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年,中国钢铁业风云激荡,历经铁矿石涨价带来的集体焦虑,影响至深的宏观调控,是否开放的争论,市场之手与行政之手交错推动,如何做大做强,仍是摆在中央决策者和钢铁企业领袖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
与咄咄逼人的米塔尔相比,中国钢铁巨头显得保守一些
全球钢铁业整合大浪汹涌,中国企业无法置身事外。
决策者开出的方案是:先内部整合,做强做大,集体对外
于是,2007年,一轮波澜壮阔的钢铁中央企
业的重组大幕正式拉开
钢铁央企重组时局图
进入2007年以来,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为着力点的钢铁中央企业重组步伐突然加快。
钢铁业龙头宝钢集团,继年初收购新疆八一钢铁之后,迅速展开与邯郸钢铁的战略合作,然后就是重组包头钢铁。8月初,武钢集团重组昆明钢铁集团刚刚落定,又将目标对准了攀枝花钢铁集团。
至此,钢铁行业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大幕已完全拉开。一系列动作背后,根本目的是加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并积极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
去年底,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把2010年明确为重组大限,准备届时将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央企调整和重组从目前的155家,重组为80至100家,其中打造30至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8月29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3年内,国资委将根据利润水平、成本控制能力等因素构成的综合指标为中央企业排定座次。届时做不到行业前3名的,将被国资委强制重组。
重组路线图
2005年是中国钢铁产业的分水岭。“之前是春秋时期,之后就进入了战国时代”,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钢铁行业分析师梁铭超说,“中国钢铁从那一年起进入了质量和层次要求,而不是单纯的规模要求。”
2005年4月2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以下简称《政策》)。会议指出,要努力把中国建成世界钢铁大国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强国。
《政策》第一章第三条明确提出:通过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实施兼并、重组,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集团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到2010年,钢铁冶炼企业数量较大幅度减少,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
“从矿石、能源、资源、水资源、运输条件和国内外市场考虑,大型钢铁企业应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钢铁企业应结合本地市场和矿石资源状况,以矿定产,不谋求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可持续生产为主要考虑因素。
东北的鞍山-本溪地区有比较丰富的铁矿资源,临近煤炭产地,有一定水资源条件,根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该区域内现有钢铁企业要按照联合重组和建设精品基地的要求,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产能低水平过剩,应根据环保生态要求,重点搞好结构调整,兼并重组,严格控制生产厂点继续增多和生产能力扩张。对首钢实施搬迁,与河北省钢铁工业进行重组。
华东地区钢材市场潜力大,但钢铁企业布局过于密集,区域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型骨干企业可结合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国际竞争能力。
中南地区水资源丰富,水运便利,东南沿海地区应充分利用深水良港条件,结合产业重组和城市钢厂的搬迁,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攀枝花-西昌地区铁矿和煤炭资源储量大,但交通不便,现有重点骨干企业要提高装备水平,调整品种结构,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以矿石可持续供应能力确定产量,不追求数量的增加。
西北地区铁矿石和水资源短缺,现有骨干企业应以满足本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为主,不追求生产规模扩大,积极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
这就是整个未来中国钢产业的一个布局图,改制在前、效益好的企业率先进行了并购。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戚向东的办公室里有一张中国地图,上面标明了大大小小两百多家钢厂的位置。
“钢铁是关乎全局的一种产业,做大和做强互不矛盾”,钢铁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徐桂兰说。
按照《政策》要求,国家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跨地区联合重组,到2010年,形成两个3000万吨级,若干个千万吨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