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化学药及中成药生产企业实施GMP认证制度之后,从明年1月1日起,中国中药饮片行业也将全面实行GMP认证,在规定期限内未获得认证的企业将一律停产。而今离国家药监局的"最后通牒"只剩四个多月,但国家药监局的统计显示,在全国已注册的1100多家中药饮片企业中,已通过GMP认证的只有200多家,认证率仅有两成。
被化学药及中成药生产企业广泛认可的GMP认证,在中药饮片行业却遭遇尴尬。中药饮片GMP认证项目共有111项,其中关键项目18项。要通过认证,就得按要求进行厂房改造和生产流程控制,引进相关的生产及检测设备。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中药饮片专业委员会主任苏桂云表示,"平均算来,一家企业要通过认证,软硬件投入在800万元至1000万元左右。"而这笔费用对于很多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来讲不是一个小数目,此外,通过认证之后,产品质量上去了,成本也会相应增加,平均下来,认证企业的成本比不认证的企业要高出近两成。而在目前的中药饮片市场上,没有进行认证的企业在这几个月里具有价格优势,苏桂云透露,很多企业就是担心认证会增加生产成本,进而失去市场,因此认证的事能拖就拖。
在安邦分析师看来,之所以到目前还有80%的中药饮片企业没有通过GMP认证,担心在短期内失去市场份额固然是原因之一,但这不是最主要的。在当前的形势之下,通过GMP认证的企业与没通过的企业共同竞争,成本上当然不具备优势,但是这种现象只是暂时的,大限一到,市场上能够存在的中药饮片企业都是已经通过GMP认证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家都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
安邦分析师认为,之所以众多的中药饮片企业对于GMP认证抱着犹豫不决的态度,是受到了之前的化学药及中成药企业进行GMP认证的结局影响,对通过认证之后的前景不乐观。之前,中国制药工业在推行了GAP、GSP、GMP认证之后,2004年全国制药工业产值减少31%,利润下降了39%。而且,通过认证之后的制药工业,产能利用率也难以令人满意。对于相当一部分企业来讲,诸多的认证只不过是给自己背上了几大资金包袱,产品的销售,市场的格局并没有因为这些认证而发生有利的变化。
中药饮片行业的情况与化学药行业非常类似,产品绝大多数是仿制品,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数量有限……相信现在的中药饮片企业也深深地体会到了"不过是等死,过了是找死"这句话的含义了。之前化学药、中成药行业进行的认证的先例并没有给中药饮片企业带来信心,相反却严重地打击了积极性。
此外,在药物注册环节,尚未公布的《中药审评的补充规定》相信也是中药饮片企业面对GMP认证犹豫不前的原因之一。如果《规定》对于中药产品注册的规定类似于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那样提高仿制药的门槛,那么产品绝大部分是仿制药的中药饮片企业将面临更为难堪的处境。
返回目录竞争环境政策环境--把握国家、地方政策形势变化彭水河认为目前的医改走上了一条循环的错误道路
彭水河近日在其博客上发表了题为《医改又走错了道》的文章。文章称,"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的现象背后是深层次的矛盾没有理顺,更没有根治。对于国家投入到医改的资金,有关部委认为,这些资金需要用于社区医疗站、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其实这种方式是错误的,让一些官办思维的人牵引着走入了岔道。文章称,政府的职责就是安排医保资金来源,确立规范的医保制度,这包括账户、就诊、报销等体系,而唯一不需要做的就是办终端--医院。选择就诊医院是病人的自愿行为,政府不应该去装饰、装备医院。医疗设备的淘汰更新很快,政府能保证永远地投入吗?政府投入万一减少或中断,这些卫生院、社区医疗站岂不就要难以为继了?这实际上是以前走过的失败的路子政府可以办少量的纯公益性的医院,但不是目前这种谋利性质的公立医院。这些营建机构的钱,如果充实公民账户、让所有人口都能覆盖、都能分享,该有多好!依靠官办思维,建这些遍地开花的医疗机构,是与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整体目标背道而驰。
文章称,目前大医院筹划更大扩建,乡镇、社区争取政府补助,这样效率低、浪费重,管理层次多、管理成本重,可以肯定,政府必须要永远地投入这些机构,只要断奶就会运转困难,或者转而利用国有垄断地位搜刮患者。前些年政府办医院的弊端已经显露无遗,所以提出了卫生部门要面向全社会管卫生,而不是亲自上阵办卫生。可是办卫生需要更多的官员、催生更多的官员权利,他们怎么会舍得放弃?按照这些人的做法,政府的手伸得越长越好,能够支配的钱掌握得越多越好!
