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他是当今中国最受欢迎的管理培训大师,华人最权威、最资深的实战型培训专家。
坊间传言,有人跑到公安局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余世维,仿冒出了一本与真余世维的书同名之作——《赢在执行》,大发其财。还有一位长相酷似余世维的南京货车司机,在别人的点拨下,买回余世维的所有光盘,发奋模仿,神形俱似,竟也有不少企业请去讲课。
但也有人说他的思想是两张皮,只是好听,并不好用。
还有人说他过度炒作个人品牌,使培训成为风靡一时的迷魂药。
余世维,中国台湾人,著名跨国公司职业经理人,美国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后,英国牛津大学国际经济学博士后,美国佛州诺瓦大学公共决策博士。
曾任美国富顿集团(中国)总经理、美国雅黛公司副总裁、日航公司台湾地区副总裁等职。
服务的客户有摩托罗拉、西门子、柯达、飞利浦、联合利华、ABB、3M、朗讯、中国电信等国内外著名企业。
经典课程与著作有:《赢在执行》、《管理者情商》、《企业变革与文化》、《领导商数》、《职业经理人常犯的11种错误》、《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竞争策略分析与最佳策略选择》……
从企业家到知名管理培训师
对余世维的介绍,有多个版本,犹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余世维。作为新潮学科的新潮人物,环绕在余世维周身的道道光环,实可谓令人炫目。这个有着诸多耀眼头衔、曾先后担任过多家跨国公司总经理、副总裁的企业家,离任之后又凭依其如簧巧舌和先进的经营理念、丰厚的管理经验而一夜走红。
认识余世维,是通过DVD播放的他的演讲录像。
记得此前的几个形容古板的教授的呆板的说教和宣讲,使得整个教室暮气沉沉,听众因之昏昏欲睡。直至余世维出场,这种沉沉暮气才被哗然冲破,其生动且颇富意趣的演讲,非但使人心窗洞开,而且,更是不时地激起一道道欢愉的声浪。
直面余世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经过记者多方打探,获悉余世维要在梅州为当地政要及企业家讲课,2007年11月8日,记者马不停蹄赶到梅州,有幸面对面地亲耳聆听余世维先生关于“管理者情商”的演讲。整个礼堂座无虚席,前方的那本就宽阔的舞台,因为余世维一人一桌的衬托,便越发显得宽敞。这个戴着眼镜,中等身材,且已年届花甲的“实战型培训专家”,几乎在这一整天的时间里,都始终游走于舞台的中央,而绝少休憩和片刻稍坐。台下的听众目不斜视,全神贯注,全部身心几乎都被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牵扯过去。
余世维之所以会成为一个成功的演说家,最重要的是因为他首先是一个天才的幽默家。余世维的幽默,一方面体现在他包袱不断的诙谐的语言上,他总是能从看似平常的话题中抖落出一些轻松的笑料来,轻松和诙谐,似乎也早已成了他演讲的一种风格。而另一方面,辅助于他幽默和诙谐的语言,余世维还会在演讲的过程中,不时地加进一些滑稽的肢体动作。其模仿的神态和动作,更是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让人捧腹不迭。
在采访期间,余世维提及有人曾为他做过调查,全中国有接近2亿的人听说过他,这个数字的权威性不得而知,但时下余世维的火爆,他的关于企业管理技巧的专题演讲或讲座,被绝大多数人普遍认同和接受却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余世维进入中国的管理培训业,也是一次无心插柳。
余世维当年来大陆颇有戏剧性。当时上海的一家培训机构邀请台湾的一名讲师,给某企业做销售内训,可是,接近授课时间,那位讲师因有事来不了,主办方情急之下,通过别人的推荐,临时抓来余世维当差。没想到,这次上海临时救火,余世维给自己救出了一片广阔天地。
余世维专业的知识,国际化的视野,再加上丰富的管理经验,使他在面对内地任何一个中小企业时,都足以从容应对。同时,他卓越的演讲才能和语言天赋,以及演讲时饱含的蓬勃激情,又如虎添翼,使他的课程充满了感召力,深入人心。
