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9月25日电(记者江时强、李志晖)三峡工程开工建设14年,枢纽工程、输变电工程、移民工程顺利进展,工程的生态环保工作一直在有序推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记者从25日在此间召开的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会议上获悉,截至2007年8月,枢纽工程完成动态投资763亿元,输变电工程已基本完工,三峡移民搬迁安置122万人,余下的10多万人明年将搬迁完成。
三峡工程2003年6月蓄水后,生态效益明显。其防洪作用开始全面发挥,已能有效控制洪水流量,对减少洞庭湖淤积,增加枯水期下泄流量,改善长江中游河道及航运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的监测结果表明:三峡工程施工区和移民安置区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总体稳定,以优于Ⅲ类水质为主;三峡工程施工区空气质量较好,环境噪声基本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库区泥沙来量下降,工程排沙、防淤措施有效,水库排沙比达40%,高于设计预计值;水库诱发地震维持低强度水平,无碍大坝安全;三峡水生和陆生珍稀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国家投入120亿元进行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地质灾害避让移民近7万人,三峡工程开工后的十多年,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比开工前明显减少。
针对三峡工程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国家及其有关部门和三峡库区各级政府实施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措施。
这些措施是:鼓励库区19万多农村移民外迁安置,关停并转1500多家工矿企业,从根本上减轻库区环境压力;批准实施《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为三峡库区的所有县城和主要集镇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并对污水处理设施有效运行制定了“以补促提”政策,对库区城镇部分企业和居民生活污水实施了有效治理。目前,库区城镇污水处理水平已走在全国前列;对库区地质灾害及高切坡采取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监测预警等多项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加强长江上游防护林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实施了《三峡水库库周绿化带建设规划》;建立了动植物自然保护区,保护受工程影响的生物多样性;建立了跨地区、跨部门的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坚持每年向社会发布生态环境监测公报;开展了对三峡工程蓄水前后泥沙观测和研究。
(责任编辑: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