目前是地域划分、逐级转诊,即使患者所在的社区医疗站技术不佳、服务不好,囿于报销所限,也只能前去光顾;即使明知这些站点水平有限,对自己的病无能为力,也要前往报到,由他们安排转诊。如果是流动人口呢?--目前还没有考虑到!中国人生存的组织性被一套又一套的制度一次次地强化,画地为牢的自私和狭隘思维又一次占了上风!这里很明显是国有体系垄断,排除竞争;对于医疗服务技术、价格,患者无法选择。由此带来的人员调配、药品购销中的徇私舞弊、贪污受贿将愈演愈烈、势不能控。病人选医生是前些年推行过的措施,又被新的条条框框反向否定了。这些管理措施就是这么乱,各种矛盾政策互不照应,摸着石子过河的低能管理,造成了更多的混乱和无所适从。
很明显,这样的医保安排必定会难以为继,到了一定的时候又要推倒重来。反反复复中,国民的健康付出了代价,国家的财政造成了浪费,宝贵的资金没有用在刀刃上,改革的行程又坐失了良机。无数的事实证明,不能寄希望于官员们闭起门来论道,而要更广泛地发动社会公众来参与国家管理,医保政策也不例外。
返回目录SFDA将实行医药企业黑名单制度
近日,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颜江瑛透露,药监局为开展企业信誉建设,将实行黑名单制度。颜江瑛介绍,为了指导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准确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特别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制定和下发《特别规定》的实施细则。同时,今后监管职能部门,特别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实行安全监管职责的时候,可以进入经营生产场所实施检查。药监局对药品和医疗器械将实行进出口管理,对危险产品实行召回制度。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年底前,准备基本建立起县乡两级的食品安全政府负总责的责任体系和应急体系。中央和地方政府准备投入88亿元用于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资金将用于国家医疗器械检测中心的改造、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体系建设、西部地区食品药品监督行政执法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等六个项目,其中有一部分项目将落户北京。
返回目录国际环境--国际市场风云变幻,把握先机防范风险FDA:中医药在美国法律地位尚未改变
在8月7日的《医药竞争情报》中,提到了《美国首次认同中医药学是独立的科学体系》的新闻及其引起的争议,安邦分析师表示,FDA此举更多的是处于对中医的尊重。近日,《北京青年报》报道称,该报记者就此事向FDA发言人罗灵斯·金伯利发出电子邮件求证。邮件提出了"《管理指南》是否意味着FDA认同中医药学是独立的科学体系"的问题,但并没有得到正面回答。金伯利在回复的邮件中表示,《管理指南》并未提出任何新的规范要求。就像FDA发布的其他指南文件一样,它只代表FDA对某一问题的当前想法,并不使FDA或公众负有法律责任。该文件也并未主张或暗示联邦法律的任何改变。金伯利举例说,"比如,《管理指南》并没有改变《膳食补充剂健康教育法》中规定的任何维他命和膳食补充剂的法律地位。它只是陈述了膳食补充剂的法律定义,提醒有关公司即使是标明为"膳食补充剂"的产品,只要用于治疗、预防、缓解、诊断疾病,也应该遵守有关药物的规范。"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膳食补充剂健康教育法》,将包括中药在内的天然植物药列为膳食补充剂,是介于食品与药品之间的一种特殊产品。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中药通过美国FDA的审查,作为药品在美国使用。在美国的中医药仅针灸是以州法律的形式被列为一种医疗手段。《美国FDA认同中医药学是独立的科学体系》一文中称,《管理指南》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学从"补充和替代医学(CAM)"中分离出来,首次认同中医药学与西方主流医学一样,是一门有着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的独立科学体系,而不仅仅是对西方主流医学的补充。报道称,据中国中医科学院一位院士介绍,美国国家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NCCAM)和FDA认为,传统医学体系是"有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与对抗疗法(西方主流医学传统疗法)独立或平行发展而来"的,有着独特的文化传承背景。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元素,如相信机体有自愈能力,治疗方法也有独到之处。
返回目录美国大部分化学品公司第二季度利润增长
在已经公布2007年第二季度经营业绩的15家美国化学品公司中,大多数公司取得了不错的利润。其中有12家利润同比实现增长,3家利润下降。利润仅实现个位数增长的是陶氏公司和杜邦公司。第二季度,陶氏公司实现的利润仅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6%,为10.4亿美元,销售收入增长了6.0%,达到133亿美元。正像往年那样,原材料和能源成本的上升拖了公司经营业绩的后腿。根据陶氏公司提供的数据,与2006年第二季度、2007年第一季度相比,这些成本在第二季度分别增加了5.5亿多美元和7亿美元,这是陶氏公司有史以来成本增幅最大的一个季度。第二季度,杜邦公司实现利润9.72亿多美元,同比增长3.0%,销售收入达到78.8亿多美元,同比增长5.8%。证券分析人士曾经预计,杜邦公司的农业和营养保健部门将在第二季度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是因为美国种植的玉米面积(玉米用作乙醇的原材料)有较大增长。然而,这一部门的税前营业利润下降了0.5%,为4.28亿美元,销售收入则增长了7.2%。
