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华观发
针对业界广为流传的“瑞银证券挖角事件”,7月16日,中金公司新闻发言人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中金没有投行团队被瑞银证券挖走。”
“瑞银证券重金挖角中金投行团队”的消息一星期前被有关媒体曝出,其报道明确指出,“中金公司做中石油回归A股的投行团队被瑞银证券连锅端走,包括中石油回归A股项目。
但事实显然不是如此。知情人士亦向本报证实,中金仍是中石油回归A股项目的主承销商之一,该项目投行团队仍在为中金效力,“瑞银证券的确挖走了国内某大型券商做中石油回归A股的投行团队,也是为此,瑞银证券方得与中金、中信、共同承销中石油项目。”
还原“瑞银证券挖角事件”
“虽然说一个项目被挖走,甚至一个项目团队被挖走,在投行业是很正常的。但挖角的主角是刚刚获得证券业牌照的外资券商瑞银证券,所以每一个投行业的人士都会睁大眼睛。”7月16日,南方一家大型券商的高管告诉本报记者。
“瑞银证券挖角事件”始于中石油宣布回归A股消息,7月初,部分媒体报道称,瑞银证券以及中信证券已经明确将成为中石油回归A股的承销商。瑞银证券的突然崛起引起坊间诸多猜测。
在这种背景下,有人士认为昔日主要开展“大项目”的中金公司投行团队被瑞银证券挖角。
上述券商高管透露,初见这一消息,他及他身边许多朋友唏嘘不已,“作为国际化色彩最浓,靠投行业务起家的中金公司,投行团队被人连锅端绝对不可思议。目前,券业对外开放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如果中金都被轻易挖角,这给整个本土证券业带来的影响太大了。”
他也认为,中金公司此时澄清传言相当有必要,至少“部分程度上稳定了本土投行的军心”。
实际上,中金上半年,投行业务还是交了份相当不错的答卷。
本报记者手中的一份资料显示,2007年上半年A股IPO发行承销,中金公司以426.38亿元的承销额再次成为国内投行内的老大。其中,上半年5只发行规模超过100亿的A股IPO中,中金公司是其中3只的主承销商。
另据某券商研究所的统计,上半年券商IPO承销业务进账27.8亿元,其中,中金公司IPO承销收入最高,其承销收入高达6.67亿元。
WIND资讯中显示的中金公司未经审计的2007年上半年业绩报告表明,与其他券商上半年业绩呈井喷状态相比,以投行业务为主的中金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增幅仍然达到了1.66倍,达4.61亿元。
本土券商的“危”与“机”
“尽管中金公司否认此事,但我仍然认为‘瑞银挖角事件’仍需要引起中金公司以及所有本土券商的注意。”北京一券商高管认为,随着外资券商不断进入中国市场,本土证券公司,要想避免被“挖角”是非常困难的。
在他看来,对于看好中国市场的外资券商来说,进入中国的第一步肯定是走高端路线。
“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开那么多营业部。”中投证券研究员陈华龙也认为,拥有品牌和雄厚资金实力的外资券商的确将会对本土投行人才形成非常大的吸引力。此次中金公司被误传为“瑞银挖角”的对象,跟其以高端投行业务的定位不无有关。
陈华龙认为,中金及中信等国内投行,目前的确存在着如何保持自己业务持续竞争力优势的问题,在市场行业竞争格局变化的时候,更存在着自身定位的问题。
“随着H股和红筹股的回归,大型央企都基本上市。未来,中金、中信这些国内高端投行的大项目减少是必然的。”陈华龙认为,加上外资投行不断叩开中国市场的大门,中国投行业的格局极有可能发生变化。
不过,陈华龙告诉本报记者,中国券商并不一定会被外资券商所打垮,“中国本土券商存在着一些机会。”
目前,投行眼内的大项目都是一些国企。事实上,还有一批具有良好竞争力的民企没有上市;此外,国内投行完全可以拓展投行业务产业链,比如二级市场的增发以及财务顾问等;中金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较早涉足海外市场的投行。对于希望到境外上市的中国企业来说,中金的承销优势还是比较明显。
这一观点得到了日本野村证券驻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仲野先生的支持。他告诉本报记者,1984年日本开始允许外资券商进入日本后,本土券商通过扬长避短,与外资券商形成了充分竞争的局面。“对于竞争环境正在转换的中国,中国本土券商需要对自己充分定位,挖掘自身优势,以应对资金实力强大的外资券商。”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