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华观发
“我们的确从国内券商中招收了不少员工。但这绝不是外界所理解的恶意‘挖角’。”7月19日,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瑞银证券)高管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对近日外界关注的“瑞银挖角”风波进行详细说明。
“瑞银证券很注重团队建设,尤其在承揽大项目时更是如此。当然,个人作用也不容忽视。比如说,在竞争承销中石油回归A股项目中,有一个人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个人曾经供职于银河证券。但是,这个人绝不是我们今年为获得中石油承销项目而临时用重金从其他券商中抢夺过来的。事实上,该人士早在2005年5、6月份就已经加入了UBS(瑞士银行)。”
瑞银证券高管告诉本报记者,瑞银证券今年2月才拿到A股承销牌照。因此,瑞银能够竞争承销中石油项目时并不是靠“挖角”。
尽管“瑞银挖角”只不过是一场风波,但中国证券业前所未有的人才争夺战正在悄然开始。
瑞银:招聘与“挖角”之辩
瑞银证券该高管介绍,在证券市场持续向好的情况下,投行人才的流动是一种必然的现象。
据介绍,在国外,市场好时,投行人才的流动性能达到20%-30%。所以,在该高管看来,瑞银证券目前在市场上招聘员工不能用“挖角”来形容。
他认为,每一家进入中国的外资券商,要想在中国市场上迅速站稳脚跟,取得成绩,招收中国本土优秀人才是一条必走的道路。
据部分本土券商确认,目前,瑞银证券已从北方、南方多家本土老牌大型券商中招进了大量投行人才。
“这里面我要告诉大家一个事实是,瑞银证券所有的招聘都是合法、合规的。我们之所以能够招收那么多人,是因为我们有良好的平台,当然还有一个就是很合理的薪酬待遇。”他说。
据介绍,瑞银证券与瑞士银行的薪酬体系是相似的。该高管告诉本报记者,由于外资券商的薪酬水平比大多数本土券商要高,所以相对于大多数本土券商来说,瑞银证券在薪酬上有比较大的优势。
因此,在他看来,对于目前外界误传的瑞银用重金挖角的说法明显不是事实。“对于在瑞银证券工作的人来说,获得高薪是一种正常的情况,因为他们为瑞银创造了价值。”
与此同时,该高管还透露,目前瑞银证券的员工并不是全部都从其他券商过来的。除了引进的人才外,还包括此前为UBS做中国业务的员工,目前公司里有相当一部分人来自UBS。
该高管介绍,这其中就包括外界误传的,为瑞银证券竞争中石油回归A股项目作出重大贡献的银河证券人士。
“该人士是在2005年5、6月份,从国内某大型证券公司投资银行总部总经理的位置上加入UBS的。当时国内A股市场开始股权分置改革,所有的A股承销业务暂时停顿,该人士于是就选择服务UBS,其中,主要负责中国内地企业境外融资项目。”
而恰恰是该人士在今年从UBS来到瑞银证券后,因为在原来的本土券商服役期间,曾经给中石油回归A股项目服务,所以,为公司竞争中石油项目时起了重要的作用。
该高管认为,这也是外界误解的“挖角”的主要原因。
据介绍,中石油回归A股项目未来到底由哪几家券商联合承销,现在还没有最终的定论。
银河:薪酬体制调整进行时
“现在帮瑞银做中石油项目的人是我的前任,不过瑞银并未挖走我们该项目的全部投行团队。”7月19日,银河证券投资银行总部总经理汪民生向本报记者证实,对于所谓的“瑞银挖角”的风波,事实没有外界想象的那样复杂。
汪认为,相对本土券商来说,外资券商目前的确在薪酬待遇上有优势,具有其诱人的地方。
正因为此,有很多做过大项目的保荐人开始流向外资券商,寻求全面发展。
“事实上,只要在我们这里做过一些大项目的人,哪怕是一个没有什么级别的人也容易受到外资券商的青睐,加上这些人的跳槽机会成本较低,所以外资券商挖角的气氛就显得很热烈。”汪说。
采访中,一家中型创新类券商的副总裁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来看,外资券商进入中国后,对中小券商的冲击不是很大,主要受冲击的是中金、中信、银河等在投行业务上有明显优势的老牌本土券商。
“这些代表着中国本土投行最高实力的公司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一直是大项目的常客,这些公司的员工大多数也具有大项目的经验。这样,他们容易被走高端路线的外资券商所冲击。”该高层认为,就像老牌券商挖中小券商的人才一样,投行业人才的流动是很难阻止的,随着更多外资背景券商的进入,本土老牌券商将会首先在人才上与外资券商展开激烈的争夺。
在他看来,如果中国本土投行的高端人才全部集中到外资背景的券商后,应该引起“忧思”。
他认为,从更长远的眼光看,如果中国本土券商失去了大项目的话语权,那也就是说中国本土投行丧失了定价权。
但汪民生认为,目前来看,本土券商并没有必要把外资券商“挖角”看的太重。“短期看,中国本土投行的高端人才纷纷流入外资背景的券商,对中国投行业良性竞争的格局的确不利,对于本土投行本身来说也是沉重的打击。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正是因为有外资投行的刺激,才会促使本土券商加强人才的培养、储备和管理工作,加快本土券商薪酬体系的改革,促进本土券商全面提升竞争力。”
中投证券研究员陈华龙亦赞同汪的观点,“证监会之所以让外资进入中国,正是希望利用外部因素的变化,促使本土券商成长。”
汪民生向本报记者透露,为应对外资券商的“挖角”,银河证券的薪酬体系将会很快做出调整,这种调整很有可能首先会从投行部开始。
保荐人流动亟须规范
“瑞银能在短短的5个月内挖走这么多券商的保荐人,这说明了目前国内保荐人队伍的流动体制是有问题的。”上述那位创新类券商的副总裁高层认为,对于本土券商来说,改变薪酬待遇是应对“挖角”的一个有效手段。但如果国内保荐人队伍混乱的“转会”现状一直得不到根本的治理,一定会在未来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出现一个又一个“挖角”的风波。
事实上,近年来,发生在国内券商保荐人队伍中的跳槽纠纷一直没有消失,券商之间的“挖角”也没有停止过。
2006年5月,随着IPO以及再融资业务的重新启动,世纪证券向深圳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该公司称,此前高薪挖过来的6名保荐人突然离职。
“目前,市场环境越来越好,但保荐人队伍扩容的速度有限,由于每一个保荐项目都要两名保荐人签字,加上保荐人又不可以同时签多单项目,因此,保荐人一时间成为了券商的香饽饽,成为了投行业的稀缺资源。”上述创新类券商的副总裁介绍。
本报了解到,国内有些保荐人两年来什么项目都没做,就忙着一件事,跳槽。从这个公司转向那个公司,又从那个公司转向这个公司。因为,每一次跳槽,转会费就会提高一截。
第一创业证券一保荐人称,目前本土券商间保荐人的转会费已经升至百万元。
“目前保荐人资源主要掌握在有实力的创新类券商手上,但是对于一些中小券商来说,要想获得保荐通道,分享高速增长的投行业务,不惜代价挖角的事情越来越普遍。”第一创业证券的这位保荐人说,如果保荐人制度或者保荐人流动制度不做出相应的调整的话,很有可能会形成外资券商挖本土大型券商人才,本土大型券商又挖中小券商人才的恶性循环,甚至出现一些无序的恶性“挖角”。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