Terra工业公司的销售收入达到6.938亿多美元,同比增长了32.5%,这一增幅是所有15家化学品公司中最大的。此外,它的季度利润达到694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几乎增加了14倍。今年第二季度,Terra公司的利润率达到10%,是去年同期的10倍。Terra公司的主要产品为化学肥料。公司首席执行官Michael Bennett表示,由于美国农场今年春季种植的玉米达到了9300万英亩,整个第二季度对化肥的需求十分强劲。
在Terra公司之后,第二季度利润增幅仍然值得称道的化学品企业分别是富乐(H·B·Fuller)公司和格雷斯(W·R·Grace)公司。富乐公司实现利润2730万美元,同比增长了46.0%,不过,它的销售收入仅增长了0.5%,为3.735亿美元。格雷斯公司实现利润4840万美元,同比增长了41.9%,销售收入达到8.12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1.5%。第二季度,美国气体化工产品有限公司实现利润2.84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8%,销售收入达到2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5.6%。公司首席执行官将此归结于能源和电子市场对气体和原材料的强劲需求。普莱克斯(Praxair)公司实现利润2.9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7.8%,而销售收入达到23.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2.3%。公司首席执行官Stephen Angel表示,公司产品和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将继续保持乐观的态势。
只有3家化学品公司公布季度利润下降,它们分别是卡博特(Cabot)公司,PPG工业公司和罗门哈斯(RohmandHaas)公司。罗门哈斯公司实现利润1.61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6.1%,销售收入则同比增长了5.2%,达到21.9亿美元。PPG工业公司虽然实现的季度销售收入创下历史新高,达到31.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2.4%,但是它的利润同比却下降了6.3%,为2.55亿美元。卡博特公司实现利润2300万美元,同比下降了14.8%,而销售收入也同比下降了2.6%,为6.49亿美元。
返回目录诺华止痛药Prexige被令撤出澳大利亚市场
瑞士诺华制药公司生产的消炎止痛药Prexige日前被责令撤出澳大利亚市场,原因是这种药物被发现导致2名服药患者死亡。据瑞士通讯社报道,澳大利亚治疗物品管理局共发现了8名服用此药导致肝脏受损的患者,其中2人死亡,2人接受肝脏移植手术。据此,该局要求此药撤出澳大利亚市场,并要求用药患者进行肝脏检查。澳大利亚至少有6万人服用此药治疗关节炎、术后疼痛和其他疼痛。报道援引诺华制药公司发布的公报称,其他国家尚没有发现Prexige导致死亡的事件,澳大利亚的死亡病例是因为患者服用此药超过规定用量的2倍到4倍所致。Prexige与美国默克公司2004年撤出市场的镇痛药物"万络"是同类药,目前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准销售。据悉,澳大利亚是首个责令此药撤出市场的国家。
返回目录BarrPharma第二财季净盈利减少近一半
BarrPharmaceuticalsInc.(BRL)近日宣布,第二财季净盈利同比减少了45%,但是营收同比成长了81%。BarrPharmaceuticalsInc.公司总部位于新泽西州WoodcliffLake,是一家生物科技制药公司。该公司第二财季净盈利4530万美元,合每股收益41美分。去年同期该公司净盈利8220万美元,合每股收益76美分。经过调整之后的每股收益数字由去年同期的93美分下降至84美分。BarrPharmaceuticals公司第二财季的营收由去年同期的3.517亿美元成长至6.37亿美元。此前市场平均预期BarrPharmaceuticals第二财季业绩将为每股收益71美分、营收6.14亿美元。展望未来,BarrPharmaceuticals宣布重申财测,预计全年经过调整之后的每股收益将在3.00美元至3.30美元之间,预计营收将在24亿美元至25亿美元之间。市场平均预期该公司全年每股收益3.02美元、营收24.9亿美元。
返回目录约旦制药商Hikma公司收购埃及Alkan制药公司
据《埃及公报》报道,约旦制药商Hikma公司出资6050万美元收购埃及Alkan制药公司。埃及Alkan公司拥有175种注册药品,其销售额在过去两年中分别增长了18%和34%,2006年销售额达到1460万美元,其税前利润从150万美元上升至350万美元。约旦Hikma公司首席执行官表示,Alkan公司的生产能力、产品的多样化、注册渠道和200家强大的销售机构将成为Hikma进入埃及市场的有力平台。
返回目录竞争对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药品制造中国化学药企业需要仔细考虑竞争战略
