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左右间财经评论 > 财智人物

J.K.罗琳的魔法

  ·编者按·如果有一天,你在街上听见有人叫你“麻瓜”(不懂魔法,或不相信魔法的人)你却毫无感觉,很不幸你落伍了。那你一定不是哈迷。

  恐怕连J.K.罗琳自己都没想到,她笔下的哈利·波特竟引得世人如此疯狂。

  7月21日,《哈利·波特7》全球同步发售,销售结果令人咋舌:美国在24小时内就售出了830万册,平均每小时售出30万册、每秒钟售出5000余册。在美国出版史上,尚未有任何一本书有如此快速巨额的销量。在英国前两天的销量达到了创纪录的300万册,北京各大书店也卖出了一万册英文原版书。按美国教育工会的说法:如此歇斯底里的抢购活动,堪比1964年英国披头士乐队首次登陆美国时的盛况。

  J.K.罗琳的确创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话。迄今,其作品七部《哈利·波特》系列已被译成60多种文字,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售达3亿多册。而她自己也凭借巨额版税成为大不列颠最富有的女人之一,资产超过英国女王,达到10亿美元。

  从一个困窘的失业单亲妈妈到全球知名的畅销书作家,J.K.罗琳到底有怎样的魔法?

 

  这个世界,一定是被施了魔法。

  那是在1990年夏天,从曼彻斯特到伦敦。火车开得很慢,“看来要晚点了。”罗琳枯坐着,百无聊赖地望着窗外。这个周末她过得并不轻松,刚刚从曼彻斯特看望了男友,并花了一些时间找房子,希望能住得离他近些,这样就不用每周末两地奔波。

  忽然,一个有着一头凌乱的黑发、绿色眼睛、戴着一副圆眼镜的11岁小男孩哈利·波特的形象跳进罗琳的脑海里。“他正准备坐火车去一所魔法寄宿学校,在此之前,他还不知道自己会魔法,一出场便没有了父母。”此时的罗琳好像被人施了魔咒,她静静地坐在那里,任由想象天马行空,故事细节就像在霍格沃茨寄宿学院的那数百只送信的猫头鹰般哗然而至。

  火车依旧缓慢前行,转动的车轮不断发出哐哐的声响,车窗外夏日里的英国乡村的景致尽收眼底。哈利·波特的朋友们也一个个从罗琳脑海中蹦出来,一大堆画面在她脑海中盘旋,她还看见一座充满神秘气息的城堡——霍格沃茨寄宿学院。“这个城堡一定在苏格兰,一个远离城市喧嚣之地。”事实上,罗琳的父母就是在开往苏格兰的火车上一见钟情。

  由于没有带纸笔,火车到站时,这些画面罗琳一个字也没记下来。

  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在若干年后,哈利·波特成为风靡全球的童话人物,而罗琳当初构想的那个魔法世界,已经成了亿万读者的乐园。

  从兔子拉比特开始

  J.K.罗琳是她的笔名,她本来叫乔安·罗琳(Joanne Rowling),朋友们都叫她“JO”,读者们叫她“JK”,而朋友开玩笑的时候叫她“JAKE”,同学奚落她时叫她“Rolling Pin(旋转的大头针)”或者“Rolling Stone(滚石)。”

  罗琳1965年7月31日生于英国的格温特郡。她的父母与魔法师毫无关系,一个是飞机制造厂退休的管理人员,另一个是实验室里的技术员。她还有一个妹妹名叫黛安(Dianne),小她两岁,罗琳喜欢叫她黛(Di)。

  罗琳从小就对讲故事乐此不疲,妹妹黛安是她忠实的听众。“有一天,黛安一不小心掉进了一个兔子洞”,罗琳编的故事大多以这句开头。而结尾通常是“黛安在兔子洞玩得非常开心”。至于中间的情节,则像变魔术一样,每次都花样百出。

  再大一些时,罗琳开始尝试把故事写下来。有一次,她写了一篇兔子拉比特(Rabbit)的故事。拉比特是一个英雄,有一天,它出麻疹被困在家里,一群朋友来看他,其中包括一只大黄蜂Ms.BEE。情节虽然简单,但罗琳视之为自己的处女作。那年,罗琳刚刚6岁。而这篇故事,大概是受她在4岁出麻疹时,爸爸给她读故事《柳林风声》的启发。

