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件信筒掀起北京邮政革命
——专访北京市邮政公司副总经理徐学明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记者南焱
350个红色快件信筒,是北京市邮政公司从今年8月开始到年底的投放计划,没想到短短两个月,日收快件量已达2300多件,高峰时突破3000件,而且每天的客服电话和用户来信十分踊跃,大家强烈要求在他们那里也安上一个这样的信筒。
不久前,北京市邮政公司不得不修改规划,要在今年10月底前再安装400~500个快件信筒,年内达到1000个左右,日收件量计划达到9000~10000件。
小小信筒为何掀起如此大的波澜?
2007年3月21日,北京市邮政公司挂牌,标志着北京邮政进入了政企分开时代。刚刚进入企业运作的北京邮政,在成立4个月后,以红色信筒震撼亮相,与其说这是京城快递市场的一场革命,倒不如说这是北京邮政进入公司时代的改革序幕,它就像一扇窗口,让用户看到了北京邮政正在进行的巨大变革。
红色信筒风暴会给京城快递市场带来怎样的变化?信筒风暴之后北京邮政还会有怎样的动作?在10月9日“世界邮政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国经济周刊》专访了北京市邮政公司副总经理徐学明。
红色信筒的初衷
《中国经济周刊》:今年8月,北京邮政为了提升同城快递效率,在城区设立了红色信筒,这一举动被外界看作是北京邮政快递业的革命。设立快件信筒的初衷是什么?
徐学明:我们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最大限度地方便用户使用。比如开筒时间,用户可以在中午和晚上下班后投交,而在邮件送达时间的确立上,也是本着尽最大可能加快时限,确保城区在半天内送达,而且一定要赶在收件人下班之前收到快件。二是在北京这样一个交通十分拥堵的特大型城市里,快件信筒无疑是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减少交通出行、缓解路面拥堵的一项重要措施。
《中国经济周刊》:与过去相比,它在运作模式上有哪些变化?
徐学明:信筒快件的运作方式是,上午11:30之前交寄的,下午17:00前必须送达;19:30前交寄的,次日上午11:30前必须送达,远郊区(县)在城关半径5公里以内的均在第二天送达。而且在开筒后和快件送达后,将两次给寄件人发送手机短信。同时,我们还推出了“限时未达,原银奉还”的承诺。
《中国经济周刊》:据悉,在此之前北京邮政已经成立了同城快递公司,网络是独立的;信筒快件是否建立在这套网络上?它与同城EMS有什么区别?
徐学明:今年4月,北京邮政正式组建起同城快递公司,隶属于市邮政速递公司,负责同城快递业务的管理和运作。同城快件的服务方式有两种,一般零散交寄的客户大都自己到邮局办理,也有拨打11185客服电话要求上门取件的,另一种大都是批量交寄的大客户,针对这样的协议客户,我们都提供上门服务。
信筒快件网络是建立在全市统一的同城快件网上,单独组网没有必要。信筒快件与传统的同城EMS的区别:一是同城信筒快件仅限于文件类,而且厚度不能超过2.5厘米;二是不能保价;三是可以实现24小时无约束自助服务;四是价格便宜很多,传统同城EMS是12元,如果上门的还要加5元上门服务费,现在信筒快件定价是8元,3个月内促销价格仅6元。
《中国经济周刊》:红色信筒还在推广阶段,通过两个月的实际运行,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徐学明:同城信筒快件推出后,社会各界反响热烈,认为邮局改变了传统的坐商习惯,开始认真研究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了,服务也更加人性化了。
推出两个月来,我们也在不断改进工作。第一,按原计划年内只安装300个左右,现在看来这一计划有点保守了,许多客户纷纷来电或致信,强烈要求增加红色信筒的覆盖面,为此我们及时调整了规划,确定在10月底前在需求旺盛的地区加装400~500个,年内力争达到800~1000个信筒。第二,为了缓解北京交通拥堵状况,今后在开筒和投递时,要更多地使用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第三,要进一步加强邮资信封的防伪设计,目前我们已设计出第二代同城快递封,既有物理防伪,又有信息防伪,每个封都只有一个唯一代码。第四,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宣传,甚至投递人员都可随身携带信封,以最大程度方便客户使用。
EMS将主导快递
《中国经济周刊》:北京邮政的同城快递相比之下发展较晚,今后会不会通过资本整合来完成做强做大的发展目标?