目前,中国化学药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主要集中在原料药环节,而这个环节主要是成本竞争,而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环节上,还非常缺乏竞争能力。按照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匡算,大多数原料药出口企业的利润率仅在1.8%左右。随着原料药退税率大幅下降、出口成本上升、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出口企业、特别是不少原料药出口企业的好日子已一去不返,现在,是西药出口企业考虑自己竞争战略的时候了。按照竞争理论,企业的竞争战略只有三种: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聚焦战略。对于追求长期发展的企业来说,有必要从这三种战略中选择一种。同样是原料药出口,一些企业在降低退税率后就无法生存;而另外一些企业,比如青霉素工业盐和维生素C企业却在国际市场上有价格的话语权,一年时间内,价格大幅上升,这就说明了这些企业的竞争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在清晰的竞争战略下获得的。可以把华药、石药、哈药这样的出口企业看作是总成本领先战略的代表,其竞争逻辑是,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制造成本,然后通过残酷的竞争肃清市场,进而控制市场、获得定价能力,最后获得高额利润。这种战略比较适合大宗原料药企业。虽然这种战略很好,但只要有高额利润,就会有跟进者;随着人民币升值,成本优势如果不能长期保持,就会在国际间发生生产转移,而且这种战略往往意味着高门槛,并不是人人可为。此外,对不少制药企业来讲,选择差异化战略是可取的。选择差异化战略,可以从特色原料药和西成药两个方向突破,这也是整个中国制药工业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的必由之路。类似于中国,印度也曾经走过大宗原料药-特色原料药-非专利药-创仿药的发展路径,这个路径也应该是中国民族医药企业的发展路径。而选择特色原料药和西成药作为发展方向,要求企业从成本竞争走向知识竞争,本质上是竞争方式的变化,这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生产能力,还要去适应规范市场的专利要求、生产要求,还要求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选择了这个方向,意味有很多困难要克服。然而,中国民族医药工业的竞争能力,直接取决于它们克服这些困难的能力。
返回目录维生素产品成为德国默克重回中国OTC市场的敲门砖
德国默克在全球的OTC领域十分强势,特别是维生素领域。但在中国,却一度试水失败。1999年6月,默克投资8000多万港币收购了香港中山雅柏公司60%的股份,更名为默克雅柏药业(中国)有限公司,作为默克在中国的制药基地而存在。2003年,默克大举进军OTC市场,首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弗利民博士"系列药就是中山雅柏公司本土的品牌。但此次合作却没有引入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做得最好、利润回报最高的维生素药品。2005年,默克战略大调整,出售了相关业务和工厂,退出了中国的OTC市场。不过并不意味着默克对中国OTC市场的放弃。默克高层对此的解释为战略调整的需要。2006年,9月以166亿瑞士法郎(合133.1亿美元)收购欧洲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雪兰诺公司。两家公司合并后,将成为欧洲最大的制药企业之一,年销售额达到100亿美元。德国默克也由此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并购整合。2006年,默克已在中国上市了首个抗肿瘤药物"爱必妥",根据IMS统计数据显示,去年6个月的销售额已达5000万元,而今年预计销售额将过亿。从今年1月份开始,默克和雪兰诺已在全球范围内正式启动合并,并更名为"默克雪兰诺"公司,默克由此成为欧洲最大的生物制品公司,同时新公司也将成为默克集团旗下处方药发展的平台。在处方药逐步实现全球整合的同时,默克重返中国OTC市场的计划也在积极酝酿。维生素被称为"万年产品",因为它是动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元素,不会被替代,需求长期稳定。同时,维生素的许多新功能和应用被不断发现,新品种也不断增加。最新数据显示,在所有的药物中,复合维生素的销售金额仅次于感冒药,反映出复合维生素在医药零售市场中已占有重要地位。从长期看,维生素市场将保持稳步增长趋势。而默克公司首个维生素方面的OTC保健食品将在几个月内进入中国市场。据默克中国区业务运营总监严知愚透露,默克医药正在酝酿将其本土自有的维生素产品带入中国市场。随着更多的人把服用复合维生素作为日常保健的一种方式,更多的医药企业涉足复合维生素市场。包括拜耳、西安杨森和葛兰素史克等。默克认为,把那默克全球在OTC领域,尤其是维生素领域的强大产品引进中国,将有助于默克在中国开展OTC业务。
返回目录奇星药业"华佗再造丸"以药品身份进入韩国市场
一直只能委屈地打着"保健食品"或"添加剂"旗号出口韩国的中成药产品,终于打破了这一僵局。近日,广药集团奇星药业有限公司与韩国金安公司正式签约,共同拓展韩国市场。同时,由双方共同努力的"华佗再造丸"也正式获得韩国药品管理部门的批准,成为中国第一个以药品身份进入该国的中药。据了解,韩国与中国虽有相同的中医药文化背景,每年都从中国进口大量的上等中药材,但其对中成药的质量标准和科研水平极为苛刻,中成药进入韩国市场的门槛很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去年11月,"华佗再造丸"取得了具有自主品牌的、韩国药监局颁发的来自中国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一号中成药药品注册进口证。今年初就已进入韩国主流药品市场,销售额也由最初的几万元扩大到几十万元,奇星药业董事长施少斌表示,通过此次双方合作,很有信心让华佗再造丸今年在韩国的销售额突破100万元。施少斌表示,目前"华佗再造丸"能以药品身份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已达26个,其中包括俄罗斯、乌克兰、越南、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泰国等,并创下以药物身份连续八年出口量第一的中药出口记录。
返回目录正大集团想要控股太行药业不容易