  1983年,罗琳从埃克塞特大学(Exeter University)法语和古典文学专业毕业,取得文学学士学位。此时,成为作家还是个遥不可及的梦,而哈利·波特和那个魔法世界更是连影子都没有。

  在父母的建议下,罗琳开始学习法语和英语的双语文秘课程。父母希望能借此让她掌握一项实用的生存技能。接下来,她几乎是靠打零工为生,调查员、双语秘书、特赦国际组织文员等她都做过。有趣的是,她曾经的一份工作是为出版社撰写和派送退稿通知。现实总是很残酷。可能是目睹了太多人的作家梦被无情打破,她开始写的几本给成人看的小说,都没有完成。

  葡萄牙的黑衣新娘

  1990年的那个夏天,哈利·波特同她一起登上了从曼彻斯特回伦敦的火车。但魔法并没有立刻上演,这个真实世界也没有减少对罗琳的考验。

  同年,事业无成的她受到了另一个打击,她深爱的妈妈去世了。倒霉事接踵而至,她的住所被小偷光顾,拿走了妈妈留给她的遗物;和大学时期男朋友的感情也走到了尽头。原本漂泊不定的她决定离开伦敦。

  刚巧此时她得到一个去葡萄牙第二大城市奥波多教英语的机会。在葡萄牙那个温暖而陌生的环境,罗琳感到些许的轻松:白天教孩子们英语,到晚上则可以继续构想哈利·波特和那个魔幻世界。她有点喜欢这个异国城市了,奥波多盛产波尔多红葡萄酒,除了偶尔喝一杯,她还可以到美丽的里贝罗河畔,一边享受灿烂的阳光,一边看简·奥斯汀的著作以及从英格兰带来的《指环王》。

  突如其来的感情让简单而平静的生活复杂起来。有一天,当时还是新闻系学生的葡萄牙小伙子乔治·阿朗特斯与罗琳不期而遇。他立刻被罗琳那红色头发和蓝色眼睛所吸引,是的,她确实与葡萄牙姑娘很不同。两人很快相互吸引并感情升温。1992年10月16日他们结婚了,婚礼当天,罗琳穿了一袭黑色礼服,或许这预示了之后感情生活的不顺利。(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一书中,讲授占卜课程的特里劳妮教授警告拉文德·布朗说,她所畏惧的事情将在10月16日星期五那天发生。估计罗琳对这天印象很深刻,这不是巧合。)

  异国婚姻并没有想象中浪漫,争吵然后和好,成了结婚后的某种轮回。一刻不停地编写着哈利·波特成了罗琳生活的最大的寄托。

  1993年女儿杰西卡的出生并没有挽回他们的婚姻。在一次争吵过后,乔治把罗琳赶出家门,宣告了他们爱情的终结。

  罗琳带着4个月大的杰西卡和装满哈利·波特手稿的行李义无反顾地回到苏格兰。她想去爱丁堡,一来爱丁堡物价便宜,二来和她手足情深的妹妹黛安婚后就住在那里。她想在那里找个固定的工作,休养疲惫的身心,同时抓紧完成《哈利·波特》的初稿。

  在黛安的帮助下,总算安顿下来。但生活很快陷入了困境,她没有工作,有一个不足半岁的小孩,更糟的是,英国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社会风尚对单亲父母非常冷酷无情。当时的英国首相约翰·梅杰在保守党会议上发表讲话,他指出单亲母亲要为英格兰的年轻人问题而受到谴责。

  受生活所迫,罗琳最终还是向政府申请了资助,她每周可以领到大约103.5美元的救济金勉强维持生计。但对罗琳来说,取得政府资助的过程让她感到羞辱,毕竟她是个骄傲的28岁女子,有着大学学历和一定的工作经验。她多希望能拥有一件哈利·波特的“隐身衣”啊。

  魔法降临

  在尼克尔森咖啡馆的角落里,坐着一位不甚修边幅的年轻女士,时而深思,时而微笑,不停的在纸片上写写画画。在她旁边,放着一辆婴儿车,一个漂亮的女婴在酣睡。

  罗琳母女俩租住在一套没有暖气的单卧室毛坯公寓。每天她都把杰西卡放在婴儿车里散步,试着让她早点睡着。女儿一睡着,她就迅速推着她走进一家叫尼克尔森的咖啡馆,叫上一杯咖啡,然后赶紧开始写作。因为她妹夫是这家咖啡馆的合伙人,所以尽管她常常只买最少的食物或饮料,而呆上很长的一段时间,也不会有人去打扰她。

