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上海举行的“2007中国汽车产业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建议我国将汽车产业作为工业化的“带头产业”,拉动整个工业水平的提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神龙、东风等汽车公司董事长的陈清泰表示,汽车具有产业链长、产业规模大和技术资本密集的特点,是“零件数以万计、年产量以千万计、保有量以万万计”的百年不衰的商品,可以作为制造业的皇冠和带头者。
力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尹明善表示,目前汽车直接和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占了我国城镇就业人口的六分之一,汽车在中国的生产和消费均将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虽然目前我国有能源消耗高、道路拥挤等不利条件,但我国今后的汽车政策应该还是“限制用车、鼓励买车”。
政策重点应是汽车产业链
与会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国内形成的“本土制造”,大多是用引进的产品、零部件和装备来加工组装汽车,只是外资的一种销售模式,对我国的产业升级很难有引领作用,不应该是国家的政策目标。
陈清泰认为,我国汽车政策的重点应该转向关注整个汽车产业链,特别是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把一个瓶颈当做本国企业技术进步的命题和产业升级突破口,这样才能发挥汽车工业助推工业化的积极作用。
与会专家还表示,我国在汽车产业与相关能源产业上,为应对不断出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和地方“头痛医头”,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在缺乏顶层政策框架指导的情况下,不时出现顾此失彼的矛盾。
陈清泰介绍,一方面国家实施节能优先政策,另一方面燃油税等政策迟迟不出台,结果大型高油耗汽车消费旺盛。此外,国家虽然制订了汽车减排和提高油品质量时间表,但由于油价倒挂、炼油亏损,炼油企业又很难有通过技术改造让燃油质量达标的积极性。
一些企业还认为,第三阶段汽车排放标准能否在2008年实施,政府部门间看法并不一致,炼油和汽车企业大都左顾右盼,不愿贸然先行投入达标的燃油和汽车,以免遭受市场损失。
因此陈清泰强调,为应对加入WTO后的形势,国家近年紧锣密鼓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使中国汽车产业顺利度过了过渡期,但随着中国汽车从合资逐渐走向全球联盟,政策重点应该及时调整,保证与政策目标的一致性。
节能与新能源应获财政支持
面对我国整个汽车工业落后发达国家的现实,如何选取后发制人的着力点,成为汽车业人士关注的重点。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余卓平认为,汽车发展最终将从传统的燃油汽车,经过燃气汽车、电动汽车等多种驱动系统的过渡时期,逐步走向氢动力汽车。
余卓平介绍,目前,发达国家正在倾入大量财政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因此他提出,在新能源汽车研发环节,应该设立国家科技专项资金;在销售环节,应该减免车辆购置税,促进市场开发;在运行环节,应该尽快实施燃油税,促进节能汽车的广泛运用。
余卓平强调,发展节能汽车,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是保障我国石油安全,实现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责任编辑: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