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是“硬道理”,业绩增长能消化股票高估值的风险,不被股市泡沫“黑洞”所吞噬
■记者视角■本报记者 张炜
高位股指出现震荡,股市泡沫论再度成为热点话题。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知名的投资专家和学者为股市泡沫辩解。
何为股市泡沫?有基金经理给出很简单的评判标准。泡沫就是股票的价格高于价值,就是股票被高估了。根据国外的标准,若股市短期跌幅超过20%至30%,就可以称得上小型股灾。如果股票被高估了20%至30%,也许就可以称之为泡沫了。
若依据上述评判标准,被泡沫拖累的A股已有一大批。仅仅是10月份以来,不少有业绩支撑的A股出现了30%以上的跌幅。例如,中国远洋10月25日创下68.40元的历史高点,11月12日一度跌至42.62元,跌幅高达37.69%。到目前为止,上证指数调整未超过20%,但在指数坚挺的背后,中国远洋等蓝筹股已陷入局部“小型股灾”。
若回过头去看个股历史高点,高位套牢的投资者只能抱怨自己被股市泡沫所害。透过中国远洋,不难发现局部泡沫是过度上涨或炒作导致的。6月26日上市首日,中国远洋收盘16.38元,一路攀至10月25日68.40元的历史高点,累计涨幅远远超过了同期的上证指数。波罗的海综合运费指数的上涨,使券商研究员纷纷调高中国远洋的估值,有的还乐观估计该股明年能够进入到百元股行列。但在香港市场上,李嘉诚三度减持中国远洋。其中,11月上旬,李嘉诚分两次抛售了3700万股和3100万股,11月12日又以平均价30.64港元抛出2340.4万股。
类似大幅上涨后出现一定幅度回调的蓝筹股,在目前市场上有不少,被市场人士称作“蓝筹股泡沫”。中国船舶雄赳赳地成为首个300元高价股,但从300元调整至本周一盘内跌破200元,只是用了26个交易日。由于此类个股的累计涨幅较大,出现30%至40%调整幅度,虽够得上“小型股灾”的标准,但还不能称之为由牛转熊。这使得当前牛市依然充满活力,一定幅度的个股调整,并没有严重伤及投资者信心。既然短线累计涨的多,也就需要较大幅度的调整来消化。因而,即便泡沫在局部出现或已经破裂,牛市整体预期却继续存在,投资者期待调整之后再度崛起。
蓝筹股有没有泡沫?整个A股市场有没有泡沫?随着股指横盘震荡,争议越来越大。有专家指出,“中国股市泡沫被吹大是毋庸置疑的”,其依据是A股市盈率偏高,已经接近日本20世纪80年代末泡沫破灭时的水平。中国石油更是成为是否被泡沫堆积的热门议论对象,该股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超过世界最大的埃克森美孚一倍以上,但若看净利润及股东权益,埃克森美孚却是中国石油的两倍以上。
埃克森美孚的估值评判,与中国石油完全不一样,他们所处的市场背景也完全不同。倘若如此清晰地比较出A股市场的泡沫,QFII又何必再积极地参与A股市场?A股市场的高成长性,既对QFII有吸引力,也是牛市的支撑。在基本面未改变的情况下,A股有一定的泡沫是合理现象。但投资者必须认识到,泡沫多了必然会出现挤泡沫,牛市也有曲折经历。中国远洋等蓝筹股深幅回调,及中国石油上市后拖累大盘,说明当前牛市需要调整,而且,一批个股提前进入了调整期。
正因为看到调整的风险,否认A股市场出现真正泡沫的罗杰斯提醒,“内地股价处于偏高水平,目前并非入市的良机”。他特别提到,“如果中国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包括上调利率和调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控制经济过热,并导致股市出现调整,才会考虑入市。”可见,投资者需要调整牛市中浮躁的心态,认识到风险的存在,树立中长期投资理念,不急于渴望“拥抱”短线暴利,而是耐心寻找业绩成长潜力较大的个股。一言以蔽之,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是“硬道理”,业绩增长了就能消化股票高估值的风险,不被股市泡沫“黑洞”所吞噬。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