  在写作时间之外,为了补贴家用,她有时候会做多份兼职的文秘工作。她在后来的采访中说,那段时间里,唯一一件没有同步进行的事情就是自己房间里的清洁工作。她承认,她不是一个好的家庭主妇。她的妹妹和朋友借给她一些旧家具和生活用品,在这之前,她的公寓里更是沉闷无比。而尤其让她感到难过的是她看到其他孩子拥有那么多的玩具,而她女儿只能玩别人送的旧玩具。

  日子终于在1995年开始迎来转机。

  这年1月,她通过了大学硕士资格的申请;夏天,她成功离婚并取得了女儿的抚养权,更为重要的是,她最终完成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手稿。

  但第一部《哈利·波特》的出版并不顺利。

  从未出版过书的罗琳不知道要把书稿寄给谁,书稿打印出来后,她就试着寄给了几家出版社和经纪人,但不久她就收到了退稿(相信这些出版社现在都后悔不迭)。后来,她干脆跑到图书馆翻阅《作家和艺术家年鉴》,在众多的名字中,仅凭喜欢“里特”(Little)这个充满童趣又可爱的姓,她就决定将前三章稿子寄给经理人克里斯托弗·里特(Christopher Little)。

  很快,可爱的里特先生回复了“一生中最棒的信”,内容非常简单“谢谢你,我们想看到手稿其余的部分,并保证绝不会泄露”。在黑黝黝的小屋里,她在餐桌前手舞足蹈,足足把这封信读了七八遍。

  但是,对于一篇儿童读物来说,一般是4万字左右,这篇稿子有9万字显得太长了。罗琳还使用了掩耳盗铃的方式,用单倍行距打印,以使字数显得少些。

  里特先生花了一年时间才找到布鲁斯伯瑞出版社(Bloomsbury)同意出版这本书。

  出版商担心罗琳的女性身份会影响她作品的销售,劝说她使用一个中性化的笔名。毕竟,喜欢看魔幻小说的大多是男孩子,他们可不愿意看到小说是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罗琳只得同意,给自己取了J.K. Rowling的笔名,其中的K代表Kathleen,是她深爱的祖母的名字。

  1997年6月26日,这本在英国名为《哈利·波特与智慧石》的小说出版了。不过,首印只有500册。当罗琳拿到自己的书的时候,她把书夹在腋下,逛遍了整个爱丁堡。看见自己的书在书店里售卖,她不禁高兴得有些发抖。

  书刚一出版时,并未引起很大的轰动。但三天后,转机出现。罗琳接到了代理商的电话,告知她书的版权正在美国拍卖,美国一家出版社对这本书很感兴趣。其后,这家出版社以破天荒的10.5万美元的高价买下了这本书在美国的出版权。

  最终,1990年那趟从曼彻斯特开往伦敦的乏味旅途中,闯入罗琳脑海的那个小男孩,让她几年来辛苦的奋斗有了极其丰厚的回报。

  哈利·波特与平凡的世界

  很快,罗琳在1998年夏天出版了《哈利·波特与密室》;1999年10月推出了第三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2000年7月推出了第四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2003年6月推出了第五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2005年7月推出了第六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2007年7月推出终结篇《哈利波特与死圣》,销售势头一次高过一次,形成了越来越猛烈的“哈利·波特”飓风,被视为出版界的一个奇迹,而“哈利·波特现象”也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热烈讨论的话题。

  在此过程中,罗琳也赢得了无数荣誉。包括大不列颠最佳童书奖、苏格兰艺术协会最佳童书奖、史马蒂书卷奖、红房子童书奖,书商杂志评选的年度最佳作家,羽毛笔奖、大英图书奖等等。

  《时代》周刊的文章称,过去的奇幻文学沉溺于“一个理想化的、传奇性的伪世界,在《绿袖子》的旋律中,骑士和淑女们跳着假面舞”,是罗琳,重新定义了奇幻文学。

  在《哈利·波特》终结篇的结尾,伏地魔死了,哈利·波特死而复生。J.K.罗林这样写道:“19年来,哈利的伤疤再也没疼过。一切都显得平常。”

  “一切都显得平常”,不知这是不是同样经过磨难和重生的J.K.罗琳的内心写照。

(责任编辑:铁刚)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罗琳 | 哈利 | 波特 | 黛安 | 杰西卡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