这次培训,不仅使客方大为满意,也令主办者眼前一亮。培训结束后,主办方发现余世维潜在的价值,决定与他进行合作。当时,中国大陆的管理培训正处在发轫之初,新的管理思潮、观念受到无比热情的欢迎,市场前景非常看好。而与此同时,台湾的培训市场则进一步走向精益化、专业化,大讲堂式的公开课渐渐成为昨日之花,许多培训师将目光投向大陆市场。将培训师作为副业的余世维,也有意寻求在内地的发展。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从2000年开始,余世维迅速成为培训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赢在执行”、“领导商数”、“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常犯的11种错误”、“市场竞争策略分析与最佳策略选择”、“企业文化与变革”等为余世维带来了极大的声誉。在随后跟北京时代光华教育发展有限公司的合作,让余世维的声音和形象传播大江南北。
余世维的课程受到空前的欢迎,各地的订课单雪片似的飞来。对任何一家培训机构来说,能订到余世维的课,就意味着抢到了一块金砖。据悉,余世维的公开课每场门票少则700-800元,高则1500-2000元。从历次规模来看,每次人数最低保持在300人以上。
余世维的成名也给沉闷的培训界增添了一些花絮。在河南,有人跑到公安局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余世维,仿冒出了一本与真余世维的书同名之作——《赢在执行》,大发其财。还有一位长相酷似余世维的南京货车司机,在别人的点拨下,买回余世维的所有光盘,发奋模仿,神形俱似,竟也有不少企业请去讲课。坊间,关于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对话余世维
我受欢迎是大家给我面子
《南方企业家》:你为何要进入中国管理培训业?
余世维:我其实没有想要进入中国管理培训这个行业,可以说是无心插柳,我原来是搞企业的,只不过退休以后有一些工作经验,大家找我来讲一下。当初有一个老师生病了,我来代一下,一不小心就做到现在这个样子。坦白讲,我不是搞培训的。
《南方企业家》:你当初进入管理培训业的目标是什么?
余世维:我没有什么目标,因为我没把它当作一个事业,也没想要作多久。这和我搞企业不一样,搞企业要有一个完整的战略目标,我没有什么想法要把它做得多么大,多么久,能讲多少就算多少,有一天大家听腻了,我讲烦了,或该讲的都讲完了,就自然结束了。
《南方企业家》:有没有想到会这么火?
余世维:至于这样受欢迎,我想这是大家给我的面子。
我想跳开这个问题讲一下,怎样上课比较有效:上课的讲师本身有一些工作经验;有一种跨国的眼光,在外面看过;讲师要读过一点书,有理论基础;讲师要会观察、提炼、总结一些东西;要有一定的讲话技巧,让大家听起来很喜欢听,比如善用案例和故事。我想如果能做成这样子,就可以了。有一个名词叫厚积薄发,当你厚积了,就可以薄发了。
每次有十人喜欢我的课就够了
《南方企业家》:你是如何推销自己的?
余世维:我当初并没有想到在这个事业上取得多大的发展,我今年60岁了,按道理应该休息了,没有必要把自己弄得蛮累,所以没有刻意地去追求什么受欢迎。
我还是反过来讲,怎么样上课人家会喜欢听:1、不要讲大道理,越空洞、越抽象,人家的接受度越低。2、演讲就是要“演”要“讲”,你可以用“演”和“讲”的方法说一些案例,让大家有触动。3、你要多观察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是大家都见到而没有去反思的,这样讲起来特别有触动。4、你在搜集材料的时候,要与时俱进,要配合这个社会的脉动。
《南方企业家》:现在很多培训专家都很有个性,你是怎样协调自己的个性,与学员产生共鸣的?
余世维:1、你观察的问题的确是他们的问题。2、你提的方法可以操作。3、这个方法经过验证是有效果的,而且有案例可循,这样就会产生共鸣了。
《南方企业家》:你经常引用自己以往的工作经历作为案例,这些案例有多大的代表性,适合中国的众多企业吗?
余世维:我们先讲代表性,代表性就表示放之四海皆准,有一句话叫量身定做,中国有中国的背景和环境,世界上的事情和方法不能说完全不对,也不能照章全收,我的建议就是阶段性。
我举一个例子就知道了,公司在赚钱的时候,拿出15%分给干部或员工,国企绝对做不到,那么国企有没有别的方法,这就是代表性的问题,全世界的大公司都这样做,但不能因为我们做不到就说这个方法是不对的。那么我们该怎么做:1、能不能从公司的特支费、办公费或交际费中拨出一部分作为分红。2、几个老总,领导干部可不可以自己牺牲2%。
所以不能说没有方法,对代表性的解释应该是这样的,放之四海皆准也不见得拿到中国就可以用,但既然放之四海皆准又怎么能说没有代表性呢!我们有没有折中的方法,我们可以寻找阶段性的方法。
《南方企业家》:如今还有些人对你提出了一些质疑和否定,你怎么看?
