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刚去,冬日暖暖。
11月20日上午,并不寒冷的广州市东方宾馆门口鼓瑟吹笙,仪仗队以其独特的少数民族歌舞迎接着来自各界的宾客。10点将至,参加黔穗经贸合作交流会的人潮如流。
在贵州省省长林树森的带领下,参加这次黔穗经贸合作交流会的贵州省高级官员还包括另外两位副省长王晓东和蒙启良。
如此强大的阵容在贵州实属罕见。
据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在会上介绍,此次签约多达24个合作项目,涵盖了农业、能源、循环经济、旅游、物流和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涉及金额达426亿余元,引资之巨,亦为近年来贵州省少有。
近期,贵州引资频频出招,资金、项目之多让人眼花缭乱。在19日,贵州省府贵阳、广州两市已签约项目59个,涉及金额603亿元。而贵阳与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的三场签约会,将共签下870亿。再加上这次签约的24个项目,黔粤间的经贸合作意味着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联系提上了战略性的高度。
高速干线的建设
"交通基础设施是产业转移的动脉,唯有运输成本降下来,企业才会考虑产业转移。"林树森在会上表示。
在今年1月份贵州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林树森就强调要加快实施在建铁路项目,力争开工建设贵阳至广州的快速铁路。如今,工程的开工已指日可待。贵广快速铁路和厦蓉高速公路贵州段,这两条快速通道全程均为800多公里,建成以后,从贵阳到广州,坐火车只需要四个小时。这将极大地缩短贵州与珠江三角洲的时空距离。
林树森在会上表示,厦蓉高速公路将于两至三年后建成,贵州境内段年内可开工建设。而贵广快速铁路则因涉及贵州、广西和广东三省的联动,建造周期会更长。据悉,贵广快速铁路项目投资估算总额704亿元人民币,经龙里、都匀、沿都柳江经丹寨、榕江、从江,进入广西跨融江和焦柳铁路后,沿着桂林、恭城、贺州,进入广东省,经肇庆至广州枢纽新广州站,总占地面积约633.4857公顷。
贵广铁路刚好通过世界有名的风景区桂林阳朔,此干线将为旅游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方便,对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贵州亦会产生联动效应。
这两条通道的建成将改变贵州东南缺乏运输动脉的现状,"从现实意义上把贵州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 林树森说。
生态与能源资源开发并重
电力能源是贵州最重要的支柱产业。贵州省全省可开发水能资源1600多万千瓦,煤炭保有储量近500亿吨、远景储量2400多亿吨,以这些能源为依托,贵州成为国家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的重点省份。"广东省每用10度西电,就有将近4度来自贵州。"林树森说。
2006年,贵州电网发电量828.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78%;外送电最大负荷达到502万千瓦,向省外送电271.9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89%,有力地支持了广东和周边省区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贵州在按协议向广东增加送电400万千瓦、向周边省区市增加送电100万千瓦,到2010年外送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
在此前一天的19日,广东省粤电集团与六盘水市政府已达成合作协议,签约资金60亿元。在未来,广东将从"西电东送"中获得更多的电量。
另一面,贵州在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对于人们对能源开发和新进企业生产中的废弃物排放会否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担忧,林树森强调,虽然目前贵州尚处于比较落后的地区,需要外面的企业进入贵州投资,但是贵州会严格控制企业在黔的准入门槛,企业在污染控制上必须达标才能继续在黔投资。同时,在开发本地区能源资源和加大"西电东送"的力度时,将继续进行生态建设,以保证生态和经济发展良好循环的状态。
赴黔企业的投资动力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但是深处腹地的地理位置限制了其与外界交流发展的空间。2006年,贵州省无论是GDP总量、人均GDP还是GDP增长速度,在全国各省市的对比中都相对靠后。但,贵州本身相对落后的现实也意味着这是一块潜在的香馍馍。
广州市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对本报记者解释,贵州能在短期内吸引大量珠三角企业进黔发展的原因有三:一、贵州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地皮;二、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在对西部省份施予投资优惠;三、贵州省领导人在穗黔两地的工作经历也增加了企业在黔发展的信心。
在政策上,贵州规定企业所得税率减按15%征收。对民族自治地方增、消两税环比增长部分留于地方发展;对投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免收城市市政建设配套费。对"西电东送"及省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用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对投资国家鼓励类产业的项目进口使用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外商企业自建用房5年免征城市房地产税,对中方以房地产与外商合资时免征契税。对投资公路建设的免征耕地占用税等等。
林树森在会上亦为企业打气,相对于珠三角地区,在贵州落户的企业其劳动力培训成本也将降低。
这一切,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都有相当强的吸引力。
另外,今年8月23日<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的实施,使得相当一部分较为低端的产业企业在利润本来就微薄的困境下显得步履维艰,面临着产业转移的压力。
(责任编辑:雍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