徐学明:其实北京邮政的同城业务起步并不晚,但是由于受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发展不是很快,比如过去城八区的4个区局(东区、西区、南区、海淀)是各自为政,每个区局收寄的同城快件都是全市跑,造成资源的分割浪费。政企分开之后,新组建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着眼于做大做强民族速递产业,提出了要加快推进速递专业化经营,要求各省市有效整合资源,推行市县一体化。
今年4月,北京邮政公司实施了政企分开之后的第一项改革,即速递专业化改革,主要是针对速递专业“体制分散、机制不活、成本较高、能力不足”所造成的业务发展不快的问题进行改革。把4个区局下属的速递专业的人、财、物、客户资源等全部上收到市速递公司,实行一体化经营管理和业务运作,对外打出一个拳头。9月份,又开始在远郊区(县)局设立了速递公司,并适时上收。
在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的同时,下一步,我们还将立足于规范行业服务标准,提升服务水平,高举民族速递大旗这一宗旨,通过资本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争取尽快做大做强。邮政作为本土快递的旗舰企业,我们有着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紧迫感主要是要直面市场激烈竞争的局面,在中国加入世贸后,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在这一新形势下,迅速做大做强民族快递产业,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就显得尤为必要;责任感,来自于国家赋予我们的确保公民基本通信权利、确保国家信息安全的重任。
《中国经济周刊》:快件信筒的发展对快递业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您怎么评价未来的北京快递市场?
徐学明:政企分开之后,邮政加快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步伐。这必将大大激发出邮政这一传统的“百年老店”新的生机和活力,并由此带动各项业务的快速增长,事实上这一势头已经开始显现。今年1~7月,全国通信行业累计实现通信业务收入452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5%,其中邮政增长达14.8%,电信增长达10.1%,多年来邮政增长首次超过电信增长。而在各家电信运营商中,只有移动增长超过邮政,为22%,电信和网通均在3%以内,联通不到8%。可以说,中国邮政正以邮务类、速递物流类和金融类三大板块业务的三足鼎立之势加快发展速度。
可以预见,未来的北京快递市场将是以邮政EMS为主导,以其他国有快递公司、民营公司及国际快递企业为补充的市场。服务会日臻完善,效率会越来越高,客户会越来越认可。在这个市场中,邮政的EMS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邮筒带动公司变革
《中国经济周刊》:政企分开以后,快件信筒应该是北京邮政公司发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除了同城快递发展步伐加快以外,其他业务还有哪些动作?有什么样的变化?
徐学明:今年3月21日,北京市邮政公司成立,半年多来,北京邮政业务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正如北京市邮政公司章干泉总经理所讲的,“政企分开后,不仅仅是局变公司、局长变经理这些称谓上的简单变化,更重要的是,邮政企业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业务发展”。8月1日,在推出同城信筒快件的同时,北京邮政还实施了57年以来,报刊发行业务最大的一次提速改革,这次改革主要是要优化再造作业流程,全面加强能力建设,加快报刊上市时限,让读者更早看到当日报刊,为了确保提速达到预期效果,增加了报刊集散站点,增加了投递部和报刊零售批销中心,并新增2000多名投递人员,总投资将超过1亿元。
我们还着眼于为政府、企事业单位与广大消费者架起沟通的桥梁,大力发展对账单等信函业务,让百姓明明白白消费。今年1~8月份,医保、住房公积金、电信、信用卡、基金等对账单业务增长达150%;我们还以邮政强大的名址数据库资源为平台,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寻找目标客户,数据库商函业务也实现了“翻番”式增长。还开办了主要面向广大京郊农村的邮政储蓄存单质押贷款和小额信贷业务,其中存单质押贷款超过1亿元,而通过协议存款等方式回流农村的资金已超过20亿元,有力支持了京郊新农村建设。
《中国经济周刊》:通过快件信筒革命会不会由此推动北京邮政公司普遍服务水平的提升?
徐学明:邮政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是党和政府赋予邮政部门的重要职责。邮政通信服务的功能定位,可以概括为“三通”,即通政、通民、通商。通政,就是要履行党报党刊发行、党政军机要通信、义务兵免费军邮等重要服务和特殊服务的职能。通民,则是要履行好信函等寄递,主要包括信函、印刷品、包裹、汇款、盲人读物等普遍服务的职能。通商,就是充分发挥邮政现有的网络、品牌和信誉优势,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交往、商品流通服务,比如电子商务配送、现代物流服务、汇兑结算等等。
中国幅员辽阔,广大农村地区经济还不十分发达,有的地方甚至还十分贫困,中国邮政承担着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邮政都无法比拟的普遍服务的重任。由于普遍服务任务重,目前,中国邮政还处于全行业亏损状态,在国家给予的普遍服务补贴政策需逐步到位的情况下,邮政部门只能依靠自身力量,一方面降本增效,一方面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快业务发展,这样才能逐步减少国家补贴,实现自我积累,更好地履行普遍服务的职责。像全国道德模范、“深山信使”王顺友,走一趟邮路要半个月时间,送一封信的成本要十几块钱。即便是在北京郊区,普遍服务的任务也十分艰巨,我们只能咬紧牙关,一面求发展,一面不断提高普遍服务的质量。
邮筒之后的战略
《中国经济周刊》:快件信筒应该是政企分开后的大策划,它对企业的品牌推广极具重要意义,除了快件邮筒之外,北京邮政公司下一步的具体动作还会有哪些?