泰国正大集团对国内医药界的兴趣不减,虽然曾在金融危机之时退出部分杭州青春宝的股权,但资金压力解除之后,其对国内医药界、特别是中药界的兴趣再度萌发。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山西太行药业透露,泰国正大集团有意投资太行药业公司设立的中药生产基地,并进一步持有公司股份。其实,正大集团对太行药业的投资兴趣始于2005年。当地屯留县经贸局有关人士表示,太行药业在屯留县有个投资1亿多元的中药生产基地,泰国正大集团对这个项目十分感兴趣,一直表示希望参与二期项目的合资。而太行药业一位高管也表示,正大有意参股太行药业,曾多次来公司考察。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障碍,因为太行药业目前由员工股绝对控股,而正大希望能够持股51%以上,因此改制必须经职工持股会同意。太行药业经营状况良好,去年销售额2亿多元。而公司的产品优势更是吸引了正大的注意。公司所有剂型于2000年一次性整体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GMP认证,认证剂型为小容量注射剂、大容量注射剂、口服液剂、胶囊剂、颗粒剂、片剂等。2005年8月,公司又一次性通过国家和省级GMP再认证。山西太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林葆近日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公司正在与正大谈判,正大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正在考虑合并太行。长治市国资委一位负责人表示,太行药业和正大集团合资一事"有些困难",国资委目前尚不能发表看法。但该负责人不愿进一步解释"困难"是什么。此外,据一位接近正大制药的人士透露,除太行药业外,正大制药今年仍在物色并购对象,并希望在短期内再把二三个制药企业纳入囊中。目前有三个合作项目进入实质性协商阶段。
返回目录辉瑞公司与睿鹰制药合建哌拉西林项目
据《中国医药报》报道,辉瑞公司与山东菏泽睿鹰制药集团合资600万美元建设的200吨专门出口美国的哌拉西林项目日前开工建设。该项目的整个工程建设和生产都将严格按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标准进行,其产品将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部门的认证,大部分出口美国市场。该目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2100万美元、利税500万美元。
返回目录药品销售县级市场成为第三终端大品牌战略的重点
随着第三终端对药企推动作用的增大,在药企开拓第三终端市场的行动中,推行大品牌战略已经成为了一些企业的战略选择。四川蜀中药业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今年又在第三终端市场培育了数个销售过亿元的品牌产品,而这些产品全部都是在第三终端市场上成长起来的。河南百年康鑫药业市场部经理崔海燕表示,该企业去年确立了"从第三终端市场培养核心产品"的新战略,重点推广抗病毒口服液,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使这一产品的销量在去年一年内增长了5倍,在全国的中低端市场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并在河南、陕西、湖北、湖南、四川、广东等省份的第三终端铺设了较好的网络渠道。黑龙江葵花药业从1999开始到2002年,连续四年创造了300%的发展速度;2006年销售收入猛增至5.7亿元。其功臣却只是两个普药品种(护肝片和胃康灵),其中第三终端市场为销量的提升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第三终端市场还是更适合销售普药。上文提到的药品基本都是普药。葵花药业事业一部总经理杨阳表示,之所以从上百个产品中选择了护肝片和胃康灵两个产品做重点推广,关键原因在于这两个产品能满足该药业为大品牌产品总结的五大条件:(1)是大品类产品,市场容量至少在20亿元以上;(2)价位合理,适合老百姓使用;(3)自主研发,中药产品首当其冲;(4)具有地道的药材优势;(5)属于长期用药领域。
与以往实行大品牌战略首先选择大城市的大连锁终端不同的是,药企实行第三终端大品牌战略的目标已经转移到了县级市场。崔海燕表示,"我们目前的重点市场在河南,这里是一个低端消费人群数量众多的省份,有100多个县,如果能做好100个县,一个县的月销售额为3万-4万元,一年就有4000多万元。我们计划在河南先做到县级公司,逐步进行分销,最终做到乡一级。下一步,他们还将围绕河南周边,针对河北、湖北、湖南、陕西、安徽等地区的县级市场进行重点开发,采取二级分销的模式,将产品输送到最基层。"葵花药业也在力拓下游终端。据悉,葵花药业在各地的销售队伍已达3000人,有一级分销商200多家,掌握终端8万多个。"葵花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三方面:一是选定OTC市场,精心运作,尤其注重第三终端的开拓;二是注重与媒体的合作,发挥广告巨大的空中拉动作用;三是注重与大物流公司的合作。
返回目录直供不会引发药品零售市场的价格战