余世维:张艺谋拍的《十面埋伏》不是每个人都说好看,《夜宴》也有很多人批评,这些话我不是非常在意,1、我的话不是针对每个人都有用,有的人做不到,或有的人暂时不想做,我不能够说他不对,2、上课有三种讲法,一是观念的启发,二是工具的应用,三是效果的追踪,我们在国内第一步先打开观念,第二步再强调工具,第三步强调效果,那么你认为一个下午可以把这些东西通通讲掉?不可能。我们要看今天的课是观念的启发还是工具的应用,有的人迫不及待希望马上有工具,像订个积分卡之类的,没有观念的启发什么工具都没有用。
我举一个例子,这么多人力资源考核的表格难道你不知道,但一个公司完全用了表格就起到作用了吗?考核的时候不用来作参考,提拔干部的时候将其丢在一边,怎么会有作用,所以众口难调。我是这样想的,我一次的课只要有10个人觉得OK,那就可以了,每个都喜欢是不可能的,我是不在意这些的,有一天讲台下面一个听众都没有,那我就回家了,更何况我没把它当作一个事业。
不要“人治”要制度
《南方企业家》:与国外相比,你认为中国管理培训业现在达到了一个什么水平?
余世维:我来谈一下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国外相比较,中国的培训公司规模都很小,市场份额最大的也很难超过2%,历史都很浅,培训公司的老板也不是学管理的,由于这几个原因就导致了几个结果:没有自己的专业讲师,没有自己开发课程的能力,没有自己设计的道具或工具,没有强大的咨询师为别人做顾问,结果就是到处找老师讲课,上了课,收到钱,大家鸟兽散,这样的咨询公司在全国占90%。
《南方企业家》:你认为中国的企业管理目前存在着哪些突出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余世维:一、中国的管理目前“人治”还比较明显,都是上面说了算,比较缺少一个科学化的制度,政府就要听国家的,听党的,企业就要听老板的,家族公司就听他们那些亲戚的,没有做到制度化管理。
二、中国的企业在技术方面没有扎根,通常都是拿来主义,抄袭的情况占大部分,韩国去年进入开发国家,是因为他们非常重视科研,我们作这个部分的,要么是国家,要么是大企业,一般中小企业大部分都是抄来抄去,没有自己独到的技术。
三、我们的企业并没有发挥自己的专长,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没有定性。功利心太强,没有长远的规划,比如做皮鞋的做着做着便改去做眼镜,接着又去做羽绒服,后来去搞房产,过了一段可能去卖黄金,哪里赚钱就往哪里钻,没有一个地方是他的本事。我国当前最明显企业的毛病就在这里。
一个公司至少要有一个初步的框架,制定自己的管理制度,先粗化再慢慢细化,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大公司的水平,至少先把框架做出来。有了制度就不要人治,不要老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心不要太浮躁,我们这个社会太浮躁了,这里政府也有一定责任,不要一搞什么都是全民运动,政府考核地方的政绩喜欢用GDP来衡量,结果大家都去盖房子,最后房子的价钱上来了,但里面没人住,这是一个问题。我们对能看到的指标性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对看不到的比如科研、教育、环保、国民道德等就没那么重视,所以大家都应该先冷静一点。
《南方企业家》:很多学者认为中国没有自己的管理思想,提及管理思想都是西方的,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余世维:我认为一半正确一半错误。一半正确是因为这是事实,我们自己目前没有嘛!我们中国人的子孙面对祖先有一个非常大的误区,祖先的话就是原原本本地念下来,没有总结,验证,成为一个科学,所以中国的《孙子兵法》永远都是一些看不懂的字,伟大是很伟大,但西方人训练部队没有人会拿《孙子兵法》来讲,里面的话都太抽象了,我们的祖先观察到了很多正确的道理和现象,但后代的子孙就没有归纳、总结、验证。
另外一半不正确是不能永远去抄袭,最近有人谈“中国式的管理”,于丹小姐讲《论语心得》,易忠天讲《品三国》,这也不能说不好,问题是如何给自己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大家都在摸索,不可能会永远没有,经过这二三十年,会沉淀出一些东西来。摸索久了就知道什么是改良式。
“激情过后”与“大浪淘沙”
《南方企业家》:你怎样看待最近中国企业广泛发起的从“中国制造”走向“自主创新”?
