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2006年10月27日,美国客商在广交会流花展馆的装饰品展区选购装饰画。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新华网华盛顿7月15日电(记者刘洪)对美国人来说,“中国制造”的标签意味着价廉物美,但在目前的中国产品“质量风暴”中,一些别有用心的美国人将“中国制造”和劣质品画上等号。事实雄辩地证明,在美国进口的众多中国产品中,绝大部分是符合美国的质量标准的,问题产品仅是极少的一部分。
根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提供的数据,尽管每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食品数额巨大,但被FDA拒收的中国食品的比例远远低于丹麦和多米尼加向美国出口食品的比例。
数据显示,去年多米尼加输美食品中有817批次被美方拒收,主要原因是杀虫剂含量超标。同期,丹麦输美的520批次糖果也因质量不合格被拒于美国大门之外。而去年因质量问题被美方拒收的中国食品仅为391批次。另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数据,多米尼加去年输美食品总额为3亿美元,丹麦为4亿美元,中国则达到38亿美元。
而在截至今年6月底的一年里,被FDA拒收的外来食品中,印度有1763批次,墨西哥有1480批次,中国有1368批次,越南为533批次,日本为508批次,意大利为482批次。但2006年这些国家输美食品的总额除墨西哥达到98亿美元外,其他国家的输美食品总额都远小于中国:印度为12亿美元,越南为11亿美元,日本为5亿美元,意大利为29亿美元。
即使考虑到一些不合格产品可能蒙混过关,上述数据也足以说明中国输美食品的质量较高,问题食品不过是很小一部分。各个国家都存在无良商家,当然也包括美国在内。根据FDA的公告,印度的黑胡椒、咖喱粉中就曾被发现沙门氏菌含量超标,墨西哥的干辣椒、蟹肉、棒棒糖也曾因为卫生不达标而被拒收。
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日前发布的公告也证实了这一点。根据该局的数据,去年中国输美食品中,被美方退回的不合格产品所占比例不到1%,这一数字低于同期中国拒收的美国食品比例。一些美国食品最近也被发现存在细菌含量超标、霉变和二氧化硫含量过高的问题,其中一些产品还产自美国的名牌企业。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美国目前大肆渲染“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问题,显然是夸大了事实。因为一些政治人士的鼓噪,这其中也存在着“妖魔化”中国产品的倾向。
已退休的FDA资深官员卡尔·尼尔森认为,个别产品质量不佳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大规模全球化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道理很简单,全球化促使各国商家寻找最便宜的商品,进口商要压低商品价格,出口商为拿到订单,则拼命压缩成本,一旦监管出现漏洞,一些无良出口商必然偷工减料,甚至“黑心”制造,从而造成恶劣的产品质量事故。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几乎每一种商品都可能是国际贸易的结果。产品质量问题往往牵涉到原料、制造、运输、销售等不同环节,是一个需要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
要解决这个问题,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共同合作,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并强化对各个环节的监管,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同时,各国也需要将完整准确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不能因为政治偏见和商业利益,夸张其事,片言惑众,出现“妖魔化”的结果。
“中国制造”:变挑战为机遇
人民日报海外版消息:最近一段时间,国际上热炒“中国制造”的质量问题。什么“毒牙膏”、“劣质轮胎”、“含铅玩具”、“含抗菌剂的水产品”这些词汇,频繁出现在外国媒体上。
商务部:个别产品问题不应波及中国全部出口产品
中国新闻网消息: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近来备受质疑。商务部发言人王新培十一日在北京表示,个别出口产品存在的问题不应波及中国全部出口产品。
今年以来,“中国制造”频频被曝存在质量问题。从水产养殖产品到牙膏,从沙滩车到汽车轮胎,从玩具到手机,从食品到药品……一时间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引发“信任危机”。
新闻分析:美国缘何不择手段妖魔化“中国制造”
新华网专稿:某些中国产品存在卫生隐患或质量问题,这不是大新闻,国内媒体也时常有所报道。但美国媒体近来连篇累牍的报道,似乎是别有用心。用一些分析人士的话说,在中美贸易摩擦有加剧趋势的背景下,一些美国人正以中国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为突破口,将质量问题无限夸大,进而达到妖魔化“中国制造”的企图。>>>点击详细
也说“中国制造”
解放日报消息:今年以来,国外媒体有关中国出口产品质量问题的报道不时出现,“中国制造”似乎又成了“热议”的对象。
应该说,产品质量至关重要,因为这直接关乎消费者健康、安全,这是无国别的。
(责任编辑:胡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