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在北京召开的一个医疗融投资高峰论坛上,青岛市卫生局副局长、青岛市中心医疗集团总院长魏仁敏一篇“公立医院投资策略选择”的报告引起与会者热烈讨论。他还透露,为鼓励公立医院积极利用社会资本,由青岛市卫生局起草的《青岛市卫生局直属单位对外经济活动管理办法(暂行)》已进入最后讨论阶段。
公开鼓励公立医院向私人老板融资!这样的新闻有如巨石落潭,激得水花四溅。互联网上一片质疑和讽刺——私人老板“入股”公立医院,今后这“公”字还从何体现?公立医院岂不要变成赤裸裸的赚钱机器了?
公众的担忧有着深重的现实土壤,这些年来我国不少“人民医院”、“白衣天使”的行为,确实伤透了人们的心,无需再赘述。在这样的公众情绪里,青岛医疗系统的吃螃蟹之举,难免再次惹起风波。不过,如果稍微克制一下情绪,对此事作一更深入的探究,或许能得到些许不同的启发。
青岛卫生系统此举,显然算得上一种创新,但它属有效创新还是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的标新立异?
有人说,私人投资会影响公立医院的自主决策权利,甚至可能导致趋利性倾向,这不利于医院的公益化目标,因为资本的目标就是获取利润。此话不假,私人老板投资医院多半不会出于慈善之心,而是看上了医院这块好赚钱的肥肉。因此,投资之后,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资方与院方的控制权之争、资方利润诉求与院方公益责任之矛盾等等。
这就引出另一个有意味的问题:如果“投资方”不是社会资本(私人老板)而换作别的什么来源,就一定能避免公立医院的“趋利性倾向”吗?
一种假设是,“投资人”来自医院内部,如医院内部员工集资购买设备、“入股”某些科室(在一些地方这早已变为现实)。其结果可想而知,“股东们”出于对自己钱包的关切,必然千方百计“做大蛋糕”,而手段之一就是大处方、大仪器,杀鸡取卵式地“挖掘”病人的“消费潜力”。很显然,此路不通。
另一种假设是,政府来做“投资人”。但这同样涉及一个“逐利”的问题——政府作为投资人,它有无盈利诉求?更关键的是,作为国有资产代理人的医院管理者,他们的盈利诉求是否会损害医院的公益性?这方面,俯拾皆是的垄断国企们是最好的例子,它们由政府(全民)投资,却脸不红心不跳地公然以垄断价格和霸王条款侵犯着消费者的权益,早将“公益”二字抛诸脑后。看来,这条路也走不通。
事实上,公立医院只要牵扯进“投资”,必然涉及“回报”。因为资本的天性就是攫取超额利润,它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公益”、“道德”等字眼。若单纯以“企业”角色对待医院,则医院公益性难免丧失殆尽。
青岛医疗系统向社会融资之举,就其本质而言,亦只是在“企业”这一定位之框架内的自救,本质上并未突破“白色经济”的思维体系。这样的“创新”,虽然勇气可嘉,毕竟不得要领、乏善可陈;真正紧迫的还是上至政府、下至公众,都尽快对公立医院的定位形成毫不含糊的共识并以此改造之,那就是:非盈利性、非市场化、非企业性的公益部门;它由政府供养,根本无需什么投资、融资。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