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国内财经

2007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文)

  内容摘要

  2007年第三季度,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平稳快速发展。三次产业均较快增长,经济效益继续提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5%,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1%。

  三季度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大调控力度,缓解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和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的问题,维护总量平衡。
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三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与此同时,引导信贷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第三季度,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但货币信贷扩张压力依然较大,存款继续呈现活期化趋势,贷款增长较快。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9.3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7个百分点。

  人民币贷款余额25.9万亿元,同比增长17.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9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36万亿元,同比多增6073亿元。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明显增强。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5108元,比2006年末升值3.97%。

  总体看,当前国内经济增长动力依然强劲,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但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依旧突出,并且还出现了通胀压力加大和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等问题。此外,国际经济金融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大也增加了国内经济的潜在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适当加大调控力度,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合运用多种工具,进一步加强流动性管理,有效缓解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多问题。加强价格杠杆调控作用,加强利率和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稳定通货膨胀预期。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

  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供求的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监测、引导和管理。继续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指引,引导商业银行防范快速扩张的风险,优化结构。

  第一部分 货币信贷概况

  2007年第三季度,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但货币信贷扩张压力依然较大,存款继续呈现活期化趋势,贷款增长较快。

  一、货币供应量增长仍然偏快

  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余额39.3 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4.3万亿元,同比增长22.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6.4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与企业经营效益较好、资本市场活跃有关。从货币供应量构成看,M1增速较高主要是因为活期存款增速较高;在构成M2的准货币中,企业定期存款增速较高,其他存款尤其是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存款增长迅速,但居民储蓄存款增速自2006年以来持续回落。流通中现金MO余额2.9 万亿元,同比增长13.0%,增速比上年同期低2.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累计现金净投放1958亿元,同比多投放302亿元。

  二、金融机构存款继续呈现活期化趋势

  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9.5万亿元,同比增长16%,增速比上年同期低0.4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8.3万亿元,同比增长16.8%,增速比上年同期低0.4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4.75万亿元,同比多增5893 亿元;外汇存款余额1593亿美元,同比下降0.8%。

  人民币存款分部门和期限看,居民户存款增长缓慢,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速加快,居民和企业更加倾向于活期存款。9月末,金融机构居民户人民币存款余额17.2万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比上年同期低9.2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7621亿元,同比少增9710 亿元。

  其中,居民户活期存款同比少增405亿元,定期存款同比少增9305亿元。第三季度在连续加息、降低利息税政策及资本市场风险加大的情况下,居民的储蓄意愿有所回升,居民户存款比第二季度少下降2130亿元。9月末,非金融性公司存款余额18.3 万亿元,同比增长24.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9.1个百分点。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5万亿元,同比增长40%,比年初增加2.4 万亿元,同比多增1.2 万亿元。

  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同比多增5098 亿元,定期存款同比多增7147亿元。9月末,财政存款余额2.1万亿元,同比增长44%,比年初增加1 万亿元,同比多增3527 亿元。

  三、金融机构贷款增长较快

  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7.4 万亿元,同比增长17.3%,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7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6万亿元,同比多增7656 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25.9万亿元,同比增长17.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9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36 万亿元,同比多增6073亿元;外汇贷款余额2057亿美元,同比增长27.3%,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9.6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70亿美元,同比多增252亿美元。分机构看,各类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普遍多增。

  人民币贷款分部门和期限看,居民户贷款增速逐季加快,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速有所下降。受部分地区住房价格明显攀升、居民收入预期改善等因素影响,居民贷款需求有很大提高,主要是以住房贷款为主的中长期消费性贷款多增较多。9月末,居民户贷款同比增长30.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1.8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1 万亿元,同比多增5164亿元。其中,居民户消费性贷款比年初增加6873亿元,主要是中长期消费性贷款比年初增加5837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同比增长14.4%,增速比上年同期低0.2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3万亿元,同比多增909亿元。其中,票据融资下降较快,比年初减少1480 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较多,比年初增加1.4 万亿元。

  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行业、房地产业和制造业,但投向房地产业和高耗能行业的新增贷款占比有所下降。前三季度,主要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投向基础设施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业和制造业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共计1.1万亿元,占其新增中长期贷款的比重为54.3%。但其中投向房地产业和6大主要高耗能行业(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电力、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工)的中长期贷款占比分别为15%和11%,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5.2和5.7个百分点。

  四、扣除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后,基础货币增长平稳,超额准备金率较为稳定

  9月末,基础货币余额8.8 万亿元,同比增长33%,比年初增加1 万亿元,同比多增8437亿元。基础货币增速较高,主要与2006年下半年以来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有关,因为按照现有统计口径,法定存款准备金计入基础货币,而央行票据不计入基础货币。如果2006年以来由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所冻结的流动性改由发行央行票据进行对冲,那么当前基础货币增速将低于10%。与此同时,货币乘数呈下降态势。9月末,货币乘数(广义货币供应量M2/基础货币)为4.46,比上年同期低0.5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2.8%,比上年同期高0.28个百分点,但比6 月末低0.2 个百分点。