日前,有媒体报道说,厦门各大药店找到了一条进一步降低药品成本的通路--厂家直供,有望将药品的零售价"降低10%-15%左右"。而如果有些企业大量增加"直供药",可能会因为拥有成本优势而向竞争对手发起新的价格攻势。不过,安徽丰原大药房总经理吴言俊认为,"直供不会引起价格战。直供的品种都是高毛利品种,药店怎么可能拿这些高毛利的品种来打价格战呢?"在制药企业与药品零售企业合作的直供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一些大型连锁药店与品牌厂商的非品牌药坐到同一条"船"上,谋求共赢。制药企业发挥品牌的优势,开发新的系列产品或二三线品种,充分利用药店的渠道资源来开拓市场--在零售终端力量越来越强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品牌药厂家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而平价药店老大哥老百姓大药房去年8月在大连药交会上向品牌药厂家高调示好,带动了更多药店与上游厂家进行这种方式的合作。其中,品牌药厂一般都会选择大型连锁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因此,中小型连锁企业便把"绣球"抛向非品牌药厂家,药品零售市场两种力量的交锋由此产生。丽珠医药集团非处方药事业部副总经理周鹏认为,直供对厂家来说有两大好处,一是终端比批发企业的消化能力更强,二是厂家能够及时、准确地从药店得到产品的反馈信息,迅速作出反应和调整。渠道的扁平化是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将改变流通格局,演绎出新的合作模式,终端既是代理商也是销售商,批发企业只具备配送功能。四川光大制药的一位销售部负责人表示,目前多数的直供药都是小品种,这些小品种需要药店的渠道来推广,像他们主打品种之一的抗病毒颗粒已经铺遍四川的药店,没必要采用直供的方式。而且"直供的现象已经很普遍,一般都有几百个品种,大家都是"直供",没有什么优势来打价格战"。
返回目录行业数据统计数据--官方权威统计数据中国医药商业市场将迎来寡头垄断的格局
日前,由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的2006年中国医药商业销售100强名单公布,百强销售总额达到2281亿元,占全国销售总额的67.88%。百强企业整体销售规模比2005年增长了11.27%,低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百强企业整体销售规模占中国医药工业市场规模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34.60%下滑到2006年的32.92%。其中:中国最大的3家医药批发企业销售总额达到636.60亿元,占医药商业市场销售总额的18.95%左右,比2005年提高1.25个百分点。销售规模超过百亿元的企业有3家,依次是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九州通集团有限公司,这三家的销售总额达到636.6亿元,占全国销售总额的18.95%左右,比2005年提高了1.25个百分点;过50亿元的有9家,新增1家(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过30亿元的企业达到15家,比2005年增加2家;过20亿元的企业有27家,比2005年增加2家。进入医药商业百强企业的销售规模底线由2005年的5.29亿元提升到5.80亿元;超过1亿元的企业比2005年多了45家。而百强中的前20强的利润占医药商业利润总和的69.16%;其中,有9家企业销售利润率在1%以上,大大高于行业水平。
医药流通大公司、大集团在医药市场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医药流通前20家企业销售总额达到1419.48亿元,占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42.25%,利润占医药商业利润总和的69.16%,市场集中度和经济效益集中度显著提高。目前医药生产、流通百强企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而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发展战略背景下,这些地区的医药经济发展也将被带动起来。
目前,中国的医药批发企业8000多家,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在微利的水平运作,市场集中度水平较低。2005年,中国医药商业销售百强中前3大企业的合并市场份额为24.96%,而同期,美国和日本市场前3大医药商业企业的市场份额分别为96%和67%。中国医药商业企业的盈利水平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医药批发企业的毛利率为6.2%,而世界主要药品批发企业的毛利率平均值是7.9%,净利率则是中国的两倍,达到1.2%。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医药商业的集中度已经明显提升。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历年商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5年,医药商业百强的总体市场份额已经达到67.85%,比2001年提升了9.14个百分点。前3强和前10强的市场份额也在稳步提升,前3强的销售收入占了四分之一强,前10强的销售收入比重也接近50%。近年是国家出台医药行业政策较为密集的年份,医药商业的整合趋势将愈演愈烈,集团化、规模化将带来一定的成本优势,从而使盈利水平有所提升。
返回目录上半年中国中药类产品进出口喜忧并存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7年上半年,中国中药进出口总值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进出口总额达7.25亿美元,同比增长12.51%。其中,出口总额达5.62亿美元,同比增长10.69%。植物提取物仍为中药产品出口的主力军,出口额约为2.5亿美元。进口增长势头强劲,总额达1.63亿美元,同比增长19.24%,比出口增长高出近10个百分点,中成药雄踞进口额榜首,达到7448万美元,同比增长25.15%;进口增幅最大的商品为保健品,进口额3838万美元,增幅达30.73%。然而,中成药对亚洲部分国家出口的下降和保健品出口的下降,也令人担忧。
