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形势错综复杂,中国经济与中国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涌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日益突出。由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世界经济学会联合主办的“世界经济与中国:在不确定中把握趋势”国际研讨会,2007年11月30日在北京中苑宾馆举行。搜狐财经进行全程报道,以下是嘉宾精彩发言。
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政所所长 |
余永定:谢谢朱民,谢谢大家!去年的今天我们就曾经对2007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做了展望。我记得当时我还是非常乐观的,现在我也依然非常乐观。但是,有些不安的情绪,我觉得中国经济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一个比较微妙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我们需要做出调整,同时我们需要准备应付一些不测事件。在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中国经济学家之间,在中国经济学家和决策者的讨论之中,我们涉及了许多的问题。我想利用这个机会把我认为几个主要的问题概括给大家,希望我们能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深入的考虑。
我总结了十个问题,当然时间有限,我会非常快的过一遍,不会仔细讨论这个问题。我希望把这些问题留给大家,同时提出自己对这十个问题的答案。
关于宏观经形成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是否从8—9%上升到10—11%,二,当前的通货膨胀是孤立,一次性,还是普遍的,同时具有需求拉动性质。三,为实现相对价格调整,通货膨胀的可容忍度是多少?换言之,在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条件下,相对价格调整的余地有多大。四,中国资本市场是否存在严重泡沫,对资本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是否应该采取不干预政策。五,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是否过快。六,在通货膨胀和汇率升值之间,是否存在替代关系,是否应该用通货膨胀换取汇率的稳定。七,在中美利差缩小,人民币升值幅度给定的条件下,中国是否还有提高利息率的余地。八,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中国是否应该加快资本自由化的步伐,是否应该通过鼓励资本流出来减轻升值压力。九,中国的资本管制是否依然有效,我们应该加强资本跨境流动的管理还是尽快解除资本管制。十,中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在哪里。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自己的看法是这样的,直到2003年以前,大家都公认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是7—8%。在十一五规划中,中国政府实际上有一个潜在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低于8%的,在04中央领导人还说中国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是7%,所以我们应该把这个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当然了,从2002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了过去没有的势头,就是我们已经连续五年经济增长速度超过10%,而且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非常自然人们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是否有了明显的提高。我认为是由提高,但是我不相信有大幅度的跳跃,我觉得从8%跳到10%也是不大可能。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在一定程度也是周期的结果。当然这有趋势的变化,必须把这两者考虑进去。如果根据现在经济增长速度是11%,就断言中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达到了10—11%后果是比较危险、冒险的。
关于通货膨胀的性质,在前两个月之前,在经济论坛讨论中,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中国不存在通货膨胀的问题,通货膨胀很大程度是一次性的,是与猪肉和粮食供给造成的,所以外国人认为这是小猪现象。我自然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实际上是比较严重的。我们应该对此感到担心,为什么应该担心呢?有这样一些理由。
第一,我们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明显超过了我们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根据一般的经济理论,自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滞后之后,我们会看到通货膨胀的发生。
第二,农产品投入价格普遍上涨,所以它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是所有农产品投入价格都在上涨。与此同时我们现在看到,PPI也在上涨,所有这些指标都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对通货膨胀的长期性、持续性有高度的警惕。
第三,更令人忧郁的是,在一般老百姓当中已经形成了通货膨胀预期,如果通货膨胀预期一旦形成,我们打掉通货膨胀预期是比较困难的。
第四我们看到工资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劳动力生产速度。