余世维:关于自主创新,我提几点疑问:我们要怎样去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怎么去重用他们的人才?这种创新如果要拿钱,产业和政府大家一起如何出资?这个创新出来以后,如果可以变成一个商品,该如何来转化,能够很好的把钱收回来?这个自主创新的技术对社会有益还是只是一个纯技术,纯物理和纯化学只是去得诺贝尔。对社会有贡献,可以转化为商品的技术才是重点。
据我了解,日本研究半导体是10个大商社拿钱,每家拿10亿,政府把门关5年,5年以后把门打开,日本就变成一个半导体强国,政府和民间是这样配合的。注意,他们的商社每个拿10亿出来,我们国家要搞这个事情,首先要确认谁拿钱,政府要给什么政策,人才怎么用,科学家的薪水很贵,要给他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拿出来什么样的实验室?
我再拿台湾举例子,台湾有个单位叫工业研究院,是台湾经济部门底下的一个事业单位,工业院里养了一大堆的专家,经济部拨预算,专家开发技术,研发出来的项目通通按照一定的价格卖给民间,民间的企业就不用养科学家和专家,因为经费毕竟很高。如果研发的项目失败了,则由政府吸收,成功了就变成商品,结果就是台湾的芯片占世界的70%。台湾的模式也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模式。
《南方企业家》:中国的出口企业目前的的确确面临很多困难,人民币升值、国外对中国商品的歧视政策等等,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你有什么建议?
余世维:有两个词你把它记住,大家常常挂在嘴上,一个叫“激情过后”,另一个叫“大浪淘沙”,这都很正常。我看待这个问题是平常心,如果没有“激情过后”的“大浪淘沙”,那才是不得了了,大家都在幻想。人一生病才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做生意赔个钱以后就会小心。做企业不要急躁,要练好内功。
不要先想着做大,要先做强
《南方企业家》:企业如何在技术研发和管理上寻找平衡点?
余世维:我认为是齐头并进,但技术更重要一些,如果技术不行,公司关门了,还谈什么管理。但也不是说管理就不重要,这是分工协作的事情,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南方企业家》:你认为中国有哪些企业在管理方面做的比较成功,值得大家去学习?
余世维:钢铁业中的宝钢,通信业中的移动,电脑里面的联想,家电里面的海尔,在我们本国来讲,做的都还比较不错。
《南方企业家》:请你为目前的中国企业提一些建议,使之保持稳步发展?
余世维:首先地方政府要研究该区域产业以什么为主,我不相信一个地区什么都会做,什么东西都去发展就什么都不会,不要随意浪费资源。
其次,中国企业不要先想着做大,要先做强。企业发展的5个阶段——小、稳、强、大、久。我们的毛病往往出现在“小”到“大”,但中间的“强”不见了,比较躁进,这还是一个浮躁的问题。
还有,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都想当老板。其实谁是工头,谁是领班,谁是老板,大家都是一个团队。中国人生下来就想当老板,3个人一个公司,5-6个人一个公司,广州就有很多,真正厉害的不到十分之一,所以大浪淘沙,这样搞下去就是消耗资源。
争议余世维
尽管余世维被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管理培训大师”,在内地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并拥有一批“粉丝”,但正如其他知名人物一样,围绕着他也有相当多的争议。
有人说,余世维本人没有去深入研究案例,或者自己的案例仅仅停留在“说得好听”的层次,没有深入去挖掘管理的工具来印证与指引,没有上升到好用的境界,不能达到好用或好教的层次,他的案例与思想有时候是两张皮,只好听,不好用。
有人觉得,在演讲时,讲师的外在表现不宜太花哨,以免分散学员的注意力,但余世维却犯了这个错。在课堂上,学员总会被余世维逗笑,但这种笑不是因知识理解心领神会的笑,而是为余世维的动作太搞笑。丰富的肢体语言,繁多的道具,分散了学员的注意力,削弱课程效果,这是培训师应该避讳的;还有人认为余世维过度炒作个人品牌,使培训成了风靡一时的迷魂药。
对于这些批评,一些“挺维派”表示无法认同,他们认为,余世维的演讲之所以受欢迎,能激起共鸣,就是因为他知识渊博,演讲内容切合实际,好用。余世维的核心理念是洋为中用,引进一些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为中国企业所用,但是他的管理思想更加强调人性化、本土化。
