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布什8月5日在戴维营会见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布什和卡尔扎伊举行此次会晤涉及的问题包括日益严重的恐怖暴力活动以及亟待解决的韩国人质事件等。
胶着的人质事件,结果仍未明朗。反恐是否需要新思路?此前英国首相布朗访美之际,着力向美国推销了一种反恐新策略——用他的话说,是“攻心之战”(battle for hearts and minds)。
这一策略的转变与布朗访美期间的不少言论相呼应。布什单边主义反映在他把反恐定性为非友即敌的“战争”(war),但布朗却避开“战争”一词,他用的是战斗(battle)和斗争(struggle)。布什说伊拉克是“中央战线”,但布朗却说阿富汗才是“前线”。布什把伊拉克的死局完全归咎于基地组织,但布朗却说“你在对付着逊尼派与什叶派的暴力冲突,伊朗的干预,当然还有大量的基地组织恐怖分子”。英国明白分而治之、逐一击破的要义,因此教派冲突和伊朗的地区野心,都不应归入恐怖主义的行列,否则只会逼他们与基地组织结盟。布什说恐怖主义是一种“黑暗的意识形态”,布朗则认为恐怖主义“并不是一种追求,而是一种罪行”。优胜之处在于夺去了恐怖主义分子的道德高地,也把反恐的重任务实地交给了警察和情报部门,而不是应付常规战争的军队。
有评论认为布朗访美期间的这些言论仅在于为工党政府重新定位,与布什“划清界线”,但细心解读其背后的含义,则可发现其微言大义,预示着911以来英美反恐策略的首次重大转向。西方左派坚持的“多元文化主义”被认为只不过绥靖政策,新保守主义似乎直面了“文明冲突”,但不顾中东的社会现实硬销“民主”和“自由”也只是死路一条。布朗的策略总结两种手法的经验教训,可视为反恐的“第三条路”。
布朗还提出公平贸易和经援发展中国家、在第三世界(如非洲)扶贫的重要性。因为当西方越显得公道,基地组织便越难以“新帝国主义”的“入侵”为名招募年轻人。也只有这样,西方的价值观念才可以重新夺取道德高地,并赢得任何意识形态的斗争。
作为老牌帝国,英国在管治殖民地和“收买人心”方面的经验比美国丰富,也做得更好。当美国大兵全副武装开着装甲车在巴格达巡逻,英军士兵则戴着贝雷帽轻装在巴士拉的大街上给街童派糖果,三千美军裹尸而还,而英军的伤亡仅其十分之一。若伊拉克的战后重建由英国指挥,恐怕不至如斯田地。傲慢的美国人经历了焦头烂额的四年,在进退维谷的今天,或许应该听听老谋深算的英国人的劝告了。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