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商业银行开通跨行通存通兑业务并公布收费标准。业务刚一推出,即招来质疑声一片,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收费过高”上。
实际情况是,该业务自推出以来便应者寥寥。就北京而言,据相关监管机构透露,跨行通存通兑业务开通首日,整个北京市开办此业务的14家银行只办理了171笔该业务。
本是一项“便民措施”,结果却招来了“民怨声声”。在涉及类似“公众利益”问题上,银行究竟应该采取成本收费,还是暴利收费?企业的商业和市场行为要不要同时兼顾社会责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跨行通存通兑业务涉及央行的小额支付系统,各商业银行的费用基本参照小额支付系统的收费作为定价依据。
关于小额支付系统收费,《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印发小额支付系统收费试行标准的通知》明确规定,各参与者通过小额支付系统办理支付业务时,应当按人民银行规定缴纳汇划费用。其中,普通贷记、实时借记和实时贷记业务基准价格为0.5元/笔;普通借记、定期借记和定期贷记业务基准价格为0.08元/笔。各参与者发起的同城支付业务按基准价格收取汇划费用,异地支付业务按基准价格的150%收取汇划费用。
也就是说,办理一笔同城支付业务,银行向央行缴纳的费用大约为0.5元/笔,异地支付的费用是0.75元/笔。那么,各商业银行公布的收费标准又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
据北京银行会计结算部透露,北京银行主要是依据央行的小额支付系统的收费标准,再加上设备和软件的购置、折旧和更新费用,以及人工费用支出计算出来的,目前的收费标准是单笔1万元(含)以下5元/笔,单笔1万-10万元(含)10元/笔,以此类推。据悉,该收费标准在所公布的标准中属于“中下水平”。
那么,其他处于“中上水平”的收费标准又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为何各商业银行间差别这么大?
采访中,一家大型商业银行的相关负责人解释说,开通跨行通存通兑业务要考虑三方面成本:一是使用央行小额支付系统所要支付的费用;二是商业银行自身系统维护费用,跨行通存通兑需要作特别的处理,将会占用商业银行柜台、人力资源;三是对大型商业银行来说还存在着客户流失的成本。大型商业银行几十年建立的网点被中小商业银行使用,会弱化大型商业银行的网点优势,银行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将会发生变化,大银行之前的网点建设成本以及客户流失成本都要考虑进去。
但这些成本,特别是第二项和第三项成本究竟是多少,目前只有这些银行自己知道。记者为此采访了国家价格主管部门———发展改革委价格司。该部门业务处的一位同志表示,不光是通存通兑收费的标准,包括银行跨行查询的费用问题,发展改革委价格司一直都在关注和寻找解决办法,并最终需要与银监会和央行达成一致意见。
因此,到目前为止,在跨行通存通兑收费问题上,发展改革委称成本分摊和核算不清,银监会则尚无明确说法,而央行表示“由受理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自行确定”。
(据新华社电)
(来源:证券时报)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