今年上半年,中国中药类产品主要出口市场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其中,亚洲以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的香港特区为主要市场。在出口到亚洲的3.53亿美元中,日本占28.4%,为1亿美元;中国香港特区为9682万美元,占27.4%;韩国为5331万美元,占15.1%。中国中成药类产品出口欧洲共计9085万美元,德国、法国、西班牙位居前三甲,分别为德国2038万美元,占22.4%;法国1353万美元,占14.8%;西班牙1146万美元,占12.6%。中国中药类产品对北美洲出口一直以美国为主,上半年出口该地区的8791万美元中,美国占93.2%,为8199万美元,而加拿大只占6.7%,为591万美元。中药材及饮片的主要出口市场仍然是中国香港特区以及日本、韩国、越南、美国。
今年上半年,中国进口中药类产品共计1.63亿美元--66.73%的产品来自亚洲,35.05%来自欧洲,12.18%来自拉丁美洲。其中,中成药进口额为7448万美元,"未列名海草及其他藻类"为2110万美元,"其他鱼油、脂及其分离品"为1627万美元。中药材及饮片出口价增量减从具体商品来看,上半年中国中药材及饮片出口数量为12735吨,比去年同期略有减少(同比下降了0.24%),但出口金额达2.0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5.94%,平均价格增长了16.23%。出口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国外企业纷纷在中国投资(合资)设厂,生产线前移所致。中药材及饮片的出口主力仍为"用作药料的干或鲜的植物",出口额达到9065万美元,同比增长22.95%。中国中药材及饮片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传统中药材及饮片市场的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对日本出口10260吨,同比下降了2.94%;对韩国出口19332吨,同比下降了7.26%,对新加坡出口1192吨,同比下降38.29%,对德国出口2478吨,同比下降10.66%。
人参出口的数量、金额、平均价均呈增势:出口数量达1455吨,同比增长3.68%;出口金额达2164万美元,同比增长了21.46%;出口平均价为14877美元/吨,同比增长了17.14%。野生资源性产品冬虫夏草,因产量受环境影响较大,而国内对其需求也日益增加,今年上半年出口量同比下降17.36%,价格增长30.64%,平均价高达6515.11美元/千克,同比增加了58.1%;菊花、枸杞、黄芪、党参、半夏、当归、川芎等大宗品种的出口平均单价和出口总额的增长都在27%以上。
今年上半年,中国植物提取物产品出口金额、数量均列中药产品出口榜首。从2002年开始,植物提取物出口金额连年上升:2002年为1.9亿美元,2003年为2.1亿美元,2004年为2.5亿美元,2005年为3.2亿美元,2006年达4.7亿美元。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世界市场对植物提取物的需求仍然非常旺盛,但由于中国对植物提取物产品的出口退税下调,下半年中国植物提取物的出口势头可能略有减缓。亚洲、欧洲、北美洲仍是中国植物提取物出口的主要市场:上半年对亚洲出口额为1.08亿美元,占该产品出口总额的43.51%,同比增长8.60%;对欧洲出口6311万美元,占该产品出口总额的25.22%,同比增长9.72%;对北美洲出口6144万美元,占该产品出口总额的24.56%,同比增长17.08%;对美国的出口量增长39.2%,总额达5678万美元,占中国植物提取物对全球出口量的23.35%;对日本出口额达4087万美元,同比增长9.92%,占中国对外出口植物提取物总额的16.33%;对韩国出口额为2052万美元,同比增幅11.74%,出口量822吨,同比增幅13.4%,金额和数量的增幅已超过日本;对德国的出口额达1349万美元,同比增长23.96%,出口平均价格增幅为29.02%。
今年上半年,中国中成药出口继续保持总体平稳增长态势,出口额为6890万美元,同比增长11.81%。特别是对欧洲出口增幅显著,出口额达662万美元,同比增长了30.70%。其中,对英国出口235万美元,同比增长27.13%。亚洲是中国中成药主要出口市场之一,占中国中成药对全球出口的70.69%。其中,对日本出口642万美元,同比增长9.12%,出口数量为246吨,同比下降11.13%;出口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金额和数量都呈下降趋势,原因是这些国家的部分中药进口商转型为自产成药的工贸结合型企业,如新加坡市场所售卖的中成药中,有两成是该国制造,品种已达2000多种。
今年上半年,中国保健品的出口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未列名海草及其他藻类"、鲜蜂王浆、中药酒在出口数量和金额上都出现下降趋势。蜂王浆产品主要是受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影响,日商对产品要求不断提高,而在价格上又不断压低。今年上半年,中国鲜蜂王浆出口金额为602万美元,出口数量为346吨,同比分别减少16.16%和22.54%。鲜蜂王浆粉出口金额为457万美元,同比上升1.65%;出口数量为96吨,同比下降6.53%。以往中国出口金额最大的"未列名海草及其他藻类",今年上半年出口金额同比下降41.65%,出口数量同比下降12.56%,主要是对美国出口急剧下降所致。今年上半年,保健品出口金额和数量双增长的产品是蜂花粉,出口金额为92万美元,出口数量为255吨,同比分别上升44.68%和48.81%。
数据来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返回目录上半年中国西药出口重点品种保持强劲增长
2007年上半年,中国西药类商品的对外贸易仍然保持着顺差状态,不过,出口的强势已经开始收敛,甚至首次出现了出口增幅低于进口增幅约9个百分点,这与2006年同期出口增幅高于进口增幅13.40个百分点相比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差别。在传统医药类出口重点商品中,青霉素工业盐、维生素类、抗生素类等品种仍保持强劲的增长,但也有一些品种正在走下坡路,如扑热息痛的出口金额和出口价的增长率为负数,维生素B12的出口价则一直跌滑。
