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华能源等红筹股公布拟发行A股规模的当天,股价均上涨了5%以上。
在调控A股市场的背景下,红筹股加速回归,规模至少在2000亿元以上。对投资者而言,这股回归热浪,是利好还是利空?浪里能淘金吗?
中煤能源(1898.HK),7月15日宣布,已申请发行不超过15亿股A股;
神华能源(1088.HK),7月3日发布公告,拟发行18亿股A股;
中国石油(0857.HK),6月19日董事会决议,拟发行不超过40亿股A股;
建设银行(0939.HK),6月14日董事会决议,拟发行不超过90亿股A股。
以四家公司上周五在H股的收盘价计算,A股筹资额将至少在2000亿元以上,每家平均筹资至少500亿元。除此之外,中海油、中移动、网通等亦计划归来。
6月,普华永道调高了年初对A股市场IPO规模的预测,从2000亿元调高到4000亿元,这个规模超过去年的1300亿元,也超过香港、伦敦、纽约去年各自的IPO融资额。
红筹大规模回归已毋庸置疑,研究机构普遍预测今年第三季度中国A股市场将迎来首个回归,市场关注的焦点已经移向可能高达4000亿元规模的红筹的回归速度和节奏,因为这将直接考验A股市场的承受能力。
“这终将给中国带来一个更加健康、有序、优质、合理的证券市场,但同时也是一个监管层、上市公司、投资者各自寻找利益平衡点、达成共赢的博弈过程,天平如若失衡,也将引来市场的波段震荡。”泰信荷银基金公司总经理高清海对南方周末记者说道。
调控A股,红筹加速回归 股市流动性过强是推动红筹回归加速的最重要原因。
红筹回归信号明确传出的时间是今年的全国“两会”,先是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国资委鼓励红筹公司回归A股市场,随后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提出红筹回归较好的方式是直接发行A股。
其实早在6年前,证监会就开始研究红筹股回归模式,红筹公司自身也有回归意愿,中石油此前就曾两次申请回归,但一直未能提上日程。
去年以来,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和牛市来临,形势逐渐明朗。2006年9月出台“十号文”后,红筹方式海外上市首先被阻断。相应地,红筹回归的速度逐渐加快。
3月份,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表示“争取让中移动今年回归”。
4月份,证监会发审五处成立,专门负责红筹回归的有关发审事宜。
5月的最后一天,央行发布的《2006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把吸引优质红筹股回归明确列入2007年工作重点。此时,股票账户已经达到9000万,股市越过4000点,流动性过强成为焦点话题和监管层调控的重点。
红筹回归在此背景下提速,引发了A股市场和H股市场截然不同的反应。
H股喜,A股忧 神华能源等红筹股公布拟发行A股规模的当天,股价均上涨了5%以上。实际上,今年以来,红筹指数已累计上涨30%,同期的恒生指数仅上涨15%,红筹股远远跑赢港股大盘。
“两方面资金追高了H股上的红筹股,除了香港本地资金及国际资金外,内地资金也开始涌入,”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分析上涨的资金来源,“内地资金的流入,一方面是因为QDII产品审批的放开、渠道增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A股市场的震荡。”
“目前H股和A股市盈率相差很大,红筹股回归A股之后,可能将缩小两者之间的价差,并且是H股被A股往上拉动,所以这个预期吸引了投资者的热情。”天相投资顾问公司副总裁陈朝阳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各家投行对红筹股的评级也相当一致:5月,花旗将联通的目标价从13.9港元上调至14.2港元,并给予“买入”评级。6月,中移动也被高盛调为“买入”,目标价由73港元上调至84港元,理由无一例外地都是红筹回归。
与此同时,在A股市场上,红筹回归一直与1.55万亿特别国债和放开QDII一起,被投资者看作监管层调控股市急速上升的“组合拳”之一,是重大利空。
“比以往任何新股的盘子都大,恐怕会打压不少股票的价格。”这是一位网民在一篇有关红筹回归报道后的留言。
一些投资者更认为,在A股市场处于高位的时候红筹回归,是一场“圈钱”运动的开始。刚刚上市的中国远洋(21.70,0.00,0.00%),发行价为8.48元,发行市盈率高达98倍,此前上市的中国人寿(47.79,-0.63,-1.30%)的发行市盈率则达到了94倍。投资者季开元在一家大型保险公司工作,他直接批评其为“圈钱”,季是一名短线投资者,偏好成长型、高增长的股票。
对此,银河证券高级分析师李锋认为“不能简单地看作利空”。他的理由是,即便是从短期看,只要监管层和上市公司掌握好节奏,不密集发行,就不会带来大盘的剧烈波动,而长期对投资者来说则一定是利好,因为红筹回归,能使市场上出现更多优质股票。
泰信荷银基金公司总经理高清海对南方周末记者说道:“更多优质公司吸引一部分资金后,可以给成长型公司充足的发展时间来获得合理估值,也可以让资金不再纠缠于某些善于讲故事的ST公司上,让股市回归价值投资。”
此前上交所发布的研究报告《优质大型企业境内上市价格压力研究》也认为,无法得到优质大型企业境内上市对证券市场将产生价格压力的一致性结论。2006年工行以466亿元的融资规模上市之前,大盘曾经下跌,但随后就回到原来的上升通道里。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