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3日电(记者卫敏丽、吴陈)听广播曾经是有视力障碍的残疾人杨清风获取资讯的重要来源。然而现在他已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了一名广播节目主持人。他自信地说:“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努力实现就业。
”
去年3月,杨清风所在的北京1+1 视障人声音工作室成立。他的同事也大都是有视力障碍的残疾人。
“我们制作的节目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为残疾人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帮助,如教残疾人做菜、出行等基本技能;二是与残疾人相关的活动报道,如特奥会等。”3日,杨清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侃侃而谈。
他说:“因为自己是残疾人,所以特别了解残疾人的需要,知道应如何为残疾人提供帮助。例如,告知某个视障人如何到达某个具体地点,我们的帮助会具体到按电梯内的哪个按钮,非常实用,可操作性强。”
现在,他们制作的节目已经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10多家电台播出,并正在探索与广播电台建立长期固定合作。
曾经对他们进行过培训的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军对此深有感触,她说:“视障人对声音特别敏感,他们制作广播节目以及主持的水平绝对可以和健全人中的专业人士相媲美。”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各类残疾人达到8296万多人,占总人口的6.34%。我国残疾人中,处于就业年龄的有349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年龄中残疾人有872万人,农村就业年龄段残疾人有2621万人。
针对目前社会上对残疾人就业的一些认识误区,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副主任钱鹏江认为,一定要摆脱残疾人只能从事简单劳动的旧观念,要根据他们的自身特点,开发适合他们的就业岗位,例如视障人从事广播节目制作就是开拓残疾人就业岗位的一种有效尝试。
“但是,开发残疾人就业岗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钱鹏江说,“例如工作环境噪音大或者特别需要专注的岗位可以考虑安排听力障碍人士,因为他们对声音不敏感可以让他们排除干扰,专注于手头的工作。”
钱鹏江说,残疾人还可以被培训成为不同领域的高级技工,使各自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体面就业”。
据介绍,今年“国际残疾人日”的主题是“为残疾人提供体面的工作”。近年来,随着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我国残疾人就业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残疾人就业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各地在推进就业再就业的过程中,把残疾人纳入公共就业服务和困难群体援助范围,不断加大服务和援助的力度,并通过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就业,给予社会保险或岗位补贴等措施,帮助残疾人就业。
另据了解,今年5月1日实施的残疾人就业条例,进一步推动我国残疾人就业工作沿着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发展。
12月1日,首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在论坛上表示,自1987年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以来,最近20年间,中国减少的残疾人数量至少为1500万人。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日前与IBM公司签订合作意向书,双方拟在残疾人就业领域开展多方面合作,以增强残疾人掌握和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升职业技能和竞争力,拓宽就业范围。
(责任编辑: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