  其中国有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1.97%,股份制商业银行为4.10%,农村信用社为5.14%。

  五、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稳步上升

  第三季度,1 年(含)以内、1—3年(含)、3—5年(含)和5年以上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7.50%、7.80%、7.43%、7.16%,比上季度分别上升了0.41、0.62、0.42、0.28个百分点。商业银行1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15%,比上季度上升0.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发放的全部贷款中,下浮利率贷款占比较上季度5上升1.74个百分点,基准利率贷款占比较上季度下降2.48个百分点,上浮利率贷款占比较上季度上升0.74 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人民币同业存款利率继续上升。其中,金融机构同业活期存款占比为92.83%,加权平均利率为1.45%,比上季度提高0.04个百分点;定期存款占比为7.17%,加权平均利率为3.14%,比上季度提高0.56个百分点。

  单笔金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人民币协议存款利率逐月上升。第三季度,61个月期协议存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为5.28%,比上季度上升0.78个百分点;37个月期协议存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为5.15%,比上季度上升0.59 个百分点。

  境内外币贷款、大额存款(300 万美元以上)的利率水平小幅波动。

  六、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明显增强

  市场供求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人民币汇率总体走升。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5108元,比上年末升值2979个基点,升值幅度为3.97%;人民币对欧元、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为1欧元兑10.6312元人民币、100日元兑6.5091元人民币,分别较上年末贬值3.43%和升值0.83%。汇改以来至2007年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0.19%,对欧元汇率累计贬值5.80%,对日元汇率累计升值12.24%。

  人民币汇率有贬有升,双向浮动,浮动弹性进一步增强,与国际主要货币之间汇率联动关系明显。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达7.5050元,最低为7.8135元。前三季度,银行间外汇市场共有182个交易日,其中人民币汇率有108 个交易日升值、74个交易日贬值。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有36 个交易日单日升值超过0.1%,最大单日升值幅度为0.41%(310 个基点),超过了2007年5月21 日前日浮动区间0.3%的水平;有14个交易日单日贬值幅度超过0.1%,最大单日贬值幅度为0.27%(209个基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日均波幅为57 个基点,较2006年40个基点继续扩大。同时,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日间波动也明显放大,其中询价市场日间波幅有63个交易日超过0.1%,超过全部交易日的1/3,最大波幅为0.27%(207个基点);撮合市场日间波幅有33个交易日超过0.1%,超过全部交易日的1/6,最大波幅为0.38%(300 个基点)。

  第二部分 货币政策操作

  2007年第三季度,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大调控力度,缓解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和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的问题,维护总量平衡。同时,引导信贷结构优化,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一、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流动性管理

  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8备金等对冲工具,加大力度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

  在公开市场方面,一是加大央行票据发行力度。7月份以来,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的不确定性因素相对较为复杂,中国人民银行综合考虑外汇占款、央行票据到期、财政库款等影响流动性供给的因素及金融市场环境变化,合理安排操作工具组合与期限结构,共发行央行票据9910亿元,同比多发行1750亿元。9月末,央行票据余额为3.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9万亿元。二是以特别国债开展正回购操作,配合央行票据发行收回银行体系多余流动性。2007年8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从境内商业银行买入了财政部发行的第一期6000亿元特别国债。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启动了以特别国债为质押的正回购业务,搭配使用央行票据、特别国债等工具,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截至11月1日,通过国债正回购操作回收流动性约2300亿元。三是市场化发行央行票据与定向发行央行票据相结合。为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在保持市场化发行央行票据力度的同时,于7、8、9月份三次对部分贷款增长较快、且流动性充裕的商业银行定向发行3年期央行票据3530亿元,既有效收回了流动性,也对信贷增长较快的机构起到警示作用。四是引导央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度上行。第三季度,随着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上调,3个月、1年期和3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分别上升16、35和32个基点,引导市场利率适度上行,发挥市场利率调节资金供求关系的作用。

  在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同时,为提高回收流动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根据流动性管理需要,分别于8 月15 日、9 月25日和10月25日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此外,继续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即对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比例、不良贷款率高于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实施较高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9月份按照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有关标准,对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进行了调整,凡是资本充足率等相关指标达到要求的金融机构均恢复执行正常的存款准备金率,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家数明显减少。总的来看,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实施以来,在抑制资本充足率较低且资产质量较差的金融机构盲目扩张贷款,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积极采取措施筹集资本金、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总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二、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

  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7 月21 日、8 月22日和9月15日三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三次各提高0.27个百分点,由3.06%提高到3.87%,一年期贷款利率三次分别提高0.27、0.18和0.27个百分点,由6.57%提高到7.29%,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

