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上海市民在专营店内选购安徽农副产品。
今年以来,猪肉、食用油等商品价格上涨较快,许多城市住房价格继续大幅上涨。3至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连续三个月超过3%,7月份以来,北京、广州等地猪肉价格再次冲高。物价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农副产品涨价三原因 近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指出,未来一段时间物价仍将维持一定的增长态势。与此同时,市场众多研究机构也纷纷发布研究报告认为,粮食价格、资源价格的波动和急速上涨以及资产价格的变动,将是影响我国物价总体水平未来走势的重要因素。
预计受猪肉涨价影响,下半年及全年CPI涨幅将超过3%。
对于物价上涨的原因,专家认为,主要在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国内农产品成本推动以及供求结构失衡等三方面。
近年来,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拉动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进而带动了我国粮价上升,并波及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等主要副食品价格,而主要副食品类价格上涨又成为推动当前价格总水平上涨较快的主要原因。
多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一直低位运行,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现在的价格,多数低于十年前的水平,只有个别品种略高于十年前水平。但种植养殖成本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而大幅上升,因此,目前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是对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的一种合理补偿。此外,猪肉、住房等商品供求结构失衡,供不应求或需求过旺等原因也导致了这些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猪肉等副食品价格上涨,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刺激调动农民种粮和养殖的积极性,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农牧业生产发展,保障市场供应。当然,物价上涨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负担,对大专院校学生生活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不会引发严重通货膨胀 对价格波动最为敏感的莫过于普通居民。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不免引起普通居民的担忧与恐惧。对此,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经济部门的官员表示,目前的物价上涨不会造成严重通货膨胀。
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近日发布研究文章称,中国食品价格上涨对价格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是有限的、暂时的,不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根据历史经验,粮食价格只有剧烈波动上涨,通常涨幅超过20%才会对通货膨胀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而目前我国粮食价格涨幅基本在10%以内。该文章引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预计2007年世界粮食总体价格水平将上涨3%-5%左右。因此,估计2007年全球食品价格水平也不会上涨太多,进一步推动我国粮价以及通胀水平上扬的作用有限。
文章还进一步指出,此次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粮食减产以及生物燃料用粮的增加,并不是在世界农业和粮食加工本身出现重大问题的情况下上涨,因此不会造成过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2007年下半年我国物价走势分析与预测》认为,2007年下半年将呈现先继续上扬然后下降的趋势,下半年及全年CPI涨幅将超过3%,但不会出现高速通货膨胀。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报告则建议,通货膨胀的防范不能仅局限于货币供应量和物价指数的控制,实际上百姓生活的稳定才是最重要的,在出台一系列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同时,应适时调整国家财政政策,利用经济增长的财富效应,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稳妥应对价格波动 为克服价格上涨对部分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国家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政府最近陆续采取措施。全国多数省区开始普遍动用价格调节基金,对居民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进行补贴,以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
从长远发展的需要来说,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需要发展生产,改善供应,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供求的积极作用,综合采取财政、信贷和保险等多种措施,综合运用控制出口、增加储备、加强监管等方式,综合提高信息、中介、流通等服务水平,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支持粮食、畜牧、蔬菜等主要农副产品生产,帮助农民和农副产品生产企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有关专家认为,稳定物价首先需要认真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及时解决粮食和副食品生产、供应、价格方面出现的问题。其次,要努力保持主要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基本稳定。要加强价格监测分析,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防范价格异常波动。此外还要妥善处理物价上涨对广大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注意把握好出台价格改革措施的时机和力度,审慎出台政府涨价项目。
据悉,近期国家的相关措施包括:有关各方加强化肥等农资价格监管、扶持生猪生产、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保持灾区物价稳定等。其次,努力保持主要工农业生产资料和房地产价格的基本稳定。此外,适时出台最低工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补助标准等等。
(责任编辑: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