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展望论坛”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搜狐网 金融界 中信出版社共同主办,邀请众多学者、政府领导、企业家盘点2007经济,展望2008发展,并对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作一次全面的回顾。
第四场主题:收入分配,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
(蔡昉新闻,蔡昉说吧)教授、中国经济改革研究
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
(王小鲁新闻,王小鲁说吧)教授、以及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教授进行一场精彩的对话。以下是搜狐
财经从现场发回的报道:
蔡昉(蔡昉新闻,蔡昉说吧):我看问题相对乐观一些,乐观一个前提就是刚才两位教授说的目前收入差距在扩大,几种类型在扩大的趋势,我是同意的,不否定。我并不是说你们两位悲观,而是说乐观有一个好处,容易让我们看到积极的一面,看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经历了一个过程,第一,终于打破了计划经济大锅饭,这是调动积极性的根本原因。第二,比如说收入分配差距有一部分像王老师说的是由于人力资本的差异造成的,有很多研究证明了人力资本的回报率在提高,而且人力资本的差异在收入差异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当然也存在一些人力资本获得机会上的不公,总得来看,城乡基本教育发展还是非常好的,特别是劳动力市场开始紧张以后,实行扩招,意思是普通家庭进入大学的机会。 我们能看到收入分配经历了一个相对好的趋势,有人说收入分配状况分成两个时期,前一个阶段主要是改进激励,由于一部分人先富,但是很多人比如说农民和低收入者都得到收入的提高,在早期的时候收入差距有一定的扩大,但是积极的意义更大一些。也有人说从90年代后期,由于劳动力市场受到了冲击,在一定时期,因为劳动力市场紧张,也对农民工采取了排斥的态度,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妨碍劳动力的流动,这样出现了一种新的格局,有钱人的收入加快增长,但是也有一部分低收入者是在恶化。这个判断也是对的,但是随着劳动力市场状况的改进,最近这几年,也发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尽管收入差距可能还是拉大的,但是我们知道基尼尔系数劳伦斯曲线的形状,它没有改变,就是没有集中在富人越来越富上,当然有可能是富人没有统计进来,也没有集中表现在最穷的人越来越穷上,而是说每一组都在以它的基数在增长,更准确说2002年以来,低收入者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更快一些,逐渐向高收入者收入增长率趋同,到了2006年的时候,最低收入20%的人,人均收入那年增长速度是12%,最高20%这部分人收入增长只有9%左右,低收入者增长速度超过了高收入者。 我们看到了光明一面。为什么低收入者能够增加收入呢?最初没有看这些数,我是从逻辑做判断,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从过去作为剩余劳动力一下变成挣工资者,尽管他们的收入不算太高,还有大量的下岗失业职工从过去好多年没有工作,逐渐得到了再就业,这几年失业率大幅度下降,城乡就业都扩大,另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不多了。这样情况下,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没有提高是不合逻辑的,我们稍微乐观一点,做逻辑的判断,可以找到什么因素导致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收入分配状况恶化的因素,并没有说有明显的改进,但是可以遏制。由此可以看到,在初次分配中,通过扩大就业,是非常有机会大幅度改善的。
(责任编辑:康慧)