  2007年初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五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累计上调1.3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上调1.17个百分点。利率政策的累积效应逐步显现:一是融资成本适度上升,有利于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投放,抑制过度投资;二是连续多次加息,有利于引导居民资金流向,稳定社会通胀预期。在物价水平走高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提高存款收益水平并努力使实际利率为正,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居民储蓄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储蓄意愿下降速度已明显放缓,在当前的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居民占比,第一、二、三季度降幅分别为5.6、4和0.9个百分点,幅度明显减小。第三季度,储蓄存款余额下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在五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适度缩小金融机构存贷款利差,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利差在各次利率调整后分别为3.60%、3.51%、3.51%、3.42%、3.42%,利差从年初的3.60%逐步缩小为3.42%,累计缩小0.18个百分点。

  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自2007 年1月4日正式公布至今整体运行情况良好,其报价的合理性、稳定性不断增强,与货币市场拆借、回购利率的比价关系日趋合理,对市场产品定价的指导作用也愈加明显。货币市场各关键期限品种广泛采用Shibor为定价基准,新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其中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等利率衍生产品成交活跃。

  三、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传达宏观调控意图,提示商业银行关注贷款过快增长可能产生的风险以及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引导商业银行合理控制贷款规模与投放节奏;同时,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合理控制基本建设等中长期贷款,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中落后企业的贷款投放,加大对“三农”、就业、助学、中小企业、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的支持,积极拓展中间业务,加强金融产品创新,转变盈利模式。对商业性房地产信贷政策进行调整,严格住房消费贷款管理,重点支持借款人购买首套中小户型自住住房的贷款需求,提高了第二套以上住房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

  四、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不断深化,新体制、新机制的效能正逐渐体现。改制银行按照国际标准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着力加强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业务转型、流程银行建设和分支机构改革步伐加快。同时,改制银行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逐步落实,在全球现金管理、代理行业务、贸易服务等多个领域启动了业务合作。改制银行的服务水平和效益不断提高,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等财务指标显著改进。截至2007年9月末1,中国工商银行(8.26,-0.29,-3.39%)、中国银行(7.09,-0.28,-3.80%)、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13.4%、12.5%和14.4%,不良贷款率分别为3.1%、3.6%、2.8%和2.1%,税前利润分别为914亿元、755亿元、838 亿元和226 亿元。

  中国建设银行成功发行90 亿股A 股,共募集资金581 亿元,并于2007年9月2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至此,四家改制银行全部实现了香港和上海两地上市,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机会,而且进一步支持了境内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中国农业银行改革基础性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有关部门正抓紧做好改革方案设计论证工作。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一是资金支持政策逐步落实,历史包袱得到有效化解。改革试点专项票据已进入兑付程序。截至9月末,对浙江等20个省(区、市)辖内的835个县(市)兑付专项票据548亿元。随着资金支持政策逐步落实到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明显改善。9月末,按照贷款四级分类口径统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2938亿元,不良贷款比例9.2%,分别比2002 年末减少2207亿元和下降27.7 个百分点。历年亏损挂账余额473 亿元,比2002年末减少841 亿元。9月末,资本充足率为10.9%。二是各项业务快速发展,资金实力明显增强。9月末与2002年末相比,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各项存贷款分别增长118%和121%,有价证券及投资增长1.6倍,股金余额增长3.99倍;其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重由10.6%提高到12.3%。三是涉农信贷投放大幅增加,农户贷款面稳步扩大。9月末与2002年末相比,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余额占其各项贷款的比例由40%提高到46%;占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由81%提高到93%。农户贷款余额1.2万亿元,农户贷款户数超过7700万户,农户贷款面达到33%。四是产权制度改革开始起步,法人治理架构初步建立。截至9月末,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4家、农村合作银行97家,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农村信用社1616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取得成就的同时,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化解历史包袱、改善资产质量的难度明显高于预期;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经营粗放、管理薄弱的状况亟待改善;支持包括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内的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制度性政策尚不完善。实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目标的任务依然艰巨。

  五、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继续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同时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一是自2007年8月12日起,取消对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限额管理,境内机构可根据经营需要自行保留其经常项目外汇收入。二是自2007年7月30日起,对主要银行柜台远期结售汇以贴现的方式计入头寸。引导商业银行平盘行为,培育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增大远期市场投机成本,切实减少外汇市场供求压力。三是有序拓宽外汇资金流出渠道。发布有关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允许保险机构运用自有外汇或购汇进行境外投资,将鼓励保险资金走出去与加强风险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稳步扩大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对外证券投资,截至9月末,共批准境外证券投资额度422亿美元,资金汇出累计109亿美元(不包括社保基金)。研究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开展境内个人直接对外证券投资业务试点。四是丰富外汇市场交易品种。在银行间市场推出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全面灵活的汇率、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五是整合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等不同保税监管区域的外汇管理政策,消除区内、区外的政策差距,充分便利企业外汇收支。六是加强外汇检查力度,开展银行短期外债专项检查,查处违规行为。建立涉及多部门的异常外汇资金流动监管协调机制,加大对异常资金流动的监管力度。

相关新闻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