第五,中国存在严重的价格扭曲。所以我们还是相对对价格进行调整。比如石油的价格,我们不需要香港的汽车开到深圳去加油。价格的调整,我们必然要面临一些通货膨胀的问题。还有一点通货膨胀跟货币性是相关的,我不能说它仅仅是货币现象,但是它是相关的。我们看到货币供给速度是相当高的,最近是18%点多,说明通货膨胀和货币的速度过快增长是有密切关系的,同时我们股市非常火爆,房地产市场也比较热,在中国也出现了财富效应,最后我们也应看到,全世界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的趋势,原材料价格在上涨,石油价格在上涨,农产品价格在上涨,而中国经济是十分开放的,这样一种普遍的价格上涨不可避免的对中国的物价上涨造成影响。归纳起来我们应该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前景表示担忧,必须采取坚决的措施把通货膨胀压下去。刚才我提到了相对物价的调整,这个在和决策者的讨论过程中,也是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现在有许多价格扭曲,我们应不应该对这些价格扭曲进行调整,在前两年这不是问题,在现在来说我们有点问题,因为我们已经面临了通货膨胀,在我认为,我们应该继续进行价格的调整,我们应该考虑中国所能容忍的通货膨胀率到底是多少?过去央行的参考目标是3%,现在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容忍度是6%,有些人是7%,我觉得当然这个不是纯粹理论问题,但是根据中国的经验,我认为6%是不可取的,4%已经是极限了,我觉得应该保持在4%下。无论如何它超过了4%就给中央银行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方向,就是我必须采取紧缩政策,使通货膨胀率降下来。至于我们是否应该采取通货膨胀目标这样一种政策,这是值得大家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可能在当前还不太适用,但是应该我们仔细考虑的问题。
第四大点,关于生产泡沫的问题。我们现在许多人认为政府对资产价格不应该进行干预。我们可以干预通货膨胀,对资产价格可以关注。我觉得政府确确实实应该尽可能避免对资本市场的干预,但是在必要的时间,我们自己不应该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脚,看看香港、看看其他地区和国家政府在股市发生剧烈波动时候的政策,我觉得我们不难找到答案。另外比较长期的担心就是,我们发展资本市场的初衷,特别是股票市场的初衷,是为了改善资源配置,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我们并不是去创造一个赌场,不是把股票作为财产再分配的途径。如果大家一心一意的倒股票,忘掉了真实经济,企业把资金用来投资于股票,而不是投资于实业,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是非常有害的。
第五,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问题,我觉得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在去年还是前年我忘了,邱晓华跟我说,在2005年底,中国的投资率是48.6%,我这个人对数字的记忆非常差,但是邱晓华这个说法我记得非常清楚。在这几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幅度继续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这个投资率到底应该多少?我也搞不清楚了,我想至少应该45%,早上罗奇先生已经说明,跟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对比,这个确实非常高。现在在学术界出现一种观点,我觉得很有道德,值得进一步讨论。中国的投资效率现在比较高,中国的资本产出率据有些学者的计算不到2%,如果真是中国的投资效率那么高,似乎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投资增长速度并不太高,但是我个人对于这样一种结论是有怀疑的。我觉得中国的投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周期性的,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当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的时候,所有的效率指标都在提高。经济增长下去之后,马上就变得非常糟糕,所以我觉得不能简单的得出结论,我们应该注意发现它的趋势。但是我觉得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确确实实不够,我们应该继续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
在这里我想顺便说一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直到最近,前不久,主要是投资推动的。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和消费推动了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不同。就是说,它会创造过剩的需求。直到不久以前,有非常著名的经济学家在警告中国将会出现通货收缩,因为中国在前一段投资太厉害了,这种观点也不是没有道理。正如社科院王从善所长所指出的,那样,通过通货收缩,吸收了我们进一步生产的能力,但是这种局面不能长期维持,但是有一点我觉得比较明显,投资增长过素必然造成党旗经济增长过速,可能下一期造成生产过剩,反过来说,投资增长的经济主导会产生比较大的经济波动,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在当前,我觉得投资过热产生有效需求过大,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很可能在一两年之内,我马上面临通货收缩,这是另外一个问题,这里不详细讨论。
第六个问题,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的摧落。许多人认为我们现在应该通过容忍通货膨胀,甚至制造通货膨胀使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人民币实际汇率升级,贸易顺差就会减少。这样一种说法是不可取的。我觉得必须明确,通过容忍和制造通货膨胀实现实际升值,既不能保持出口竞争力,又破坏了宏观经济稳定。德国、日本许多国家的经验都说明了这一点,在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是抑制通货膨胀,其他目标是第二位的,我觉得对此不应该有所动摇。现在简单讲利差资本流动和升值预期的问题。
