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之下,中国内地已从吸引资金转为输出资本。QDII、港股直通车和中投公司成立都是具体的体现。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人大举购买全球资源、欧美企业和美国土地的现象可能重现。中国资本市场的这一战略转型会产生诸多重大影响,其中之一就是香港市场的A股化。
A股与港股的关系从未如此之近,股票和资金出现了快速融合的趋势。一方面,大量H股(未来应该包括红筹股)“海归”A股市场,9月以来,“海归”A股的融资额已经超过1300亿元;另一方面,国内资金可以通过QDII基金和预期中的港股直通车投向香港,南方、华夏、嘉实、上投摩根的QDII基金发售极其“火爆”。
也许是A股能量太强,在两地市场接轨的时候,我们发现港股出现A股的典型特征。看起来似乎港股受到A股的影响更大一些,而不是相反。这就是所谓的港股A股化。
其一,港股波动幅度明显扩大。从8月20日到10月16日的40个交易日,国企指数上涨62.7%。在10月初更是出现大幅反对震荡,日波动超过4%,交易量创历史新高。
其二,两地市场表现高度一致。自“8.20”外管局网站上挂出“港股直通车”消息后,两地上市的“A+H”股走势越来越接近。以两地上市的“A+H”股为成分股的恒生AH股A股指数上涨35%,而恒生AH股H股指数上涨59%。香港股票涨幅超过内地。
更为有趣的是,在这段时间内两地上市股票的涨幅顺序也是惊人的一致。涨幅前4名一模一样,分别是中国远洋、江西铜业、东方航空、海螺水泥(附表)。
其三,投资理念向境内靠拢。随着香港市场估值水平快速提高,一些着眼于全球配置的长期资金开始兑现收益,比如,美国铝业卖出中铝、李嘉诚(李嘉诚新闻,李嘉诚说吧)减持南航、淡马锡减持中国远洋等等。与此同时,一些境外卖方为了追赶剧烈波动的市场,“大胆冒进”,给出惊人的投资建议,比如坊间盛传的那篇中国神华目标价101港元的报告。显然,现在香港市场上,不论是卖方研究或者买方投资都必须更多地考虑境内因素。
如果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考察目前香港市场经历的变化,问题会变得更容易理解一些。自2005年开始,中国内地出现流动性泛滥。其一,初始的流动性冲击来自不断扩大的外贸顺差,顺差导致被动性基础货币投放,同时形成巨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而升值预期又吸引了更多资金流入,并且推动人民币实际汇率不断上升(表现为通货膨胀和名义汇率上升);其二,商业银行纷纷上市,在政策导向转变为利润导向的同时,信贷持续增长,“窗口管理”逐渐失去原先的效力;其三,资本资产市场启动,地产和股票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居民账面财富急剧上升,并推动购买力成倍膨胀。
这些现象在泡沫经济时代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都出现过。接下来,中国内地也会重复同样的道路:从资金吸引到资本流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化解境内流动性压力。事实上,QDII、港股直通车和中投公司都是资本流出的具体体现。不夸张地讲,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人疯狂购买全球资源、欧美企业和美国土地的现象,可能在中国人身上重现。
从吸引资金到资本流出,中国的战略转型会产生诸多重大影响。其中之一就是香港市场的A股化。内地资金未来大量流入香港,必然使得投资者采用境内角度看待上市公司(境外投资者往往无法理解整体上市之类的东西)。相应地,港股估值将水涨船高。不过我们也不用担心境外投资者离开这个市场。只要香港市场还属于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成分之一,大型国际公募基金就不会离开。香港市场未来的增长潜力,有可能让它成为MSCI新兴指数中最耀眼的一个市场。大型国际公募基金敢不配置这个市场?如果不参与,它的业绩会大幅低于它的业绩比较基准。何况中国企业的业绩未来两年确实具有高增长的潜力。学会如何与境内资金一起发掘投资机遇,不再以看欧美公司的眼光看待中国企业,这是摆在香港的国际投资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