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日出席清华管理全球论坛时,周小川指出不能指望经济系统特别是金融系统一次感冒都不得,“小病不断,才可能防止大病”。应该尽量避免的是酿成类似日本那样长达十几年衰退的大病
“我们要学会如何与危机和困境共存,每次都学到新的东西,不断地改进自己,但是这也避免不了下次(危机)不会发生。
”在10月30日出席2007清华管理全球论坛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总结中外历史上的金融经验教训,得出上述结论。
周小川称,中国经济过去五年情况不错,但这并不能说明平稳发展是经济的常态,事实上金融系统不断出现大大小小的危机或困境,才可能是常态。因此他比喻称,不能指望经济系统特别是金融系统一次感冒都不得,“小病不断,才可能防止大病”。应该尽量避免的是酿成类似日本那样长达十几年衰退的大病。
“如果经济运行或者体制上出现了错误,一般是有错必纠,早晚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不符合条件的、没有足够偿还能力的人都可以借钱去买房子,这样所导致的问题是早晚的事。如果经济中出现明显的泡沫,也是早晚要出问题的。”周小川说。
演讲中,周小川还向听众特别推荐了一本号召人们在金融市场上保持冷静的书,名为《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和群众性癫狂》。周小川强调,市场发生热情冲动的时候,理性程度比较弱,而且有很多声音为非理性的声音进行辩解,“这类问题需要特别注意,我们经济的发展要对市场变化保持更理性的态度。”
周小川历数了美国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市场动荡以及由此带来的改进:美国从70年代通货膨胀高企延续到80年代,导致对中央银行的治理作用、与政府关系的反思。在此之后,中央银行的运作有了大幅改进;1987年“黑色星期一”之后,中央银行开始学习如何灵活运作流动性管理来对付可能产生的危机;8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国在解决储贷危机之后,对存款保险体制存在的道德风险进行了反思,使存款保险公司的监管机制得到加强,并通过差别保费更有效地解决了道德风险问题;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危机之后,整个金融界都提高警觉,对对冲基金的杠杆率有了一定认识;安然事件之后,美国推出萨班尼斯法案,虽然有争论,但改进是很明确的。
“根据中国自己的经验,也是跌跌撞撞,不断出一些大大小小的危机和困境,每次都取得了一定进步。”周小川说,“用句中国的话说,就是把坏事变成好事”。
对于近来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后,中国国内有意见认为发展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要特别小心,并对2006年初以来中央强调发展直接融资产生怀疑。对此,周小川表示,不能轻易否定证券化的方向,“我们不可能摆脱证券化产品这个趋势,直接融资对风险分散仍旧是一个很重要的渠道。” (来源:财经)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