在相当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在05年汇率汇改前后,央行特别注意所谓利息率评价定理,我们中国希望汇率升值3%,但是我们在市场形成这样一种预期,形成这样一种预期前提下,我们又非常注意保持和美国的利差。直到前不久我们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也就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基本上3%,中美之间的利差保持了3%这样的幅度,问题是利息率评价是否可能成为利息率政策的指导方针呢?这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利息率评价在中国不一定适用,首先中国存在资本管制,在中国资本市场并不是有效的,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对于外国人来讲存在着许多问题。百分之三和百分之五的升值预期,我觉得似乎并不足以引起大量跨度套利、套汇资金。
在过去几年当中,由于房地产价格处于上升的阶段,特别是04、05年的时候,表示房地产的价格要上升,那时候汇率还是比较低。那时候很多的留学生回到上海、北京买房子,那时候人民币汇率比较便宜。还有一个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问题,所以那时候,这是导致资本流入的主要因素。我觉得这对点要有充分的认识。央行应该根据减少流动性过剩的需要提高利息率,而不必过多关注中美之间的利差,中美之间的利差肯定会越来越少。如果这种利差进一步减少,升值的预期进一步增加,这种投机资本的流入确实有可能增加。直到目前为止这都不是主要的因素,但在今后一段时间可能会成为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个时候我们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加强资本管制,一个是让人民币升值去吸收这样过剩的流动性。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第八,中国是否应该设法把过剩的流动性引导国外去,由此减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资本项目自由化是一个大方向,这是中国经济改革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中国最终完成经济改革之前,在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之前,人民币不应该实现自由兑换,我不认为五年之内我们可以实现这么一个目标。需要强调的是,资本项目自由化不应该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因为我们有一个周期性问题还有一个发展趋势的问题,资本项目自由化是长期性的,结构性的,一旦实施是难以逆转的。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是短期的,是反周期的,不能把这两种手段混为一谈。另外,用宽出为升值减压是否有效取决于对国外资产的需求。我们中国A股的市盈率是明显高于H股,出于这样一种在资产市场上获利的这样一种角度出发,应该说这种需求是比较大的。所以为什么当我们宣布直通车这个消息的时候,很多人提前跑到香港提前买股票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存在着一种资本对外币资产的一种比较强烈的需求。这两种需求是相反方向的,到底净结果是如何呢?我觉得应该进一步研究。
总而言之,如果不出去的这种趋势占优势,那么我们宽出恐怕不会太有效的。对于这样一种宽出的政策,我觉得要考虑三点。
1.我们进入到我们所不知道的外国资本市场。当然中行例外,中行是最有悠久传统知道外国市场的金融机构,朱民是他们的一个代表人物。中行例外,我不说中行。但是我说对中国一般投资者来讲,特别是小股民来讲,慌慌张张跑香港一下子被套住了。我们的QDII全部是大幅度的亏本,这样的事实给我们足够的教训。实际上日本更我们提供了更好的教训,日本行走江湖三四十年,结果如何,刚才已经做出了说明。我觉得出去要慢点出,先由朱民这样的人先出,然后大家再出。
还有拉丁美洲的经济学家在一起碰头的时候他们讲,他们的经验是宽出的结果不但不能减轻压力,有时候吸引外资进来。因为这个很简单,如果进来的小偷知道出去非常容易,他肯定老进来。当然外国投资者不是小偷,这个比喻不恰当。
还有一点,泰国最近展示了一个经验,门一旦开了以后,关上是不容易的。所以必须考虑好,一旦考虑好做出决定就不要改变。碰到南墙碰得头破血流,不得不改的时候尽量不能改。
第九,关于跨定资本流动管理必要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这个到底有效、没效。我对央行负责人来讲它们是没有效的,但是外管局的人说这个是有效的。在这里,我只能根据其他一些学者的比较严肃的研究,它们用价格量度和流量量度做了比较规范的研究,我发现所有的研究结果都说中国的资本管制还是有相当效率的,只要有相当效率我们就不要把它轻易放掉,因为我们又要控制通货膨胀,又不想升值,我们现在甚至还有资本管制的武器为什么不利用它呢?我觉得我们应该根据我们的法律,根据中国改革的实际,根据稳定宏观经济的需要,加强资本跨境流动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最后一个问题,我想谈中国流动性的来源。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重复了。我只想强调一下,流动性过剩的来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供给方看,一个从需求方看。过剩流动性等于供给减需求。在供给不变的时候,需求减少产生过剩。中国现在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资本市场发达是好事件,由于通货膨胀使得我们利息率变成负的,货币的需求减少,会造成流动性过剩,即便我们央行把过剩的流动性从供给方充分兑出,也还是不行,这样一种政策并不是我坐这里随便乱说,因为到95、96年的时候,我们中国实现了存款利息率和通货膨胀率挂钩,通过这个挂钩,就稳定了居民对存款的需求。这个对于当时治理通货膨胀是非常有用的政策,我觉得这样一种经验我们不应该把它轻易忘掉。
最后说一下,在08年,我们中国会面临非常复杂的外部环境。上午各位已经说了,我这里了一个活话,虽然实际上我提出了一些政策主张,但是我保留改变这种主张的权利。因为08年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在那个时候我们可能会有不同的政策组合,谢谢大家!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