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左右间财经评论 > 大势前沿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宏观政策取向

  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为我国今后实现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应当说,这是在中国进入经济发展关键阶段做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发展理念创新。而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宏观经济政策也必须实施深刻的转型,以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现实需要。

  ■邴志刚

  一、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认识

  (一)从“多快好省”、“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我国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理念经历了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如果以口号式的标志性提法作为基本分界,实际经历了追求“多快好省”、“又快又好”和“又好又快”这样三个不同的阶段。新中国初期,在当时特殊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国急于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因此在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确立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并且速度成为总路线的“灵魂”。以此为指导,1958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速达到了21.3%。但由于违反经济发展基本规律,随后三年经济大幅下滑,1961年甚至降到-27.3%,呈现出典型的大起大落,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破坏。改革开放后,经过80年代的积极探索,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其后党中央一再强调,要“确保经济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国民经济保持了适度快速增长,创造了经济史上的奇迹。但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并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在经历了廉价劳力、土地和资源等要素驱动阶段的快速增长之后,资源环境破坏和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日益突显出来。这些问题和矛盾如果得不到很好解决,经济快速增长势将难以为继。这种形势决定了我国不仅要图“快”,更要在“好”上做足文章,狠下功夫。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好”放到了比“快”更优先的位置上,鲜明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从而实现了发展理念上的又一次升华。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升

  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个极其关键的解决路径就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十七大报告中,刻意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了“九五”规划制定以来长期使用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并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以此作为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的概括。上述两种提法虽只是一词之差,内涵却有着深刻的变化。经济增长一般是对产出总量而言,强调的是经济规模总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不仅指量的增加,更注重经济结构的改善和质量效益的提高。与传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且更加强调经济增长过程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成果的共享性,即经济发展供求总量和结构要平衡合理,经济增长要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全体人民要能充分而公平地享有经济发展的物质文化成果。可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证经济平衡稳定运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中长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当前经济运行态势及经济发展面临的难点

  (一)国民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略有升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日益发挥基础性的资源配置作用,供求关系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一定程度的相对过剩,经济运行也由过去的大起大落转变为快速平稳,并处在了一个较长期的上升通道之内。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9万亿元,连续四年增速超过10%,经济总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世界第十上升到第四。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关口,步入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行列,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2007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出现了偏快甚至过热的趋势,经济增长11.5%,物价水平在经历了一个阶段持续低速增长后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2%,比上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但在国家积极实施各项宏观调控举措之后,从国家统计局新发布的三季度数据来看,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态势进一步巩固,经济重新回到较良性的轨道。此外,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扩大,据世界银行统计,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可能达到16%,从而第一次超过美国。总之,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整体呈现出增长较快、效益提高、运行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经济发展面临的难点问题

  在对经济总体运行态势作出良好判断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恰恰是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和关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存在“内外失衡”,破坏了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内部失衡主要表现为储蓄、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不协调。由于消费不足,我国储蓄率长期居高不下,从金融角度看直接体现为银行存款增速明显快于贷款增速,2006年存贷款余额差额已超过11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2003年-2006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连续超出22.5%这一理论上限,使经济系统内部失衡风险加大。同时,消费需求增长乏力,2006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仅为39.2%,远低于当代国际一般70%-80%水平。投资消费失衡进一步加剧了供求矛盾,使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外部失衡主要表现为“双顺差”,即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持续快速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世界经济史上少有的“双顺差”局面。此外,其他结构性矛盾也比较突出,如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协调,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等,也都阻碍着经济的良性运行。

  2.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显,制约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粗放型增长模式没有根本转变,过于注重总量的增长,而忽视经济的质量、结构和效益。这种粗放式增长所具有的“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的基本特征,使资源环境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同时也进一步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资料显示,2004年中国GDP占到世界的4%,但同时却消耗了全球8%的原油、10%的电力、19%的铝、20%的铜、30%的钢铁、31%的煤炭和40%的水泥。中国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由1990年的5%上升到目前的50%以上。生态环境也迅速恶化,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05年公布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中国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仅位居第133位。因此,尽快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已迫在眉睫。

  3.收入分配偏低及差距扩大,阻碍了全体居民对成果的共享。从初次分配来看,我国居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而政府与企业收入比重则不断攀升。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内部分配结构也出现日益严重的失衡。1995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1∶1,2006年扩大到3.28∶1,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拉大。全国居民基尼系数也连续多年不断上升,目前已达到0.46以上,远远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由于高收入者消费倾向小于低收入者,当收入差距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使总消费水平下降。也就是说,公平的缺失最终难以避免地损害到了效率。这种由收入因素造成的市场需求约束,制约了全体居民对发展成果公平、充分地享有,也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宏观政策取向

  (一)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促进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与过往相比,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失衡表现出特殊的复杂性,即不同领域的失衡表现出严重的反方向性。这就使得宏观调控政策陷入两难选择,政策有效性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更加科学、合理地综合运用财政货币等政策,加强协调配合。当前,应采取稳健财政政策和从紧货币政策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一是加大财政政策对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使之由偏紧状态向偏松状态调整,适度扩大政府的投资和消费,尤其是增加对瓶颈产业和公共物品的投资。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进而达到有效提高居民消费的目的。二是适当紧缩货币政策,把好货币闸门,改善资金供给,有效化解流动性过剩和部分领域资金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三是考虑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升值,在减少经常账户顺差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变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为内需主导型发展模式。通过灵活操作财政、货币、汇率政策,切实增强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化解经济的内外失衡。

  (二)加快技术自主创新,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当前来看,一是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二是要加大财政对科技、教育、以及研究与开发等领域的公共支出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鼓励中小企业和来自车间、民间的发明创造。注意加强职业和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企业对科技产品的消化吸收能力。三是要实施有倾斜的政府采购政策。政府采购要加大对自主技术创新、清洁生产和资源再利用的激励力度。应当明确规定,凡实行政府采购的机关和事业单位,都要优先采购清洁生产企业的产品、资源再利用产品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通过政府采购,支持形成技术标准。四是加大对自主创新贷款的支持力度,并加大与创新相关的风险投资,为一些周期长、投入大、社会效益好的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为消费持续增长创造条件

  当前,我国经济失衡的突出表现就是消费乏力,因此,提振消费就成为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任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而能否有效促进消费,关键就在于能否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进而为社会总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创造必要的条件。当前来看,一是要尽快提高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要积极拓宽农民增收减负的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特别是提高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产业工人的工资水平;改善职工工资和企业利润间的分配关系,在工资和利润之间建立均衡协调的增长机制,通过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来提高其购买能力和消费能力。二是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在初次分配环节就要强调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二次分配过程中,进一步利用税收、财政转移支付、捐赠、补贴等再分配手段,以差别调节方式保护中低收入者的利益,通过新的制度安排让经济发展的成果为普通消费者所共享。三是各级政府要抓好就业和消费,促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相协调。政府要加大民生事业的投入,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使城乡居民从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种负担中解放出来,从而有能力进行更多的私人消费。

  (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协同带动能力

  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当前仍须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增强产业协同带动能力。一是要继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广泛应用先进技术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三是要以新的思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缓解就业矛盾、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出路。当前,应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突破口,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技术研发业等新型服务业,推动文化、教育、医疗和社区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带动“内源性”需求的扩大,使之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增长点。

  (作者系辽宁省财政厅厅长)

(责任编辑:铭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