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7、1998两年亚洲危机后,从全球方面来说,出现了贸易结构巨大的变化——发达国家总体来说逆差不断地扩大,而其他的中级市场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的顺差不断在增加。当然这里面发达国家之间也有顺差,主要是美国的逆差不断扩大,去年将近8000亿美元占全球贸易顺差的64%-65%,也就是说全球资本净输出的65%全留在美国。
全球范围内,顺差的分布相对比较分散,从去年开始,中国的顺差占全球的比重已经升到第一位,占到13.5%,超过日本,德国排第三。
所有顺差里面,除了中国、德国、日本还有亚洲的新兴市场以外,其他比较显著的是俄罗斯和石油输出国家。也就是说全球目前的这种贸易失衡,主要是美国对亚洲国家的贸易不平衡问题以及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失衡压力问题。如果不谈石油,那么贸易失衡实际上是199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迅速发展、产业转移所形成的必然结果。如果说这样一个全球化趋势不改变,这样一个过程持续不变的话,人民币无论升值还是贬值都很难影响到这个过程,也无法解决全球贸易失衡问题。
2004年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阶段,贸易顺差、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逐渐凸显。这种情况下,是不是一定要用大幅度的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争议很大。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所实行的政策,主要是一个长期的出口创汇、鼓励外资流入的政策,所形成的一整套的产业配置是面向海外市场的。这样一个结构,如果说要转向以国内市场为主,需要一个很长时间的调整,绝不可能通过人民币的短期大幅升值来改变。
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对国内的宏观经济有巨大的冲击。我们看到,今年中国政府除了出台减少出口的措施以外,还在实行节能减排、加强环保等等各方面的措施,实际上在逐步地增加企业的社会成本或者环境成本,也就是把过去没有进入到产品中的一些外生负成本都内生化,这样一种方式有利于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进步。从长期来看,这会逐步使中国的生产成本上升,这样所得到的结果可能要比人民币突然大幅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好一些。
我的基本观点是,人民币大幅升值解决不了全球的失衡问题,也解决不了中国自身的内外需求不平衡问题。那么现在,还是可以有其他一种更好的方式来替代人民币的大幅升值,来逐步地使得中国经济走向以内需为主的发展轨道,这样对中国经济保持长期可持续的增长更加有利。(毕吉耀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来源: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