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8年8月28日期货结算期限也即是香港对抗国际炒家决战的那一天,中银国际更是见证了最为惊心动魄的时刻,“当时开市20分钟之内,小券商就不敢做了,因为要垫钱,他们没筹码,垫不动;到了闭市前两个小时,连汇丰也不干了。
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十周年之际,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曹远征新闻,曹远征说吧)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尤其对于亚洲国家来说,由于处理风险的能力较发达国家来说比较弱,“因此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要更大些,不排除有再次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包括中国大陆也是一样。”
危机信号时时有
“信号永远有,天天有,时时有。”这是曹远征对当前金融危机是否会爆发所流露出的信号的判断。
按照现代意义理解,金融机构的功能是风险配置,而风险则意味着未来的不确定性,只要有经济存在,未来就一定存在不确定性,那么金融机构就是来配置这种风险的。曹远征说,金融危机时时刻刻都在“潜伏”着的,判断一个金融机构的好坏,关键要看其是否能把风险及时地处理掉。
十年前,曹远征曾亲历过亚洲金融危机,并在香港化解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当时,香港特区政府开始动用港币与国际炒家搏杀,从1998年8月14日起,香港政府连续动用港币近千亿,股市、期市、汇市同时介入,力图构成一个立体的防卫网络,目的在托升恒生指数,不仅要让炒家在抛空八月期指的作业中无利可图,更要使他们蚀本,知难而退。
香港政府要入市,须要委托机构来做,曹远征所在的中银国际则是当时最大的一家委托机构。其在联交所有10多个席位,30多个终端,席位和终端都是最多的。曹远征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表示,中银国际作为中资企业,有责任支持香港特区政府。
事实上,中银国际当时做的交投量是最大的,占当时做交投量的40%,而在1998年8月28日期货结算期限也即是香港对抗国际炒家决战的那一天,中银国际更是见证了最为惊心动魄的时刻,“当时开市20分钟之内,小券商就不敢做了,因为要垫钱,他们没筹码,垫不动;到了闭市前两个小时,连汇丰也不干了。最后收盘都是中银国际、中银国际、中银国际……”
金融机构不是财政提款机
回顾历史,曹远征表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我们对金融是什么不懂,以为金融就是一个融资的渠道,而且把银行当作财政来使用。”他提出,要克服一个观念,即金融机构不是宏观调控的工具,不能把金融当作财政的提款机来使用,“金融机构要独立”。
然而,正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亚洲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才意识到金融体系的安全、金融风险的配置是很重要的。在我国,一直到第一次金融工作会议,金融风险的问题才被提出来。“这时才发现金融是有风险的,尤其意识到如果把银行当作财政的提款机来使用是会有很大的问题的。”因此,到了1998年以后我国才出现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银行的资产负债清理等工作才开始。
“金融风险天天存在”,曹远征说,但是,由于毕竟经历过亚洲金融风暴,金融风险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金融变成风险配置机构的观念也深入人心,各国都会在这方面进行改善,金融机构的能力就是把潜在的问题处理掉,不要使其外露成为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可以理解成为潜在风险的外露化,关键是看国家金融体系处置风险的能力。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