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1周年。经过1年的“短兵相接”,中资银行并没有被外资银行的扩张“拉下马”,得益于国内经济发展、存贷利差放大等有利因素,实现了业绩大幅增长。
利润大增 中外银行双赢
从数据上看,银行业入世一周年,中外银行实现了双赢。
再看资产总额和市场占有。至9月末,上海中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46200.53亿元,同比增长34.37%,增速同比上升17.43个百分点。分机构类别来看,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20308.80亿元,同比增长33.58%,市场占比43.96%;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1734.21亿元,同比增长50.48%,市场占比25.40%;外资银行资产总额6665.88亿元,同比增长44.61%,市场占比14.43%。
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加快发展人民币业务,开始接受境内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仅11月份,沪上外资银行新增人民币各项存款113.3亿元,占今年前11个月累计增量的三成,同比多增86.1亿元。此外,11月末,沪上外资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
高端竞争 双方各有招数
在外资银行增设网点、拓展市场的紧逼下,国内银行业服务的整体质量有所提高。中外银行的竞争,首先表现在高端客户的争夺上。外资银行的产品创新,突出了其风险管理、全球化资源等优势。中外银行间的“过招”,更集中在服务于高端客户的财富管理上。汇丰银行的卓越理财账户,为客户提供全球身份认可,可在全球250个卓越理财中心享受服务。中资银行充分意识到留住高端客户的重要性,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先后引入了私人银行服务,服务于拥有100万美元以上金融资产的个人客户。光大银行推出了面向高端客户的私募基金产品,投资门槛高达100万元人民币以上。
随着QDII打开了银行理财的国际化空间,中资银行的竞争力得到提高。在目前的理财市场上,中资银行依然占据主导。截至2007年9月末,上海共有31家中外资商业银行推出个人理财业务,产品余额为816.38亿元,比年初增长39.92%,同比增长62.52%。业内人士称,理财市场需求的增长,使中外银行均受益匪浅,拉动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业务转型 中资行任务重
从上市银行的业绩看,前三季度均大幅增长,如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等分别增加了66.49%、41.65%、56.28%、128.09%、59.45%。
上述业绩是中外银行“过招”的结果,但并不意味着外资银行是“纸老虎”。在业绩大幅增长的背后,中资银行存在隐忧。摆脱对传统存贷业务的依赖,中资银行的能力还需要在多方面提高。有业内人士指出,受制于政策、人员、产品研发能力等限制,中资银行的私人银行或贵宾理财中心并没有提供真正区别于大众理财的高端产品。
在业务能力提高上,中资银行纷纷引入海外战略合作伙伴,借助“外脑”来跨越式发展,合作使中外银行由单纯抢市场份额,走向了共同拓展市场的竞合。中资银行要应对金融脱媒趋势带来的挑战,就必须加快业务转型。零售银行业务是下一轮中外银行竞争的关键之战,中资银行的成败取决于转型。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