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超越美国、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床销售地,巨大的市场正吸引着国际机床业跨国公司开始“中国化布局”;而国内机床业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却在海外招来“麻烦”,一向还算宽容的欧盟国家,也开始加紧对中国机床业进行技术及并购的调查。
“树大”开始“招风”海外合作遭频遭调查
“今年以来,我们与欧盟一些国家的合作项目开始频繁受到调查,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德国IPK研究所合作开展的基础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也受到许多阻力,虽没中止但前景堪忧。”沈阳机床副总裁董凌云不无忧虑地对记者说。
2002年到2004年,中国的机床产业曾有过向海外发展并购的活跃期。大连机床集团先后收购了美国英格索尔生产系统公司、英格索尔曲轴加工系统公司以及德国兹默曼公司的70%股权。沈阳机床则在2004年并购了德国希斯。“但后来国外开始对中国的机床加重行业壁垒和技术封锁,海外并购就越来越难了,特别是今年的北京国际机床展上,不少具有中国自主品牌的数控机床产品展出后,更加重了一些国家的担忧。”董凌云说。
近年来中国经济,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使中国机床消费量大增。2006年国内机床销售额达131.1亿美元,同比增长22%。与此同时中国机床产量也迅速增长,已连续6年以20%以上的增速发展。沈阳机床,2004年产值还排名世界第15名,去年一跃成为全球第九,这是国内机床企业首次挤入全球十强。
并购活动遭欧盟国家警惕
中国企业“挺进欧罗巴”始于2003年。当时欧盟经济不景气,为吸引中国企业投资,欧洲各国政府都制定了针对中国投资者的特别措施。据统计,近6年来中国在欧洲项目的投资额增长了4倍。在德国汉堡一地,现在就有350多家中国公司;伦敦成为了中国在欧洲投资的头号目的地,连英国老牌汽车企业罗孚公司都已被南京汽车公司收购;2005年底,中国超过德国成为瑞典最大的投资国。仅在今年6月一个月,中国又出现了数例对欧洲进行的大规模并购--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对外宣称将并购空中客车集团旗下的六家欧洲工厂;中国国际集装箱集团以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代价完成了对荷兰博格公司的收购……
虽然中国企业的投资给许多海外被收购企业带来生机,但也引起欧洲对东方资本的警惕。《德国之声》在对2004年的并购市场进行总结后,表达了中国公司要“买空德国”的担忧。同时法国人也质疑中国人的收购行为。
凭借生产成本特别是人力资源成本优势,中国企业在欧洲并购主要集中于机械、零部件制造、服装等少数几个行业。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国偏向于制造业的收购较易引起摩擦,而人力资源成本一旦难以降低,将导致亏损。而欧美企业和印度则在通信、新能源等受欧洲国家欢迎的行业上开疆拓土,规避了风险,又得到了好评。这对中国包括机床产业在内的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警示。
加大对国产数控机床扶持力度
商务部2006年年度报告显示,欧盟一直是中国累计第一大技术供应方,也是去年中国技术引进的最大来源地。2006年,中国从欧盟引进技术占国内技术引进合同总额的近40%,接近中国从日本、美国技术引进的总和。利用欧盟在诸多领域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和区位优势,将其作为进军中欧、东欧等新兴市场的“桥头堡”,通过并购交易或直接投资,建立大型中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网络、管理中心和技术中心,这种并购战术可以拓展自身的扩张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不过这一切却因欧盟国家态度的改变而产生变数。
“不过这也是一种变相激励,当国际合作遇到障碍时,国内机床产业必须加快自主创新步伐。”董凌云透露,不久前,沈阳机床集团应用国产数控系统生产了30台的国产数控机床,其中12台中高档数控机床被最终用户“北方重工”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使用,其他18台数控机床也进入了正常销售渠道。这是我国中高档数控机床首次成批安装“中国芯”。
目前国内许多机床企业已加大了技术开发力度。沈阳机床集团2006年科技投入达3.9亿元,占同年销售收入的5.1%,为自主创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大连机床集团也建立起一支包括160多名博士的技术开发队伍。
“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中国数控机床企业必须探索创新方式,寻找突破口。”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行业总干事长吴柏林说。而多位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在积极与欧盟等国家加强贸易磋商的同时,应尽快出台措施,加大对国产数控机床的产业扶持力度。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