他还非常善于保留、收集历史素材与资料,进行课程经典模块的剧本编辑,抓住市场热点与敏感话题,特别是企业老板与职业经理人关心的主题进行准备,他不仅在观点上创新,细节如捧场、掌声设计、音乐、会场布置、独特嗓音、硬笔书法、栗色头发都有一定的差异化设计,使学员的精力不会分散到其他内容,感觉是“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让听众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原本枯燥的管理知识。
注重细节、表达生动、重视现场效果,是其课程受欢迎的重要原因。绘声绘色,幽默风趣的故事,口语化的表达已经成了余世维的招牌。
忘了公司的命脉:利润
检验企业是否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企业的利润。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以一些指标作为衡量工作是否完成的标准,其实指标完成了,销售量达到了,并不一定有利润。一家企业要发展,不能只是完成指标交差了事,这样会使企业变成政府的负担。企业不能只靠政府的扶持,不能永远抱着国家的腿,拉着国家的手,国家要慢慢地放手,也就是企业应具备市场经济的观念。
世界上的企业分成3种:
1、Flow——追随着别人
当肯德基和麦当劳来到中国的时候,很多企业也效仿他们搞起了快餐,但是因为难以掌握精髓,他有炸鸡,我也搞个炸鸡;他有个薯条,我也搞个薯条;他搞了苹果派,我也搞个苹果派……只会模仿而不懂创新,最后这些快餐店都纷纷倒闭了。
要学习一家企业,就应该从他们的制度和文化学起,这样才能真正学到精髓。而且在学习模仿的基础上需要自我的进一步创新,这样才能由一味地追随变为超越。
2、Live——活下去
世界上著名的大公司很多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德国贝尔有400多年的历史,日本三菱有160多年历史,可口可乐也已经有了105年的历史。你的企业能否说“我们已经存在了半个世纪”?能否证明在我国现在已经活得很好?“活下去”这件事情不过二三十年还不能够验证。
3.Leader——领导者
要想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只有做到组织健全、势力庞大、文化规范,这样才能够和其他企业竞争。而这其中提高企业税后净利润十分重要。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时刻牢记利润是企业的命脉,国家给我们发展空间,为我们提供资源,在我们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都要给企业赚取利润,给社会增加资源,替国家累积财富,这是最重要的。
管理的主要目的
安然公司曾经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名列第七,如今已经如泡沫一样灰飞烟灭,有很多人想分析肯尼斯·莱领导的安然公司失败的原因。还是那句话:企业应该先追求利润,先让自己不要成为国家的包袱,再来说够不够资格当一个生存者,和有没有资格在这一产业中当一名领导者,最后再研究自己是不是世界500强。
如今听说五粮液要做电子产业,搞芯片。电子产业与五粮液酒业是截然不同的产业,即便人力、物力、财力都不缺,但毕竟那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这是一个重大决策,如果五粮液集团的芯片产业成功了,将是中国内地一个典型的示范,但是也不能排除失败的风险。做这个决策要极度地缜密,因为五粮液集团的资源来自国家,如果垮了,将使国家背上沉重的负担。
当你的公司要转型、要投资、要生产,都应该想到利润是公司的命脉。所以当我们做计划时,应该认识到多角化经营风险很高,在进行风险投资的时候,要科学地规划利用资源,绝对不能变成公司的负担,给国家、社会和地方带来损失。
忘记了企业的命脉——利润,即使有最佳的产品、最好的形象、最优秀的员工,企业也会很快陷入困境。一家成功的企业总需要经历追随者——生存者——领导者的过程。而世界500强每年的名单都不同,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每一家企业都有机会,但还是要企业正确认识自己,脚踏实地,用事实证明你到底是不是一个强者。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