扩大、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进一步加剧,引发一系列矛盾在实体经济中发散。报告认为,"与一季度相比,经济运行中偏快转向过热的特征更加明显"。

  加息和取消利息税被同时提及

  在作出经济过热风险加大的基本"诊断"下,下半年的调控基调自然是"紧缩"。

  报告认为,今年下半年,宏观调控必须坚持稳健偏紧的政策取向,总量政策要从利率、汇率、出口退税率、劳动力成本、土地资源、环境成本等多方面调整要素价格水平,着力控制贸易顺差扩大和投资增速反弹。

  再次加息和取消利息税的建议在报告中屡屡被提及。报告认为,今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上涨3.3%,这意味着将超越央行制定的3%加息"警戒线"。

  报告建议,"考虑到下半年消费价格上涨的幅度有可能加大,实际利率偏低的状况可能进一步加大,应该加大利率调控幅度,尽快改变银行存款实际负收益状态,提高投资的资金成本"。同时,报告认为"可考虑暂停征收利息税,这样既可为进一步提高利率腾出空间,又可增加居民收入,改善银行存款收益水平"。

  国家统计局报告称--粮价上涨不会导致通胀加剧

  "食品价格上涨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价格总体水平的提高,并增加低收入居民的家庭负担,但影响相对有限,且不具有连续性,更不会导致严重通货膨胀。"

  国家统计局下属国际中心发表最新署名文章认为,近期食品价格上涨不会导致中国的通胀压力上升。

  今年前5个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上涨2.9%,并在近3个月连续突破或达到央行3%的加息"警戒线"。报告认为,食品价格上涨是造成目前CPI高企的主因,"2.9%的CPI增幅中,约有2.2个百分点是由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所拉动的"。

  报告认为,目前不会有严重的通胀发生。"只有粮食价格剧烈波动,涨幅超过20%才会对通胀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而目前我国粮食价格涨幅基本在10%以内。此外,我国粮食库存仍在安全线以上,不会造成粮食价格持续上涨的局面出现"。

  尽管报告对未来通胀水平保持乐观,但短期内物价仍难以看出缓解迹象。最新的统计显示,北京、广州的猪肉批发价格再创新高。"从目前的情况看,6月份CPI超过3.4%的可能性比较大。"中信证券(50.86,-1.39,-2.66%)研究部宏观分析师陈济军预计,受肉价上涨等因素影响,下半年CPI将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预计今年三季度CPI涨幅将会出现新的高位,直到四季度才会有所回落"。

  本月20日,国家统计局将公布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情况,CPI将作为重要数据予以公布。陈济军表示,一旦6月份CPI达到或超过3.4%,减征或取消利息税政策将提前出台。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悲风)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