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公司新闻 > 公司创新

斯丹凝(DenisFredSimon):中国企业急需商业创新

纽约州立大学来闻国际关系与商务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企业急需商业创新

  见习记者 王露 大连报道

  全球化的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企业都不了解并忽视了商业创新的重要性。

  9月的大连气候宜人,风景如画。6日到8日,世界经济论坛首次在这里举行了“从达沃斯到大连一新领军者年会”的盛会,这也是第一次在中国举办这样的盛事。来自全世界的顶尖企业、商业机构、政府代表聚集在此,共同讨论变化中的全球商业环境、企业如何走向全球等重大议题,关注全球成长型企业是其中的热点之一。
'); } } showTurnAD12(intTurnAD12); }catch(e){}
在快速变化的当今世界,哪些因素才是企业维持增长、获得持续成长的关键?中国企业走出去又可以在这里获得怎样的经验?这无疑是中国企业向世界寻求经验的好机会。本报记者专访了纽约州立大学来闻国际关系与商务研究院副院长,美国知名的研究中国高新技术转让的学者,多次担任大连市、辽宁省科技创新顾问的斯丹凝(Denis Fred Simon)教授。

  《21世纪》:夏季达沃斯使得大连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您认为从大连软件外包行业的发展历程,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并作为中国发展服务贸易企业的典型?

  斯丹凝:需要肯定的是,大连的软件园非常好,空气、交通、风景都很吸引知识人才过来工作,因为知识人才对于生活质量很重视。而且,大连政府层、科技局层思维都比较开放,知道如何和外国公司开展合作,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但是,仍然需要改善和提高才能真正带动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第一个缺点是语言优势还不足,外包对象也以日本、韩国企业为主,今后需要打开西方市场;第二是人才资源不足,使得大型跨国公司对于和其合作还存在一些担忧:是不是经验太少,不足以做好全球大项目呢?人才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合作,是新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关键因素。

  中国企业缺乏的是“商业创新”

  《21世纪》:您认为中国企业在成长为全球型企业的道路上缺乏的是什么?

  斯丹凝:首先是全球化视野、全球化知识不足,包括前面我提到的人才,全球化经验也是不够。因为中国的企业需要懂得“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区别:国际化指的是企业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是单向的,全球化则意味着企业需要整合各种内外部资源的策略,在深入、多向和网络状的联系中,共同完成一个项目。

  其次,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全球品牌。品牌意味着顾客对产品的认同度。比如当我们看到可口可乐,我们就能大概知道其味道如何、质量如何、包装是什么样子。

  第三,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中国企业缺乏商业创新。我们需要了解,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两种。绝大多数中国企业都不了解并忽视了商业创新的重要性。举个例子,你如果要进入美国汽车市场,就需要了解美国中部、西部、东部对汽车的不同需求,是设计还是性能更重要,每个区域的顾客都是非常不同的,如果你没有在商业策略上的创新,当你进入新市场就会失败。

  《21世纪》:那么,您认为中国企业应该采取什么具体措施来改善这些问题呢?

  斯丹凝:第一是要重视培训,对全球化知识、管理的培训,像我前面强调的那样,人才对于当今全球型企业很重要;第二是需要提高“Listening

  Post”,中文意思是“听”,当企业进入新的市场,可以先在那边设立一个办公室,一个收集各种市场信息的办公室,深入了解当地的顾客需求和市场特征,学好了这些后再真正开展投资。这样可以节省成本,提高成功率。

  把握“合作经济”要素是成长为全球型企业的重点

  《21世纪》:您前面提到了创新,那么您认为创新型国家的政策对于中国企业成长为全球型企业有什么帮助?

  斯丹凝:创新型国家的政策很好,但我认为还要加上一点,重视“合作经济”。所谓“合作经济”,需要你对外界开放、知道如何分享你的想法、在人才和产品上可以自由流动、知道如何和外界合作、对跨文化有深刻理解。如果中国企业能够把握住 “合作经济”的核心要素,就可以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快速做出反应,制定全球策略,以此获得持续成长和发展。

  《21世纪》:您认为中国企业应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发展路径?

  斯丹凝:我的建议有几点。一是你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成为全球型企业,走向国际,就是说你得有明确的商业目标,了解目标顾客和市场的特征。二是树立品牌概念,这对于走向全球尤为关键。三是选择拥有跨文化经验的、能够熟练运用商业外交的人才。另外,还需要中国企业不仅仅以价格为优势,要注重质量,这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21世纪》:能不能给出一些国外企业成功在海外创新的案例来给中国企业一点具体展示?

  斯丹凝:商业创新模型很重要,我们可以从日本汽车成功进入美国市场的例子中看出这一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汽车希望打开美国市场,但很困难,因为美国顾客不了解日本汽车的质量,维修起来也比较麻烦,不愿意买。后来,日本企业在美国很多城市都设立了维修中心,只要汽车出现问题就送到维修服务点来修理,那美国顾客慢慢就接受了日本汽车,对质量有了认知,维修也很便利。

  中国企业需要学会在不同市场创造不同的商业模式,海尔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可是还是有很多企业商业创新策略的重要性所在。我对中国企业的发展前景还是很乐观的,中国人才遍布世界各地,企业需要利用好这个国际网络,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尤其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如此快速变化的世界当中。
(责任编辑:雍非)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斯丹凝 | 达沃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