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的上市,标示中国的电子商务和美国走上了截然不同的路。
1999年红极一时的B2B电子商务,在全盛时期有超过30家上市公司,但是在2000年股灾后全面溃败。来自中国、即将上市的阿里巴巴(www.alibaba.com.cn),或将逆转整个行业7年来的颓势。
全世界都在向中国买东西,中国本地的贸易商和制造商也互相做生意,这是阿里巴巴崛起的背景,藉由提供商家信息,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从中赚取服务费。
再加上它有一个不缺话题、只缺版面的创办人马云,阿里巴巴始终是媒体宠儿。从公司取名开始,到每年在西湖边上举行西湖论剑活动,邀请网络业名人激荡想法,甚至前年请来了克林顿,到推出免收手续费的C2C购物网站淘宝,将eBay(www.ebay.cn)彻底逼出中国市场,马云总是奇招不断。
10年前,他还是挨家挨户推销商家黄页的业务员,如今则成为市值30亿美元公司的老板,是“芝麻开门,看到宝藏”童话的现代版。
阿里巴巴已从一家公司,发展成一个家族,目前掌握商家资料(阿里巴巴和淘宝)、付款机制(支付宝)、实时通讯(淘宝旺旺)、内容(雅虎中国)和广告(阿里妈妈),横跨商业、媒体和广告,等于是Ariba+eBay+PayPal+MSN+雅虎的综合体,全世界首见。两年前他接手杨致远的雅虎中国(www.yahoo.cn),几度改造后虽然成效不佳,但雅虎仍在阿里巴巴上市前投资加码,显示了杨致远对马云的信心。
我认为,信心来自两方面:第一,中国是目前网民人口第二大国家,而且将在3年后超过美国,押宝中国等于购买潜力股,而且是只会涨不会跌的潜力股;第二,在电子商务和网上交易这一块,中国因为实体世界的交易环境仍不成熟,反而在网上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关于第一点,百度(www.baidu.cn)日前股价涨破330美元、市值创纪录来到110亿美元,已提早反映了这件事;至于第二点,过去被认为是中国的劣势,是美国的优势,但今天重新检视却刚好相反。
美国在实体世界的交易环境,包含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在电子商务出现前,都已经成熟,甚至和网上交易类似的非实体店面购物经验,比如邮购和电视购物,也早已行之有年,这都有助于加快当互联网出现后,在上面发展购物和交易的速度,而这是中国所不具备的。
但是,正如前《哈佛商业评论》编辑尼可拉斯·卡尔在《IT还有明天?》中所描述的,当计算机和软件刚问世时,属于稀缺资源,能够拥有这些资源的企业,就具有同业所没有的竞争优势,但是等到计算机和软件普及后,它就不再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同样地,美国社会所具有的条件,对所有商家都开放,所以最终它只造就了亚马逊和eBay这两家电子商务明星,而没有成为一个行业,原因在于:原有的实体商家们,绝大多数也在发展自己的网络销售,而且很多都做的不错,结果就是美国的网络购物市场越来越大,却没有新的参赛者出现,而是来自原有参赛者的网络销售比例逐步提升。
回过头来,中国的实体商家们,还有太多在实体世界该做的事没有做到,还无法分心到虚拟世界这块来,因此让阿里巴巴和网盛(去年在深圳股市上市),以及更多从事B2B、C2C或B2C的业者,有了美国市场所不会再有的机会。
阿里巴巴的上市,标示中国的电子商务和美国走上截然不同的路。中国现阶段重心在于发展“产品的交易”,美国则是走过“产品的交易”,进入“情感的交易”,这是为何最近4年来,美国最受注目的网站是MySpace、YouTube、Facebook和SecondLife这一类,以情感交流为主的Web2.0公司,不管你称他们为社交、视频或角色扮演网站。
就在马云到香港证交所去挂牌前几天,微软宣布投资2.4亿买下Facebook的1.6%股份,很清楚说明中美两国目前互联网的重心各是什么。也因此,我不认为现阶段所谓的Web2.0在中国有发展空间,那更像是10年前直接拷贝美国模式的思想偷懒,对中国互联网行业而言,根据本地特色切入本地市场空当,才有机会,这才是阿里巴巴上市带来的意义。
《市场报》 (2007-11-12 第17版) (来源:人民网-《市场报》)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