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经济数据甫一出炉,宏观调控“组合拳”也随即打出。上周五,两项政策同时出台:央行宣布,从7月21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国务院决定自8月15日起将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税率调减为5%。
两项政策虽然从类别上讲有所区别,但其结果都是使得实际利率提高。以一年期存款利率为基准,利率提高27个基点,使得名义利率达到3.33%;利息税的下降使得实际利率由原来的2.448%提高到3.1635%。两项综合起来,相当于一次加息0.7155个百分点,这几乎等于平时的2.65次加息。
与以往只是提高27个基点的加息政策相比,从实质性的数据比较中可以看出,本次调控“组合拳”的力度是比较大的,这充分反映出决策部门对于目前宏观经济趋热的担忧,以及严峻的调控态度。但是就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内外部具体情况看,由于目前以货币政策为主导的调控思路已是捉襟见肘,导致看似力度较大的调控政策,也可能很难在实际经济运行中达到预期。
首先,引发调控政策力度加大的主要原因是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6月份的CPI涨幅达到了4.4%,创下了33个月来的新高。但是CPI创新高的主要原因是结构性的,整个上半年CPI涨幅为3.2%,其中由于蛋禽价格上涨所导致的比重为2.5%,扣除这一比重,区区0.7%涨幅根本是微不足道。通货膨胀的“病根”在农产品价格上涨,但农产品自身的生产规律决定了市场供给对政策鼓励,往往有至少两到三个月滞后期,即使有了强力出手的加息政策也无法即时增加其供给。不仅如此,从短期看,加息反而可能推高农产品的生产成本,甚至成为助推未来CPI上涨的因素,政策初衷于效果可谓是南辕北辙。
其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超标增长也是引发调控力度加大的原因,上半年25.9%的增速超过了发改委制定的24%调控目标。虽然从理论上讲,贷款利率的提高能够起到抑制投资热情的作用,但是其作用不宜高估。固定资产增速过高的主要原因是房地产投资热,而对于房产投资,调控部门可谓是“又爱又恨”:房产投资热固然让经济指标居高不下,但另一方面,如果对房产投资热打击过大,又会导致房产市场供给不足,给高烧中的房价“火上浇油”。而高房价所引发的将不只是经济问题,甚至会激化社会矛盾,管理层不得不有所顾忌。因此,从稳定社会矛盾角度讲,期望短期内固定资产增速大幅度回落,并不现实。
第三,从长期来看,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伴随着中国利率的不断提高,中美之间的利差越来越小,对于追求人民币升值的套利热钱而言,意味着流入中国不仅可以博取大约每年5%人民币升值收益,还可以获得越来越高的利率回报。因此,美元现行的5.25%的1年期存款利率已经成为人民币加息的上限,任何缩小利差的举动都可能进一步激发“热钱“的大举流入,而由此导致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将反而会助推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加剧,使经济过热的形势更加恶化。
由此可见,尽管此次调控力度较之以往已经明显强化,但是由于政策选择手段难以切中问题的肌理,结果却是很难发挥预期中的效果。事实上,面对当下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调控力度的大小并不是关键,真正的问题在于调控手段的选择是否合适。从长久来看,能够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关键就是国内需求能否拉动,而所谓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在本质上也是由于内需不足所导致的,只是在形式上异化为外汇占款的增加。据此,拉动内需的主要手段选择应该是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让百姓真正做到“居无忧、病有医、老有养”,同时通过减税政策实现“藏富于民”,这样才能够彻底消除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由于农产品价格高涨的趋势还将继续,研究机构纷纷提高了未来月份CPI数据的预测,最高预测甚至达到6%。面对未来可能的高烧数据,理应彻底改变“过热即加息”的固化调控思路,通过打破政策工具选择的陈规,创新宏观调控思路,才能够避免调控“组合拳”打到“棉花”上的尴尬。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