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中达股份(600074)发布的2007年度业绩预亏公告称,公司借款规模扩大,利率上调,企业财务负担沉重。这表明,公司正陷于严重的资金困局之中。
此前,公司披露,截至2007年10月13日,公司逾期贷款共有39笔,共计134398.25万元;逾期担保共有27笔,计92835.52万元。
那么,公司如此巨额的逾期贷款和逾期担保是如何形成的呢?
债务危机
中达股份的控股股东为申达集团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张国平,其拥有申达集团70%的股份,其兄张国兴持有申达集团30%的股份。
从公布的情况来看,公司陷入债务危机主要受曾经的江苏首富严介和旗下的江苏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拖累。公告称,自2005年始,公司大股东申达集团与太平洋集团之间建立了互保关系,申达集团为太平洋集团的担保金额在1亿元左右。2006年9月,太平洋集团资金链断裂,相关债权银行追究申达集团的连带担保责任,并迅速波及到中达股份。
虽然对太平洋集团的担保逾期是引发申达集团资金危机的导火索,但是,其自身近几年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才是其遭遇目前困境的根本原因。
申达集团债权委员会相关人士透露,申达集团及其控制的企业目前贷款规模约为60亿元,已经出现大量逾期贷款。
权威渠道提供的数据显示,申达集团仅近两个月到期的贷款就达到10笔,金额共计2.6亿元;11月到期的承兑汇票8笔,共计6000万元;目前有效对外担保高达74笔,其中保证合同担保71笔,抵押合同担保3笔,金额分别为23.8361亿元和1.57亿元。
而早先一份未经审计的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11月30日,申达集团资产总额59.16亿元,负债总额42.07亿元,股东权益仅为5.24亿元,资产权益比只有8.85%,资产负债率非常高。
受控股股东申达集团的影响,中达股份贷款规模也非常惊人。截至去年底,仅短期贷款就达到23.19亿元,应付票据也有6.07亿元。至今年年中,短期贷款规模继续扩大,增至24.45亿元。
除了高负债,中达股份对外担保金额也异常惊人,远远超过净资产。今年上半年的数字显示,公司担保余额共计15.031亿元,占净资产的比例高达152.18%,其中直接或间接为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被担保对象提供担保的金额为6.75亿元。
公司陷入债务危机之中。
盲目扩张
公司的债务危机主要源于盲目扩张。按照张国平的设想,“十一五”期间,申达集团要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超过80亿元,利税总额超过50亿元,“十一五”末要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一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2家。
为了实现这一蓝图,申达集团盲目扩张,中达股份也在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资产收购行动。2006年至今,公司先后斥资1.8亿元收购了申达集团持有的江阴申达大酒店有限公司70%股权,溢价32%;斥资2亿元收购申达集团、江苏瀛寰公司分别持有的常州御源房地产有限公司39%和51%股权,溢价85%;同时,申达集团和江苏瀛寰公司分别将对常州御源和申达大酒店享有的1.2亿元债权一并转让给中达股份。此外,公司2006年还以2.54亿元受让江苏申龙沿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固定资产亚包商务大楼及土地使用权等等。
虽然上述收购中,中达股份是以对第三方债权作为支付手段,但是这类收购大大降低了中达股份资产的流动性。而且神秘第三方到底是谁,中达股份并未披露。
中达股份董事会还通过了《公司受让“申达SD及图”驰名商标的议案》,准备以5.3亿元受让申龙创业集团公司所拥有的中国驰名商标“申达”牌商标。中达股份还支付了控股子公司常州钟恒新材料有限公司项目建设所需资金1.5亿元,其资金来源主要为银行借款。截至2007年6月30日,公司短期贷款金额为24.45亿元,长期贷款金额2.09亿元。由于债务危机,贷款银行采用只收不贷的方式压缩了公司正常周转的流动资金,使得公司处于资金紧缺状态,并造成了大量逾期贷款和逾期担保。
出路在重组
由于出现债务危机,中达股份自9月11日起连续停牌。公司日前披露,在江苏省政府金融办及江苏银监局的协调和推动下,通过各方协商,决定以债务重组方式解决公司债务危机问题。各债权银行组织了债权银行委员会,并由中国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作为债权银行委员会牵头行。目前公司已与债权银行委员会达成银团式债务重组意向方案,该方案各债权银行正在上报各自总行审批之中。
目前,公司正在进行重大债务重组的前期准备工作,为合理配置公司资产,集中管理,公司拟将去年自申龙沿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江苏申龙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受让的亚包商务大楼及相关发展用地全部改由公司控股子公司江阴申达房地产有限公司集中受让,并由其归口管理,统一开发、利用。公司现已获得当地政府关于房产、土地过户中规费优惠的批示,且有部分土地的产权过户手续已办理完毕。
10月29日,公司公告,由于目前公司债务重组方案尚处在商讨之中,存在不确定性,根据有关规定,公司股票继续停牌,待相关事项确定并公告后公司股票恢复交易。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