上半年维生素C(不含衍生物)出口3.68万吨,同比增长了9.36%;出口金额1.4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5.50%;出口平均单价为3.88美元/公斤,而实际价格有的已高达每公斤12美元左右,接近2003年的历史高位,而且供货比较紧张。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德国、日本、荷兰和比利时,所占比重为65.84%。上半年维生素C出口价格不断走高,其主要原因是预期维生素C生产企业停产检修造成的。在国际市场上,维生素C的竞争格局的两大强势主要在荷兰帝斯曼公司和中国维生素C生产企业之间形成。而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维生素C的国际话语权日益提高,而停产检修将使得维生素C产量的供应呈现缺口,在这一预期下,维生素C的价格随之而起。
上半年青霉素工业盐(不含衍生物)出口6953吨,同比增长了0.75%;出口金额为1亿美元,同比增长49.91%;出口平均单价14.46美元/公斤,同比增长了48.79%。主要出口市场是印度、阿联酋、日本、意大利和西班牙,印度所占比重高达77.39%;除对阿联酋出口金额同比增长54%外,对其他4大市场出口增幅均超过100%。上半年青霉素工业盐出口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由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和因环保压力企业难以满负荷生产的供需矛盾造成的。面对青霉素工业盐强劲的增长势头,一些国内已停产、转产的企业准备重新投产或扩产,印度也传出消息称,有些企业将复产青霉素工业盐。
上半年扑热息痛出口2.41万吨,同比增长了3.74%;出口金额5524万美元,同比下降了3.08%;出口平均单价2.92美元/公斤,同比下降了6.57%。主要出口市场是印度、印尼、爱尔兰、尼日利亚和泰国,所占比重为51.45%;除对泰国出口金额同比下降13.09%外,对其他4大市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扑热息痛出口价格近几年持续低迷,生产企业勉强维持生存。生产扑热息痛的原料--对氨基苯酚的价格今年以来每吨又上涨了2000多元人民币,达到每吨1.4万元人民币,国内部分对氨基苯酚生产企业甚至以低于国内供货的价格大量出口到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导致国内生产扑热息痛的原料供货紧张。面对印度的强势竞争压力,中国扑热息痛行业可能将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
上半年糖精及其盐出口数量为7602吨,同比减少8.95%;出口金额为2924万美元,同比增长了16.27%;出口平均单价为3.84美元/公斤,同比增长了27.71%。主要出口市场是巴西、韩国、德国、美国和西班牙,所占比重达36.53%。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糖精生产国和出口国,产量有70%-80%供应出口。从国际市场看,采购糖精的大户多半是可口可乐、宝洁、高露洁等大型跨国公司。中国的糖精生产企业凭借规模化生产和成本优势,占据了全球糖精市场约三分之二的份额。
上半年肝素钠(含衍生物)出口数量为49吨,同比减少19.22%;出口金额为5758万美元,同比增长了13.36%;出口平均单价为1184.35美元/公斤,同比增长了40.36%。主要出口市场是德国、美国、法国、意大利和奥地利,所占比重高达85.51%。中国是世界上肝素钠主要出口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增多,肝素钠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加。照趋势来看,肝素钠还有较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上半年链霉素(含衍生物)出口数量为1.03万吨,同比增长了18.60%;出口金额达1799万美元,同比增长了18.03%;出口平均单价为17.45美元/公斤,同比下降了0.48%。主要出口市场是荷兰、美国、巴基斯坦、印度和爱尔兰,所占比重达52.62%。中国链霉素产量世界第一。但由于其用途比较单一并在近年来逐渐萎缩,因此,导致其市场价格不断下降。
上半年维生素B12(含衍生物)出口数量为783吨,同比增长了20.52%;出口金额达2462万美元,同比增长了15.86%;出口平均单价为31.42美元/公斤,同比下降了3.86%。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印度、德国、日本和荷兰,所占比重达71.51%。维生素B12价格继续下跌,造成部分企业资金短缺,生产经营遇到了诸多困难,有的企业今年以来亏损继续扩大。
上半年青蒿素制剂出口数量为315吨,同比增长128.51%;出口金额为2406万美元,同比增长了121.66%;出口平均单价为76.47美元/公斤,同比下降了2.99%。主要出口市场是苏丹、瑞士、尼日利亚、印度和肯尼亚,所占比重高达64.59%。随着疟原虫对奎宁抗药性的不断增强,青蒿素类抗疟药已逐渐取代奎宁类抗疟药,成为抗击疟疾的主力军。目前,中国青蒿素出口企业多是各自为战,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纷纷采取低价竞销的手段来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份额,相互压价等不合理的竞争十分严重。甚至有一些企业将粗制滥造的青蒿素制剂冒用其他公司的品牌,牟取暴利,使市场秩序更加混乱。
作者:安邦信息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吴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