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今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上升至11.9%,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增长加快了0.5个百分点。21日,央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并将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的一路“高歌猛进”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多数国外媒体将这组数据看成是中国“经济过热”的信号,而将加息看成加强金融紧缩政策为经济“降温”的应急之举。
《日本产经新闻》20日发表了题为“中国经济过热,人民币管理面临困境”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货币政策,这种政策仍将很难抑制资本的流动性过剩。
美国《商业周刊》编辑布赖恩·布雷姆纳也撰文指出,中国经济的“大放异彩”主要依赖于货币供给、贷款率和固定投资的迅速增长。他表示,政府的经济降温政策并未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过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高悬。
而针对CPI的惊人涨幅,《华尔街日报》直截了当地指出“中国经济增长强劲而通胀压力加大”,“通货膨胀成为近来令中国头疼的问题”。英国《金融时报》也在20日的报道中表达了相似的看法。虽然外界普遍认为6月CPI的惊人涨幅主要拜猪肉等食品涨价所赐,但该报采访的一些分析人士预测,食品涨价所带来的工资上涨压力将使制造业同样面临通胀。
就在外界舆论呈明显的“一边倒”趋势之时,也有一些媒体和专业人士对中国“经济过热”的说法持保留态度,甚至有人从中看到了振奋人心的信号。
苏格兰皇家银行经济学家本·斯芬多福表示,虽然未来几个月内政府必须要加大紧缩力度,以确保经济处于正常的运行轨道,但中国的经济尚未达到“过热”的程度。
知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亚洲经济学家孙明春的态度更加乐观。他说,从近日公布的数据中,看到更多的是令人欢喜的迹象,而不是经济过热的隐忧,经济的高增长无可厚非。而面对通货膨胀的担忧,他表示除去食品后,通胀率仍然保持在约1.1%的低位,这表示潜在的通胀水平仍然可控。
德国国家电视台对中国经济的评价是“比想象的好”,理由是中国的国民经济增长平稳,工农业生产都快速增长,进出口差距正不断减小,而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城乡收入差距也有所收紧。
对于同一组数据,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解读。对于中国经济究竟是否“过热”的争论仍然不会停止。我们也许可以引用英国《金融时报》前不久发表的文章《不要迷信GDP》来为这种争论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