徐学明:下一步,我们将根据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战略部署,立足专业化的发展目标,着眼于为客户提供更为专业、专职和专家化的服务,把所有业务细分为3大板块,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化治理结构,深入推进企业经营工作。
第一个板块就是邮务类业务。包括信函、报刊、包裹、集邮、机要通信和电子商务等业务。这个板块是邮政的核心业务,其中我们要重点打造“信函处理专家”的品牌,为广大客户提供包括数据信息查询、目标客户筛选、制作封装信函、邮寄及投递、退信处理、名址修改等一条龙服务。在报刊发行业务上,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并积极倡导文化消费,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业务。
第二个板块是速递和物流。这个板块在速递业务的强势带动下,现在发展很快,不久前,中国邮政成功中标摩托罗拉公司亚太地区第四方物流项目,这个项目具体由北京邮政物流局承担。同时,我们还承担起了“好运北京”测试赛的行李和器械配送的物流项目,良好的服务得到了奥组委交通部领导的高度评价。
第三个板块是金融业务。今年3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总行正式挂牌成立,下一步北京邮政将根据集团公司和总行的部署,加快推进成立北京分行的步伐。未来的邮储银行将充分发挥邮政的网络资源优势,立足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并突破“只存不贷”的现状,为广大市民百姓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不断满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以促进中国银行业体系的不断完善。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邮储银行打造成治理结构完善、资本充足、内控严密、管理规范、营运安全、质量优良、服务一流的现代商业银行,使之成为有特色、差异化、面向大众的“绿色银行”。
总之,我们将充分发挥邮政部门集实物网、信息网、金融网三网合一的特有优势,为社会各界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综合套餐式服务。
另外,我们还在紧锣密鼓地积极备战奥运邮政服务工作。现在基础设施和人员培训已基本到位,网点要设固定局所2局4所,临时局所1局11所,24个流动服务网点,并为128家签约饭店和奥运主题公园提供现场服务,同时,要做到点面结合,全面提升北京邮政所属790个网点和2300个报刊亭服务水平,为实现人文奥运的理念,为首都北京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盛会做出邮政部门应有的贡献。
此外,为全面提高京郊农村地区邮政服务水平,我们计划在2007年建成200个村邮站,通过几年规划建设,使每个乡镇都有邮政局所,落实城乡居民住宅楼房“户箱工程”建设,最终实现村村设站,户户通邮的目标。
面临的困惑
《中国经济周刊》:政企分开之后,邮政公司的体制已经理顺,在运作中还有哪些难题和困惑?
徐学明:主要困惑是市场环境和基础设施。
市场环境的困惑:现在有些人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即凡是国企的都不好、都要打破,凡是专营的都要反对,哪怕它涉及国家的经济命脉或者是安全。邮政的信函业务从国际上来看都是专营的,但现在由于法律环境不完善,这个市场鱼龙混杂,非邮政快递公司采取“撇奶油”的策略,几乎在所有大中城市都已经跨越了邮政专营的“雷池”,他们在经营快递的同时,已经涉足信函性质的业务,但由于法律不完善,政府监管部门对市场的监管无法到位。
基础设施的困惑:20多年来,北京市共拆除邮政局所52处,到目前仍有13处未还建。根据北京邮政“十一五”规划,北京邮政局(所)从现在的790个到2010年总数将达到930个,邮政报刊亭要达到3100个,邮路1011条,户户要有信报箱,但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依然十分艰巨,一是尽管邮政网点和信报箱在北京已经纳入市政规划,但开发商并未按市政规划落实。由于缺乏立法,政府监管缺位,邮政显得无可奈何。二是由于普遍服务的负担太重,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拮据,局(所)网点建设显得十分无奈,像天通苑、回龙观这洋一些城近郊区的大型社区邮政网点已无法满足居民的用邮需求。我个人认为,以上两点应该是当前北京邮政最大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