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百名企业家成立的阿拉善SEE协会,运作三年后开始调整自身追求:从单纯治沙到推动环保意识普世化 王石、冯仑、任志强等大腕京城“选秀”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叶静邹锡兰
7月29日下午,北京首创大厦17层, 王石、冯仑、任志强,刘晓光等企业家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选秀”。
“这里不是选快男,也不是选好男人,这里选"公男",公益男人。”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说。当天,他也是一名参“秀”选手。
“我参加了15个基金会,都是副会长、常务理事等,可在这里选了2次,什么都还不是,所以我要再选第三次。”能“说”的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也不忘“自报家丑”,力拉“选票”。
来自台湾的麦肯锡大中华区资深顾问、NPP公益伙伴监事长陈宇廷,更是请上自己的妻子献歌一曲。
为了在选举中胜出,平日繁忙的企业家们此刻忽然变得“闲”起来了,竞选演说上不时搬出各种时间充裕的理由,以至于后来者不得不另想“绝招”。
这里是阿拉善SEE(指society、entrepreneur、ecology,也就是社会、企业家、生态)协会第四次理事大会,也是第二届执行理事选举大会。和其他选秀潜在的“大好商机”不同,他们的“胜出”意味的是每年要自掏腰包花费时间去艰苦的阿拉善做考察,为阿拉善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
“和三年前一样的是,企业家的热情没变。和三年前不一样的是,阿拉善SEE协会的目标和方向日益清晰。”云南红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武克钢说。如果说三年前是因为刘晓光的“鼓动”才参与了这个项目,那么现在他则是更加理性地去面对治沙和思考协会未来的发展。
从治“自然沙”到治“心灵沙” 三年前的那一幕,首创集团总经理刘晓光至今难忘。当他应北京九汉天成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军之邀来到阿拉善,看到那片茫茫沙漠,刘晓光被深深震撼,在夜色中跪问苍天。之后一个大胆的想法就出现在他的脑海里:治沙。
在刘晓光看来,如果说2004年那个情人节的下午,是一群企业家的集体“情感出轨”,那么三年后,这种出轨已经变成了一种“爱情”。这三年里,企业家们对这块土地投入了太多的感情。
三年前,没有人知道这片土地该怎么治,即便是发起人刘晓光,也只有一片热情。
三年后,阿拉善SEE协会已开始谋划走出阿拉善,去治更多的“沙”。
“治沙,既要治自然的沙,更要治心灵的沙。”东亚包装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利川说,在他看来,治心灵的沙——唤醒环境保护的意识,比治自然的沙更重要。
而阿拉善SEE协会也走过了从治“自然沙”到“心灵沙”的过程。三年多来,协会理事张树新、韩家寰、宋军、武克钢、杨利川等人曾多次前往阿拉善,与政府、农民、专家、项目团队共同进行大量的研讨。此举也促成了后来的“内生式社区发展项目模式”的诞生。
对于这一模式,协会的解释是,以当地人为主体,将社区内的组织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全部动用起来,用村民自治的方式,唤醒当地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而协会对有助于环境保护的相关项目也会予以资金支持。
“沙漠化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纯粹治自然的沙,并不一定有效果,也不一定符合自然规律。协会要做的是去帮助当地村民,降低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以减慢荒漠化的进程。”杨利川说。
来自协会的报告表明,自2004年6月阿拉善SEE协会成立以来,至今年5月,协会共募集各类资金4312.2万元人民币,在具体项目实施上,总共为25个项目投入2452.75万元。在阿拉善地区,累计保护草场面积736万亩,梭梭林近20万亩,胡杨林3.3万亩,红柳林28.9万亩,农牧民承诺签约合理载蓄的草场100万亩。
而为了治“心灵沙”,阿拉善SEE协会也开始了新的尝试,颁发了两届生态奖,总奖金达150万元。
谋变基金会 对于治沙外的尝试,在阿拉善SEE协会执行理事、上海证大投资集团董事长戴志康看来,正是阿拉善SEE协会的一个必然发展方向。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到底能不能治好沙,已经不是阿拉善SEE协会最重要的意义了。协会存在的更大意义是去唤醒其他企业的环保意识,协会所能做的也不仅是治沙,只要对环境有利、提升环保意识的一些项目都可以尝试。
事实上,这一想法也得到了众多理事的认同。多位理事均表示治沙是个漫长的过程,协会的资金、能力也都远远不够。如何能让有限的资金做更多的事,以及如何发动更多的企业关注环境,是阿拉善SEE协会所要更多思考的。
在当日上午进行的章程修改中,这一想法也得到了体现。经过理事的一致同意,原章程中的阿拉善治沙被修改为“以阿拉善为基础,不再局限于阿拉善业务”。
对于这一修改,原阿拉善SEE协会会长、首创集团总经理刘晓光说,并不是动摇了治沙的目标,而是未来有更多的尝试,希望能做更多的公益事业。
而这一修改,也为阿拉善SEE的下一步转身奠定了基础。
对于下一步的发展,新当选的第二任阿拉善SEE协会会长王石表示,希望成立专门的基金会。据王石介绍,该想法一年多前已经产生,并且得到了理事们的认可,而协会也为此做了相关准备。
据协会副会长张树新介绍,之所以募集到的基金没有及时全部投入到项目中,正是因为基金会的成立,根据现有法律,至少需要800万的资金。
虽然已经明确了“内生式社区发展项目模式”,也确定了未来的基金化路线,然而,对于基金会成立后将怎样走下去,王石也表示,现在并不特别明确,“从3年前走到现在,协会一直在摸索着前进。”
继续“摸石头过河” 和王石一样,戴志康、武克钢们也不知道阿拉善SEE的治沙路如何走下去,不知道协会的未来如何走下去。
“做什么,如何做,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武克钢说。对于这个只有三岁的协会该如何发展,理事们也都有着各自的希望。
“保持现在的规模就很好,协会的意义不在于筹集了多少钱,做了多少项目,如果其他的企业家能够自觉关注公益,或者成立他们的公益组织,那就实现了协会的意义,并不一定要加入协会。”戴志康说。
在7月28日的章程修改过程中,曾有理事提议,当选执行理事必须保证发展三个理事会员。不过这一提议很快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根据阿拉善SEE的章程,理事会员需每年缴纳10万元会费。为了保证这笔公益捐赠的到帐,有理事甚至提议直接要求执行理事把30万元先垫付。反对的理由是,阿拉善SEE协会的目的是希望唤起企业家自发的公益热情,而不是靠关系“拉人头”。
“阿拉善不缺这点治沙钱,也不需要任何一种施舍,关键是要对治沙有足够的认识。”内蒙古永业集团董事长吴子申说。
而对于这个由企业家这个特殊团体而产生的群体,如何区分公益与商业,也成了讨论焦点之一。在当日的理事大会上,有理事表示,要商业完全排斥在协会之外。只有纯公益的目的才能发展好协会。不过另有理事提出,如果能将协会内的资源调动整合起来,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责任编辑:雍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